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及其化合物_第1页
硫及其化合物_第2页
硫及其化合物_第3页
硫及其化合物_第4页
硫及其化合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硫(1)硫元素的存在(2)物理性质①俗称:

;②色态:

;硫磺黄色晶体(3)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注意:硫与变价金属作用生成低价态硫化物.C.与Hg反应:

.此反应用于实验室中处理洒落的汞.②与非金属反应Hg+S===HgS此反应用于清洗试管内壁附着的硫(4)用途:

、橡胶、黑火药、医药、农药等.制H2SO42.硫化氢(1)物理性质色态:

;气味:

气味;毒性: .(2)化学性质①弱酸性氢硫酸是一种

,具有酸的通性.写出氢硫酸与足量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无色气体臭鸡蛋剧毒二元弱酸H2S+2OH-===S2-+2H2O②还原性A.H2S在氧气中燃烧(写化学方程式)B.H2S通入FeCl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H2S===2Fe2++S↓+2H+3.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①色态:

;②气味: ;③毒性:

;④密度: ;⑤溶解性: ;⑥易液化.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ρ(SO2)>ρ(空气)易溶(2)化学性质①与H2O反应:

.②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A.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CaO:B.与碱反应,如与足量NaOH溶液:2NaOH+SO2===Na2SO3+H2O.C.与盐反应,如与少量NaHCO3溶液:NaHCO3+SO2===NaHSO3+CO2SO2+H2OH2SO3③具有还原性,能被Cl2、Br2、I2、H2O2、KMnO4等氧化剂氧化.A.卤水:SO2+X2+H2O===H2SO4+2HX(X为Cl、Br、I)B.O2:

C.FeCl3:2FeCl3+SO2+2H2O===FeCl2+FeSO4+4HCl2SO2+O2 2SO3④具有氧化性与H2S反应:

.⑤具有漂白性使品红溶液

(原理:SO2+有色物质―→无色物质若加热或见光有色物质+SO2)SO2+2H2S===3S+2H2O褪色4.三氧化硫(1)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分子”,该说法是

的,原因是 .(2)化学性质①与H2O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错误标准状况下SO3为固体SO3+H2O===H2SO4②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SO3===CaSO4Ca(OH)2+SO3===CaSO4+H2O5.硫酸(1)物理性质①挥发性: ;②沸点:

;③密度: ;④溶解性:以任意比例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浓H2SO4的操作: .难挥发ρ(H2SO4)>ρ(H2O)将浓H2SO4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高(2)化学性质①具有酸的通性.②吸水性:因浓H2SO4具有吸水性,故常作干燥剂.③脱水性蔗糖现象: .原理:浓H2SO4将有机物分子中的氢、氧原子按

的比例脱去水.蔗糖变黑,体积膨胀,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1④强氧化性A.与金属反应常温下,铁、铝遇浓H2SO4发生“钝化”.加热时能与很多金属发生反应.写出与Cu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B.与非金属反应将浓H2SO4与木炭共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途①制取化肥,如磷肥、氮肥;清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②制取硫酸盐,如CuSO4、FeSO4等.③制取挥发性酸.④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1.在下列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含硫物质被氧化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B.铜片与浓硫酸共热C.红热的木炭与浓硫酸反应D.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解析:A中含硫物质被氧化则反应后硫元素的价态升高;B、C选项浓硫酸中的硫元素化合价降低;D项中硫元素的价态不变,故选A.答案:A2.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石灰水B.先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品红溶液,最后通过澄清石灰水解析: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的检验有干扰作用,因此,在检验二氧化碳之前必须先除去二氧化硫气体.答案:D答案:D1.SO2的性质(1)SO2使物质褪色的原因分析①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②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强还原性.③SO2使氯水(或溴水)褪色,体现了SO2的强还原性.④SO2使滴加了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水溶液显酸性.(2)SO2与CO2的性质比较①相同点:都是无色气体;都比空气重;都是非电解质;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②不同点:SO2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SO2易溶于水而CO2能溶;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O2无还原性;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SO2易液化;SO2的水溶液的酸性强于CO2的水溶液的酸性.2.SO2与CO2的鉴别(1)方法:利用SO2有刺激性气味;利用SO2具有还原性,根据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是否褪色鉴别;利用SO2具有漂白性,根据品红溶液是否褪色鉴别.(2)注意事项:①如果SO2气体中混有CO2,可将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若品红溶液褪色,即证明气体中含有SO2.②如果CO2中混有SO2,检验CO2的方法为:气体―→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为除去SO2;品红溶液的作用是检验SO2是否除尽;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CO2的存在.3.SO2的危害(1)主要来源:煤、石油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金属矿物的冶炼;硫酸工厂的尾气.(2)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酸雨.(3)治理和吸收:原煤脱硫;改进燃烧技术,减少SO2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例题1]

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NaOH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C.湿润KI-淀粉试纸未变蓝,说明SO2的氧化性弱于I2D.品红试纸、沾有KMnO4溶液的滤纸均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点拨:该题考查了SO2的制取和性质.解答该题时特别注意SO2不能使所有物质褪色,且使不同物质褪色的原理也可能不同.解析:浓硫酸进入注射器中与Na2SO3晶体反应:Na2SO3+H2SO4===Na2SO4+H2O+SO2↑,SO2不能使石蕊试纸褪色,A项错误;SO2使品红试纸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性,SO2使KMnO4褪色是由于SO2的还原性,D项错误;SO2污染空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B项正确;SO2不与KI反应,说明氧化性I2强于SO2,C项正确.答案:BC1.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一气体为SO2的是(

)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③使品红溶液褪色;④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⑤通入溴水中使溴水褪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A.都能证明B.都不能证明C.③④⑤能证明D.只有⑤能证明答案:D2.银耳本身为淡黄色,南方某省出产一种雪耳,颜色洁白如雪,其制作过程如下:将银耳堆放在密封状况良好的塑料棚内,在棚的一端置一口锅,锅内放硫磺,加热使硫磺熔化并燃烧,两天左右,雪耳就制成了.这种雪耳对人体有害.制作雪耳利用了(

)A.S的还原性B.S的氧化性C.SO2的还原性D.SO2的漂白性解析:硫燃烧生成SO2,SO2起漂白作用.答案:D1.浓、稀硫酸的比较与鉴别(1)比较名称浓度主要存在形式性质浓H2SO498.3%18.4mol/LH2SO4分子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稀H2SO4较小H+、SO酸的通性、强酸性稀硫酸—弱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氧化性由H+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加热时可与绝大多数金属和某些非金属反应,通常生成SO2—氧化性由体现.(2)鉴别方法一:取少量蒸馏水,向其中加入少量试样硫酸,能放出大量热的为浓H2SO4,反之则为稀H2SO4.方法二:观察状态,浓H2SO4为黏稠状液体,而稀H2SO4为黏稠度较小的溶液.方法三:用手掂掂份量,因为浓H2SO4的密度较大(1.84g/cm3).当两酸体积相同时,浓H2SO4的质量大得多.方法四:取少量试样,向其中投入铁片,产生大量气体的为稀H2SO4:Fe+2H+===Fe2++H2↑,无明显现象(钝化)的则为浓H2SO4.方法五:用玻璃棒蘸取试样在纸上写字,立即变黑者为浓H2SO4,另一为稀H2SO4.方法六:取少量试样,分别投入一小块铜片,稍加热发生反应的(有气泡产生)为浓H2SO4,无明显现象的是稀H2SO4.2.硫酸跟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1)稀硫酸跟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反应放出H2,跟氢后面的金属不反应.(2)在常温下冷的浓硫酸遇铁、铝因发生“钝化”而停止反应,但加热却剧烈反应.(3)Au、Pt跟浓、稀硫酸均不发生反应.[例题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回答:(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应浸有一种溶液,这种溶液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________(填字母).a.水 b.酸性KMnO4溶液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mol/L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填字母)a.铁粉

b.BaCl2溶液c.银粉

d.Na2CO3溶液点拨:本题考查了Cu和浓H2SO4的反应以及SO2的性质.解答该题时,要注意Cu与浓H2SO4在加热时才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并结合SO2的性质即可作出正确的分析.解析:(1)Cu与浓H2SO4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2)为防止过量的SO2逸入空气污染环境,所以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应浸有NaOH溶液,其目的是用来吸收SO2.(3)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SO2气体产生,因此B中气体压强增大,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这就要求SO2应难溶于B中的液体,故所盛液体为饱和NaHSO3溶液.(4)因为稀H2SO4与Cu不反应,所以当Cu与浓H2SO4反应到一定程度,反应就结束了,但仍有一定量的余酸和铜片,为证明有余酸存在,可加入铁粉(产生无色气体),也可加入Na2CO3溶液(产生无色气体),BaCl2和Ag粉无法证明有稀H2SO4存在.答案:(1)Cu+2H2SO4(浓)CuSO4+SO2↑+2H2O(2)NaOH溶液吸收SO2气体(3)广口瓶B中液体被压入到漏斗中d(4)①稀硫酸不与铜发生反应②a、d方法归纳: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掌握浓、稀H2SO4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1)稀硫酸跟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金属反应放出H2,跟氢后金属不反应.(2)在常温下冷的浓硫酸使铁、铝发生“钝化”而停止反应,但加热却剧烈反应.(3)Au、Pt跟浓、稀硫酸均不发生反应.(4)除Au、Pt之外的所有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跟浓硫酸发生反应,但不放出H2,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SO2.假定金属M在反应中显+n价,则由2M+2nH2SO4(浓)M2(SO4)n+nSO2↑+2nH2O知,被还原的H2SO4占参加反应H2SO4总量的.另外,还要注意随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的减少引起的质变问题:典型的“三酸变稀”问题就是浓盐酸与MnO2反应,浓H2SO4与Cu、Zn等反应,浓HNO3与Cu等反应,三种酸都变稀,从而使反应停止或产物发生变化;三种酸放置在空气中由于稀释或挥发,也可能使其变稀.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案时,设计如下方案:操作结论①火柴梗变黑者为浓硫酸②加入金属铝片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浓硫酸③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放热者为浓硫酸④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酸的瓶口冒白烟者为浓硫酸⑤加到CuSO4·5H2O晶体中变白者为浓硫酸(1)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2)其中一个稍作改进就能成为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完全错误的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给出另外两种鉴别方法: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AB解析:方案①可行,体现了浓H2SO4的脱水性;方案②不可行,因为在常温下,浓H2SO4使Al钝化,故无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但若加热,二者即发生反应;方案③可行,因为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方案④不可行,因为浓H2SO4是高沸点酸,无挥发性;方案⑤可行,体现了浓H2SO4的吸水性.鉴别浓、稀H2SO4时要充分利用二者性质的差别,因此还可通过以下方案鉴别:分别滴加到浓盐酸中,产生白雾的是浓H2SO4;加入Al片,常温下反应的是稀H2SO4,不反应的是浓H2SO4;加入木炭并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浓H2SO4等.答案:(1)①、③、⑤

(2)②加热(3)④硫酸是高沸点酸,没有挥发性(4)下列任意两种方案(或其他可行方案)均可: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A滴加到浓盐酸中产生白雾的是浓硫酸B加入铝片常温下反应的是稀硫酸,不反应的是浓硫酸C加入木炭、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浓硫酸D称量相同体积的酸质量大的是浓硫酸E在相同条件下加热先沸腾的是稀硫酸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1)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制备SO2气体.①用简图在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②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①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溴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硫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可以不填满).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制备二氧化硫的反应原理,由制备二氧化硫所用试剂的状态、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由二氧化硫的性质(密度、水溶性、毒性等)确定其收集装置和吸收装置,在此基础上画出收集二氧化硫的实验装置图.(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被溴水氧化,而使溴水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能与还原剂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硫,而使溶液变浑浊.(3)由题意可知制取二氧化硫过程中,气体产生缓慢,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不是气密性问题,所以只能与所用试剂有关,如Na2SO3变质,被氧化为Na2SO4,或所用液体不是浓硫酸等.答案:(1)①②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2)①溶液褪色②溶液褪色③有浅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3)①Na2SO3变质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先滴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Na2SO3固体变质.②不是浓硫酸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样,涂白纸不变黑,则证明该溶液不是浓硫酸深化拓展:本题以二氧化硫为载体,将其实验室制取原理、实验装置的选择、典型仪器的使用操作、性质检验及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对气体制备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的分析处理能力.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硫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黄铁矿、煤中都含硫化合物B.S和SO2都既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C.浓硫酸常温下能与铁较快地反应D.在我国,硫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解析:在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钝化,所以在常温下使铁钝化后不再反应.答案:C2.(2009·南京模拟)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

2-的下列操作中最合理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的Ba(NO3)2B.先加HNO3酸化,再加Ba(NO3)2溶液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D.加入盐酸酸化了的BaCl2溶液答案:C3.(2009·韶关高三调研)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2排放量的是(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民用燃料②使用水煤气或干馏煤气作燃料③硫酸厂使用V2O5作催化剂,加快SO2的转化速率④将块状煤粉碎,提高其燃烧效率⑤在煤中加入生石灰后燃用⑥循环处理吸收塔放出的尾气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解析:①中天然气的成分是CH4,所以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民用燃料可以减少SO2的排放;②中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干馏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H4、H2、CO等,所以用水煤气或干馏煤气作燃料也可以减少SO2的排放;③中硫酸厂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并不能减少SO2的排放;④中将煤粉碎,能提高燃烧效率,但不能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