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第十一章沈从文的《边城》关于沈从文生平

(1)简历。生于1902年12月28日,卒于1988年(终年86岁),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焕。父亲为当地中医。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2)少年时代。1917年(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同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3)进京求学。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关于沈从文生平(4)初露锋芒。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5)登堂入室。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1、2《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29年1月,与胡也频、丁玲夫妇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30年,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31年1月,胡也频被捕入狱,2月7日“左联五烈士”被枪杀于上海龙华。4月,冒险护送丁玲及孩子回家乡湖南常德。秋天,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入青岛大学任教。1932年秋,又应杨之邀到北京,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

在这期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

关于沈从文生平(6)锋芒毕露。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沈从文发表了《记丁玲女士》。9月,与张兆和结婚。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争”。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1月,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亲后,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如蕤集》,第一部自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随后的两年里,沈从文对创作作了初步总结,出版了小说选集,如《从文小说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沈从文选集》、《沈从文小说集》、《新与旧》等。

相关知识:1933年前后,左翼文学的创作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胡也频、丁玲、蒋光赤等“初期左翼作家”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被杀、被捕、病逝等)相继退出了文坛,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翼新秀”开始崛起,茅盾创作也进入了爆发期,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代表性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关于沈从文生平(7)辗转流徙。与茅盾等许多作家一样,沈从文的生活也在37年抗战爆发后发生急剧动荡。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经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又回到湘西,再经沅陵、贵州到昆明,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直到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继续任北大教授,并参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期间,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绅士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关于沈从文生平(8)离开文坛。由于沈从文在文坛上多次发表文章引起论争,从抗战开始,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继续恶化,在左翼作家发动的对“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他几乎每次都被列为反叛对象,他在这时期创作的小说也屡遭批判,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断言,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于是,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期间,他与京派的理论家朱光潜、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国统区著名作家无名氏(卜宁)等都排除在外,而且,还被赶下了北大的讲台,经于导致精神错乱,从此,离开文坛。

1949年秋,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的改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参与了《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另古代服饰研究》,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子,1971的获准回京,1978年“文革”结束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1)“京派”的概念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在学习中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特点:

A.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在30年代,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北京守旧的文化氛围和上海新潮的商业氛围和激进的革命氛围,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私人关系,都与新月派十分接近。

B.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的“文化精英”。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成为他们与海派作家主要分歧。C.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1)“京派”的概念

D.虽然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以文学沙龙为依托,正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新月派”就是以“聚餐会”的形式形成“流派”的。E.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沈从文、凌叔华、胡也频等都曾被看成是《现代评论》培养出来的作家。以一个或几个刊物为依托,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2)“京派”与“海派”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而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则是使用的狭义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沈从文与鲁迅所说的“海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3)“京派”与“京味”

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前面我们曾说到,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4)“京派”的态度

关于京派,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特点,而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5)“京派”的作家

在小说方面,除了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之外,还有凌叔华、林徽因等,以及后来的汪曾祺等。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还有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在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汉园三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在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在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队伍并不算庞大,但很整齐,一是每种体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是在小说、散文和诗歌三方面有所建树;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京派作家几乎都是多面手,沈从文、废名、芦焚,既是著名小说家,散文也写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广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诗歌也有不小的名气。林徽因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她毕业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也曾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但她的爱好是绘画与雕塑,也从事戏剧、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沈从文虽然创作的数量很大,仅结集的作品就有80多部,但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系列,也就是我们在教材上所说的“两个世界”,即“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作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进行回忆和憧憬,充满热情和理想;而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则总也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视。由于在他的湘西世界中,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因此,实际上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在《边城》、《龙朱》、《月下小景》等怀旧题材中,大多表现出一种“暖色”,而在《丈夫》、《柏子》、《萧萧》等现实题材中,则大多表现出一种“冷色”,与他的都市题材不同是没有了嘲讽,但仍然保留了一种客观的分析态度。2.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在于了解当时文化中心地位的转移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30年代,掌握苏雪林和刘西渭的研究。苏文学批评素以刻薄著称,但《沈从文论》很敏锐地看到了作家的理想,她因不屑作家“玩手法”而对沈从文评价不高,主要还在于她与作家的距离太近,既无法看到作家的创作全貌,也很难预测到那种富有单纯的美的文体会由此形成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而刘西渭(李健吾)与沈从文同是京派作家,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各种套路都一清二楚,因此,即使是随意点评也八九不离十。

40年代,掌握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因此,当他在《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后,沈从文也就在劫难逃了。他的观点,影响了沈从文的前程,也影响了将近半个世纪文学史研究。

50年代,掌握王瑶的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观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陈腐,但当时仅仅提提沈的名字也是要冒很大风险,他还敢于肯定他“文字是优美的”。其实,即使是其他的一些批判性话语,也是有技巧的,特别是诸如“以趣味为中心”、“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幻想”、“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等,对于钟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字眼。

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60-70年代,重点掌握夏志清的评价对后来形成“沈从文热”的影响。夏志清的评价似乎成了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集体科研课题,一方面他们必须正视沈从文,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回答,夏志清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评价?80年代,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凌宇《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不仅结束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从一个崭新角度发掘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90年代,重点掌握王晓明的研究。王晓明的《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不再像8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那样一味地惊喜或截然地反感,而是将倍受人们称赞的沈从文文体与常常被人们遗漏的沈从文创作心态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有助于理解沈从文作品的艺术得失,而且也有助于理解沈从文的“两个世界”的矛盾统一,正是90年代沈从文研究进入一种沉稳状态的代表。4.京派的共同特征

一题材上,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首先,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他们出于对文学(特别是海派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不满,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回避时代潮流、回避现代文明、回避时尚的态度,转而从文化而非政治视角来表现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乡村生活和民间生活。他们“格外注意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新厘定现实人生”。所谓“厘定”,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整合”。厘,即整理、治理;定,即规定。其次,与他们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有关。他们对原本并不美好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的理想化处理,与他们对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入形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因此,正是他们无法忍受现代都市的日益浓郁的商业化气氛和日益堕落的道德伦理,才促使他们一门心思地去挖掘乡土中国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大多是20年代“乡土文学”的继承者。第三,还与他们的人生态度有关。他们有受人尊重的地位,还有受人敬仰的知识和修养,他们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看得很透,也很淡。他们的创作有恋旧的倾向,但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始终保持着清醒状态,在审视的态度中还含有批判的意识,“写尽了人生之‘常’与‘变’”。

因此,既可以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时代变革之外寻求自足”,也可以说他们正是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现代文明以及文学激进派进行抵抗。4.京派的共同特征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首先,他们生活在都市而热衷于以自己童年生活为背景的乡土题材,必然就会有怀旧的情绪;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诗意,则必然会对“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产生共鸣。其次,与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和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必然产生出平和的创作的目标和从容笃实的写作态度,也必然会以“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为自己的美学理想。第三,也就是我们在下一个问题中将要谈到的,在创作中“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水平的向往”,也就形成了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的基本风格。

4.京派的共同特征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首先,由于京派作家既有才情又有学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既追求独特又讲究品味,既看重自己的作家身份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不愿以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宁可将力气花在形式的创造上。再加上他们几乎个个都学贯中西,既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又经过西洋文化的熏陶,既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又熟悉各种诗化、散文化的艺术手法,一旦认真追求起“文章之美”来,很难不有所创新和推进。其次,由于他们的理想是表现乡土人生,所以,他们“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他们在这方面的贡献不仅是大大的发展了中国的抒情小说,而且还在于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使抒情小说从此成为了一个传统和源流。当然,他们既然生活在都市,其创作总是难以与都市彻底绝缘,只是由于对都市的反感,抒情的笔调在这里总是变为讽刺的笔调。他们抒起情来令人陶醉,调起侃来也同样令人开心,而且,其形成感仍然是那样的鲜明和突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以为,我们虽然说沈从文的主要贡献虽然是他创造的“湘西世界”,但这并不是说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在艺术上就有多逊色,而只是因为他的湘西世界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而都市讽刺小说则还有比他更独特的。

5.京派偏于古典审美牧歌田园诗风格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学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启蒙传统”,一是“启蒙的文学”,一是“文学的启蒙”。前者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的标准,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等作家是其主要代表;后者则是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断断续续延续了这一传统。京派作家偏重“牧歌田园诗风格”的独特性,一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当时活跃的新文学作家,都具有感时忧国的特点,重现实干预,少乌托邦式的艺术想象,忙于应付时局的变化,根本没时间和闲情写田园诗。因此,“启蒙的文学”始终占据主流的地位,而“文学的启蒙”则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二是京派出现在30年代,现代文学中还很少有田园牧歌型的作家和作品,废名和沈从文的出现只能看作是例外。即使是后来,这个传统也只是断断续续延续着,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始终存在着。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形成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6.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从更大范围上讲则是“楚地”)的民风、民俗。沈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而他的湘西题材创作也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关于他的湘西现实题材的创作,“受鲁迅起始的、以乡村回忆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描写地方风情,也触及某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萧萧》这里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牛》写农民所受苛捐杂税的痛苦。在他的怀旧型的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在《边城》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中,作者更是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6.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因此,沈从文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

《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但在《边城》等作品中,他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究其原因,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人的性爱观念,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沈从文凭什么认为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是病态的,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健全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之后,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

6.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阉,即“阉人”、“阉党”。所谓“阉寺”,就是宦官。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此,沈从文们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于是,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也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

6.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应该说,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是有现实依据的,但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的湘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如同世外桃园般的美丽?当然不是。这只是文学的创造,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这个世界(即“湘西世界”)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作品开头的那句:“由四川达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就犹如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

7.《边城》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的身边。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体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