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国际贸易理论Newinternationaltradetheory2新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许多新现象: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4
本章我们介绍解释新国际贸易模式的相关理论,由于这些理论:(1)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存在规模经济)(2)分析框架也不同
所以称之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5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简介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differentiatedproduct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它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日益占据主要地位。6
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格鲁贝尔(Grubel,H.C.)和劳埃德(Lloyd,P.J.)的观点]1.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这类贸易可以用传统的要素禀赋论加以解释;2.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进口和出口。这里的同类产品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前3位数字为标准。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tradetheory)ChinaUSAClothRiceClothRiceInter-industryTradeIntra-industryTrade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SITC界定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前三位数来划分的。10大类(Section),67章(Division),261个组(Group),1033个分组(Subgroup),3118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985年的修订):SITC编码
描述
0
食品和活动物
02
乳品和禽蛋
022
牛奶、奶油和乳制品(除黄油和奶酪)
0221牛奶(包括脱脂牛奶)、奶油,非浓缩或加糖的
02212
含脂牛奶(含脂量1%到6%)
SITC是以等级为基础,以阿拉伯数字来描述商品的,一位数表示类,二位数表示章,三位数表示组,四位数表示分组,五位数表示项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如:低脂牛奶的SITC编码是02212。以下是SITC从最大范围到最详细描述的一列:
中国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0—食物和鲜活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等;4—动植物油等;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年份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SITC5SITC6SITC7SITC820010.560.640.320.650.250.590.980.940.3020020.530.570.320.610.120.560.960.960.3320030.510.650.260.550.080.570.960.990.4220040.650.630.190.460.070.570.850.970.4920050.590.800.190.430.160.630.770.900.4820060.560.930.170.330.170.680.660.880.46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1)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大宗商品经济合作或技术因素而产生的转口贸易而产生的跨国公司避税而产生的季节性商品2)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商品又称为差异商品,指商品间不能完全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商品。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商品都属于这类(1)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同商品因品牌、规格、服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而产生。(2)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出于技术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同种商品的不同档次。(3)垂直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质量上的差异,如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G-L指数
Ai=1-|Xi-Mi|/|(Xi+Mi)|
Xi代表一国i产业的出口额,Mi代表进口额Ai值越大,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15
中国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0—食物和鲜活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等;4—动植物油等;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年份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SITC5SITC6SITC7SITC820010.560.640.320.650.250.590.980.940.3020020.530.570.320.610.120.560.960.960.3320030.510.650.260.550.080.570.960.990.4220040.650.630.190.460.070.570.850.970.4920050.590.800.190.430.160.630.770.900.4820060.560.930.170.330.170.680.660.880.46以每个产业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值为权重,对一国所有产业的G-L指数加权平均,可得出该国的加权G-L指数:
1.东亚各经济体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
(1)从1992-2005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明显提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1992年各国G-L指数平均为0.4,到2005年已经超过0.5。在东亚地区,四小龙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G-L指数超过0.5。2005年四小龙的G-L指数平均达到0.66。东盟国家的G-L指数上升幅度最大,从1992年的0.37上升到2005年的0.54。
(2)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台湾的总体加权G-L指数已经超过0.5。在这些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到50%以上,超过产业间贸易所占比重。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的是韩国、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在30%-50%之间。在这些国家中,产业内贸易已经占到一定比例,但在其对外贸易中,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3)东亚各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程度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G-L指数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各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2005年其G-L指数分别为0.86和0.7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转口贸易有关),印度尼西亚的G-L指数最低,只有0.37。但同时,在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已经超过日本。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结构和生产分散化趋势有密切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产品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中。零部件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相应而生的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1、源于相似产品在生产技术上差距的产业内贸易2、源于加工贸易发展带动的产业内贸易3、源于弥补资源缺口的产业内贸易4、源于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偏好的产业内贸易5、源于中间产品交换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1、偏好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布瑞斯坦姆·林德尔提出2、规模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贝拉萨、格雷、戴维斯
23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也称需求相似论(TheoryofDemandSimilarity)代表人物与代表作: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1961年在《贸易与变化》中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侧重点:制成品(manufacturedgood)和产业内贸易与H-O和李嘉图模型的对比
----需求导向假设条件:消费者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偏好相似理论内容: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称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国国际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质检的贸易量就越大。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可作为需求偏好的指标。不同国际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存在这重叠,这种重叠导致了发达国际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际间的产业内贸易25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α-O-β代表一国对其所需求产品的档次的变动范围。设A国的人均收入为M1,B国的人均收入为M2,与M1、M2相应的CE、DF分别表示A国、B国的需求商品档次范围,DE部分重合,表示两国会就DE范围内档次的商品进行贸易。两国对产品需求的档次变动范围重合部分越大,表示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可能性就越大。偏好相似与国际贸易26生产模式(Patternsofproduction)每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的偏好转而产生对产品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导致厂商的生产行为。因此,一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反映了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贸易模式(Patternsoftrade)收入水平相同,需求偏好相同;给定生产结构,贸易将发生在那些具有重叠需求(overlappingdemand)的产品上,这意味着两国的消费者均需求某些特定的商品。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27一个重要的观点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在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要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间更为频繁.局限性:仅仅解释了一国贸易的构成Linder理论仅仅解释了可以在各对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商品种类,并没有指明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贸易流向.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2、规模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贝拉萨、格雷、戴维斯大规模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或者说对企业或产业的投入增加一倍,而产出增加超过一倍,就是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9规模经济的类型及市场结构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Economiesofscale)概念: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单位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iesofscale):概念: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单位成本取决于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30例子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只有一间铺面,每天出售一台电脑。设在北京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不得不专程开一辆车将这台电脑送到中关村,收取100元。如果该公司增加了铺面扩大了规模,每天能够出售10台电脑,此时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只需用一辆车子将这10台电脑运送到中关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31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1)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厂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internaleconomiesofscale);(2)更好地利用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金融机构、自然资源、水利能源等良好的企业环境,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externaleconomiesofscale)。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占据贸易优势贸易需求增加生产扩大平均成本下降超额利润贸易消费者购买更多产品(规模经济意味企业生产产品品种有限)贸易支持研发(无贸易研发成本无法收回)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从而该产业成本降低。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比较成本差异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 1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越高2经济发展程度。经济越发达,越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3国家的大小。市场容量大有利于产业内贸易4商品的类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高于初级产品5地理位置和经济一体化状况。地理位置的接近和一体化的实现都会使产业内贸易程度提高35
产业内贸易模型简评
1、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扬弃,其理论前提更贴近现实。把存在规模经济作为其理论基础,这使该模型比传统贸易模型更具有说服力。
2、产业内贸易模型论证了“比较优势原则”并不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准则,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都影响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tradetheory)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我国发生的产业内贸易解释、供需两方面解释)
需求方面:结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进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供给角度: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如果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得出结论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23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lifecycletheory)对于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作了很好的解释,但如何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呢?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一理论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论”。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manufacturedgood)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39PLCT关注点:典型“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其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理论基础:建立在模仿滞后假说的基础上——技术扩散的滞后性;假定条件:美国发明的新产品(1)迎合高收入者的需求;(2)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节约劳动、使用资本的特性。PLCT基本逻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最初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当走向大规模生产,产品生产只需标准化技术和大量非熟练的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转变成劳动密集型,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正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lifecycletheory)40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主要观点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具有生命周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在技术领先的某发达国家,而后传递和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把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技术创新国家:美国,技术知识资本充裕工业发达国家:西欧,日本,资本充裕发展中国家,劳动充裕第一阶段:导入期新产品的研发、试制、试销阶段总是在美国发生,美国对该创新产品有生产和市场垄断的优势第二阶段:成长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国外市场逐步扩大,美国通过降低价格增强其竞争力,扩大出口量。西欧、日本等企业开始模仿美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对发达国家出口放缓,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继续增加第三阶段成熟期模仿国开始大量生产,美国对该产品垄断地位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美国、西欧、日本开始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进行生产第四阶段:衰退期外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变为进口国商品竞争转向成本为中心的价格竞争,比较优势落到发展中国家第五阶段:让与期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称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要素禀赋理论解释的是静态比较优势,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试图解释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动态比较优势。对于一个新产品,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会随其生命周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它是技术密集型的,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到了成熟期,它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已经不是重要因素,依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竟争优势.到了衰退期,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低工资的劳动是使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关键。各生产要素的特点不同,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比较优势并不一样,新产品主要的投资与生产就是随着优势的变迁而转移的.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对H-O理论的动态化的延伸.
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①最发达工业国家:新产品出口具有比较利益②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生长期产品具有比较优势③发展中国家:
标准化生产后(生产成熟期产品)具有比较利益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1对要素禀赋理论及技术差距论的动态化延伸。揭示了生产要素比例是如何随着生命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2研究了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较为全面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3说明了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将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选择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旨在启发各国顺应产品生命周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不足:1理论出发点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不能解释西欧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2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边际全球的投资行为3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看,大部分发生在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双向投资行为,对此无法解释案例: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定位从历史上看,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中期阶段到最后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一个大国不是靠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汽车工业产生100多年来,一直被当成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实力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创造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多方面体现。然而,从发展汽车工业的目的来看,汽车工业发展并不在于汽车工业本身,而是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与火车、飞机、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相比,汽车运输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中国汽车工业迄今已经走过了52年的历史,虽然与世界汽车发达国家相比年轻了些,但比起韩国汽车工业仍然早了9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汽车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汽车产业转移体系中,成为承接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但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起飞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跨国公司加大了向中国转移汽车投资的力度;与此同时,中国国民收入的高速成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质的提升带动了汽车市场每年15%以上的增长。由此,在中国形成了汽车市场供求两旺的火爆场面。从全球角度看,汽车工业应当属于一个夕阳产业,这可以从汽车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汽车产业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销量多年来呈略减的趋势当中得到验证。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显著而又相互关联的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例如,庞蒂亚克•莱曼汽车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牵头,在德国设计,零部件由7个国家共同生产。其中,韩国生产1.6升发动机、制动器零件、轮胎、电器配件、手动驱动桥、车身外壳、后轴零件、档风玻璃和电池;美国生产传动装置和自动驱动桥;澳大利亚生产2.0升发动机;法国生产手动驱动桥;而金属板和无线电装置分别由日本和新加坡生产,最后在韩国组装成整车。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52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工业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目前,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并控制美国三菱汽车公司50%的股份,雷诺和日产联手,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并购美洲豹和阿斯通·马丁以及拥有马兹达1/3的股份及管理控制权,通用控股日本五十铃、铃木和富士重工,标致并购雪铁龙,大众并购本特里、西特、劳莱斯勒并拥有奥迪99%的股份以及斯柯达1/3的股份,宝马并购罗浮并拥有劳莱斯勒品牌等,从而使国际汽车工业形成了“6十3”的格局。“6”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日产,“3”指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53国际转移的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是在转移国已经成熟或趋于衰退的产业,这可以从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得到说明。那么,怎样评价和定位汽车产品在中国的生命周期呢?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在外国公司发现中国这个潜在的“汽车消费大国”之后,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结果。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之后几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入。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一些中小卡车的设计和制造环节均具备了一定技术优势;在轿车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掌握了各类制造技术,一些企业如奇瑞、华晨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的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新产品的不断引入和2003年开始的汽车价格战,使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场所。5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品目前正在处于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结束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期,价格竞争以及基于价格竞争的非价格竞争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线。5556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的统一体,具有广泛兼容性。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57国家竞争优势说要旨(1)核心: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2)一国的竞争优势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3)一国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高低;(4)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地方化、产业化得以产生和保持;(5)各国竞争格局差别优势产业不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58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需求情况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钻石模型(菱形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59钻石模型(菱形模型)某一行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基本因素(1)要素状况: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要素创造能力最为重要(2)需求状况:市场特征——需求量大小、消费层次高低(3)相关和支撑产业:互补及上下游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国内竞争环境、贸易结构提升辅助因素(5)政府: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等(6)机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生产要素它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精制小麦面粉采购与销售协议模板
-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冠梁工程合同
- 2025版水面旅游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承包合同3篇
- 2025版环保节能材料区域代理权合作协议3篇
- 保险职业学院《工程项目招投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健康体检中心代理运营合同协议3篇
- 保山职业学院《工程伦理与项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高科技项目源代码知识产权保密协议范本2篇
- 2024年购销协议终止示例文档一
- 2025年度企业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合同样本3篇
- 《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17修订
- 方剂学完整课件
- 【自然辩证法在医学中的运用探究3700字(论文)】
- 2023北京西城区初一上期末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 2022-2023第一学期杭州市萧山区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含答案)
- 2023届无锡市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数理统计期末重点知识
- 马属动物常见寄生虫病演示文稿
-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练习
- 艺用人体结构(全套课件P)
- 浩扬电子书城httpwww.chnxp.com.cn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