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发展问题肖广岭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xiaogl@讲课内容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马克思发展理论三、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四、发展指标和基尼系数五、科学发展观及对中国发展的思考六、分析与思考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保障,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目的三者有可能协调发展,也可能有快有慢,还可能出现种种矛盾和不协调人类发展:发展的全球和长远视野关注发展的人类性、全球性和整体性,关注发展的历史和未来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2)当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风险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引起经济与社会动荡不安、风险加大,如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的宗教冲突、种族灭绝、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核威胁,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这些风险对人类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3)“南北”差距拉大,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的对立更为明显。“南北问题”依然是当代人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南北”关系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球的安全和稳定。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4)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环境欠债,现代工业的世界扩张,以及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5)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而造成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起全球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呈现出日益紧张的态势。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6)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具有相互交织缠绕、根源错综复杂、全球扩散蔓延、惯性难以遏制、危害日趋加剧、影响广泛深远等显著特点。这些问题至今还有加剧恶化的态势,甚至会造成某种危害极大的“蝴蝶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能合理而妥善地解决这些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命运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其贻害无穷的严重后果将会难以估量。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1)一是资本不断追求财富的本性及其扩张逻辑。资本不断追求财富的本性及其扩张逻辑,必然形成以无限地“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把自然界当作无限掠夺与占有的对象这种观念与行为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恶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冲突。因为人对自然界的掠夺,实质上是人对人的掠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阶段一切矛盾与问题的经济与社会根源。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2)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掠夺。在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曾经以残酷的殖民主义向世界扩张和掠夺,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以及长期实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依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这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3)三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及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为代价。如果缺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缺乏制度体系与法律规范的有效控制,必然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注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日益疏离与分裂。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4)四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带有强烈的霸权主义性质和特点。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的经济社会根源。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5)五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导致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性流动,进一步强化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南北”差距;同时还造成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增多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6)六是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与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国各民族发展的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条件差、底子薄,往往难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当代人类应以可持续与全面发展的理念,努力消除上述根源及其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二、马克思发展理论(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要表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抽象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与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商品经济与人对物的依附关系;产品经济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不仅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而且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2)社会发展是整体协调的发展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对于社会有机整体而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反映社会发展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离开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真正进步与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公平既不是简单的经济效率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公平论,而是效率先导基础上的效率公平兼顾论马克思发展理论(3)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的产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资本主义是这个过程的实现者,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体现了现代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在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破坏了落后国家传统社会的基础,促进着它们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马克思发展理论(4)通过社会改造来实现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真正基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辩证法》实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资本论》三、现代(西方)发展理论从学术上看,发展理论来自于发展问题研究,即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国外的发展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当时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与地区面临着如何发展的严峻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是仿效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还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还是根据各自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不仅关系到这些国家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而且还关系着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的全局性问题。因此有关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稳定问题,社会和文化变迁等问题自然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是各种社会科学综合的交汇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哲学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一)从经济学中衍生出发展经济学,提出各种经济发展理论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第四点计划”(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支持和争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为此,必须加强对接受美援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研究,以便把它们纳入美国设想的世界格局。一些经济学家因而提出了发展经济理论。其著名的代表有沃尔特·罗斯托,威廉·刘易斯。罗斯托于1960年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书中提出了线性阶段模型。罗斯托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直接运用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传统社会;(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4)群众高额消费阶段;(5)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个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资本积累,引导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道路。这种理论同传统经济学一样,是从单纯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NP,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按照这种发展观的发展逻辑,工业化国家以日益膨胀的水平维持其消费生活方式;而非工业化国家则以美国、日本和西欧为模式实现工业化。这两种企图已经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人们在尝到“有增长无发展”和环境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意识到,美国式的工业化代表着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1969~73年问,美国人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第一次冲击了以单一GN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学的发展观。到了80代末,90年代初,由欧洲50多名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创立了新经济学“生存经济学”;标志着经济学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段。“生存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是所谓“持续发展观”,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决策等三个基本点之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要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地球。(二)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的各种发展理论这一派理论根据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变迁论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了以“现代化”这个概念来概括近代社会变迁的总过程,着重从现代化社会的结构分化、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等多侧面进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森斯塔、莱勒、罗克斯巴勒等这一理论是关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变迁的理论,是用经典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对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所作的分析;它基本上遵循了从孔德、斯宾塞到韦伯、帕森斯等经典社会学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方法论传统和社会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把世界的现代化看作是世界的“西方化”,尤其强调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对社会发展速度的作用。这派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现代化=西方化。它把美国、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看作典型的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历,便是一切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艾森斯塔德说:“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于17一19世纪就在欧美各国完成了。”第二,“内生论”和“文化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内生性变迁”,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即“追求现代化的意志”。西方国家内部有这种动力(如马克斯·韦伯所讲的由新教伦理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精神)而不发达国家则缺乏这种动力,其原因在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些国家需要从外部输入西方文化和新的价值观,以“激起追求现代化的热情和意志”。这被视为最重要的环节。第三,“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立的观点。现代化理论家们在提出发展概念时,都吸取了迪众凯姆、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与现代之分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进化。帕森斯提出的区分“传统”与“现代”的社会结构“模式变项”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化理论中几乎所有“两极化”思想的基本模型。这一理论从60年代末开始受到批评第一,过于简单,不能表明各种社会存在的重大差异。第二,按两分法,把社会现象按“传统”与“现代性”编排成两组相互排斥的特征,也是虚假的,因为任何现代社会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与现代化范式相联系的所有概念都是“非历史的”,因为现实世界的特征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非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并存,而不是什么现代体系与传统体系的划分,从而认为“现代化”一词“毫无内容”。与现代化理论针锋相对,新左派提出了依附论。(三)依附理论“依附论”又称“依附与低度开发论”,是根据俄裔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巴兰的“增长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由弗兰克等人创立的。它针对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一段时期的外向型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即“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均告失败的事实,对既存的西方发展理论和模式提出了批判并予以否定。他们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落后与低度发展,并非由于它们的前现代即前资本主义结构,而是由于它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造成的。这种经济体系形成的宗主国与卫星国秩序,是一种帝国主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一个被纳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不断依附化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依附论者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完全脱钩;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和发展前景的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热烈讨论,从中又分衍出一些新的理论,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依附性发展”论和“边缘资本主义”论近年来,有人根据战后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经济显著增长的事实,论证国际资本的引进并不排斥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认为发展的阻碍很大部分来自内部矛盾或内部结构问题,从而对依附理论提出了修正,于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第三世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又被重新肯定(四)未来学关于现代工业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研究和预测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论,到康思的“大过渡”论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2000年以后世界的预测以及适应于这一变化的战略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世界银行、联合国、罗马俱乐部、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都在运用电脑编制各种世界模式,探讨人口增长,贫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国际局势不稳定等相互关联的问题,以成千上万种可能的政策为前提模拟出成千上万种未来,提供可选择的各种优化的方案发展理论探讨的几个重要问题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出现的这些名目繁多的发展理论,反映了发展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跨学科的“显学”。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新理论,我们应当注意的不是它们的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和研究结论,而是他们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开拓了哪些新领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发展问题的借鉴。国外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有:1.发展观问题;2.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3.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问题4.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类型与模式问题;5.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和相互依存全球化问题6.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的预测问题。(一)发展观问题这是发展理论的核心或基础问题。从战后国外的发展研究走向来看,无论在发展观的理解上,还是在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上,都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转变。一种新的整体性发展观已经倔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这一转变的性质。1.全面性从以经济增长为宗旨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第一,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保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二,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将社会看作一个由人口、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其它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不是各个部分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或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过程,最终求得总体的最佳效应或效益,而不是某一部分的最佳发展第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口、生态因素也是构成“理想社会状态”的内在因素。现代发展观必须有一种大视野,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都纳入统一的系统发展观念之内,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在厄瓜多尔举行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便是“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发展观念。这说明从整体性角度来研究发展问题,研究落后民族如何现代化问题,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趋势。2.主体性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宗旨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只见物不见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首先人是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一切发展目标都是人的发展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美国学者基思格里芬甚至提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术语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正在逐渐被“人类发展”这个术语所取代。之所以用“人类发展”取代“社会发展”,根本之处在于综合发展要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人类发展强调作为发展努力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佩鲁在《新发展观》中也强调,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成长。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的发展。第二,为人服务的社会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素质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发展为之提供保证条件。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是互相促进的。社会发展为人提供的各种保证条件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3.可持续性从“零增长方案”到可持续性发展。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对人类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毁灭地球的行为发出警告,把旧有的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矛盾、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况鲜明地摆在世人面前。然而他们从技术悲观主义出发,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所谓“零增长方案”,即停止增长。这个方案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许多人都认为零增长方案”是不可取的。1981年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在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明确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的问题,即由资源消耗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4.全球性从国别发展到区域发展到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新发展观的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把发展放在全球的框架里,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它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民族国家。当今的发展概念是与全球概念密不可分的。(二)发展的目标与发展战略发展的含义与发展的目标(或要素)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性的发展观不仅承认发展目标、发展过程是综合的、系统的,而且确定了发展多重目标中的基本目标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发展的目标》(1987)一文中提出,在发展的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有五项: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对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亨廷顿概括出三类观点:1.和谐论,强调各项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相容性。2.冲突论,强调各项目标之间具有难以克服的冲突性。3.调和论,强调调和矛盾冲突的政策的必要性。亨廷顿指出,增长与公平之间各种形式的冲突曾经是某时期经济学上的主要论题。西蒙、库兹涅茨在50年代提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分配不均之间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的论点,是20世纪中叶发展经济学家注意的焦点。这个倒U形曲线意味着:当经济水平很低的国家向中等经济水平发展时,经济不平等最初是增大的,然后到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时,这个不平等才会缩小;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关系。另有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不仅财富和公平之间有这种曲线关系,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平均分配之间也有一种明显的互否关系。随着新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关于综合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国际社会兴起了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目标的各种社会运动。如“增长加公平战略”,“满足基本需求战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指标运动”和“生活质量运动”等等。四、社会发展指标和基尼系数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人类发展指标(HDI)基尼系数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是根据多目标决策的归一化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手段将各个指标对社会发展不同侧面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以得到一个直观的、整体性的评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1)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测评指标,如以衡量“人类最低需要的满足程度”为出发点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和以GNP修正值为基准的ASHA指标;(2)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综合测评指标,如社会进步指标(ISP)和人类发展指标(HDI);(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提出的由16项指标加权平均得出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以及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提出的由10项指标加权平均得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综合指标(SEDI)”人类发展指标(HDI)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将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指标,衡量人类发展状况。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特刊《国家的真正财富:人类发展进程》该报告对1970年至2010年40年间的全球人类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评估,调查对象涉及169个经济体,涵盖了世界92%的人口。整体上看,人类发展指数自1970年至今一直上升,世界平均寿命从59岁升至如今的70岁,学校入学率从55%上升到70%,而人均GDP也已翻了一番,超过1万美元中国2010年排名第89位,提升速度排名第二,仅次于阿曼。但中国提高主要是靠收入增长,健康和教育方面的表现远不如经济增长那么显眼。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及公式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HDI指数的计算公式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预期寿命指数=(LE-25)/(85-25)教育指数=(2/3)XALI+(1/3)XGEI成人识字率指数(ALI)=(ALR-0)/(100-0)综合粗入学率指数(GEI)=(CGER-0)/(100-0)GDP指数=[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2010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被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1:Norway0.9382:Australia0.9373:NewZealand0.9074:UnitedStates0.9025:Ireland0.8956:Liechtenstein0.8917:Netherlands0.8908:Canada0.8889:Sweden0.88510:Germany0.885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寿命教育人均GDP中国大陆平均0.7930.7730.9230.683极高人类发展指数香港0.9440.9530.8791.000澳门0.9440.9500.8821.000台湾0.9430.8900.9900.954上海0.9080.8860.9600.879高人类发展指数北京0.8910.8520.9680.854天津0.8750.8320.9620.833广东0.8440.8050.9600.768浙江0.8410.8280.9070.787江苏0.8370.8150.9210.776山东0.8280.8150.9210.746辽宁0.8350.8060.9640.737吉林0.8150.8020.9550.689河北0.8100.7920.9510.687黑龙江0.8080.7900.9580.676福建0.8070.7930.8980.731内蒙0.8030.7480.9200.742山西0.8000.7780.9580.666中人类发展指数河南0.7870.7760.9270.659湖北0.7840.7680.9230.661海南0.7840.7990.9160.637重庆0.7830.7790.9240.645湖南0.7810.7610.9420.640广西0.7760.7720.9440.614新疆0.7740.7070.9530.661陕西0.7730.7510.9190.647宁夏0.7660.7530.9030.644
四川0.7630.7700.8990.618江西0.7600.7330.9360.612安徽0.7500.7810.8600.608青海0.7200.6840.8380.639云南0.7100.6750.8710.585甘肃0.7050.7080.8290.579贵州0.6900.6830.8600.526西藏0.6300.6560.6340.601基尼系数——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图示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世界银行: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世界各国基尼系数图中国收入差距的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目前(2010)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五、科学发展观及对中国发展的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国对解决发展问题的贡献对中国发展的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既坚持马克思发展理论又与时俱进借鉴现代发展理论和国外经验和教训适时进行观念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被归纳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国对解决发展问题的贡献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方面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中国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水利工程承包转让协议书3篇
- 矿山排水合同
- 展览馆混凝土施工承包合同
- 建筑工地工人入场承诺书
- 铝扣板学校教室装修合同
- 蔬菜水果仓储安全管理办法
- 律师行业员工待岗协议
- 2024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共建共享合同
- 遗赠抚养协议书保险合同指定
- 财务透明度提升方案
-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模拟练习(含答案)
- 新建设项目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品质总监转正述职报告
- 2024年游艇俱乐部会员专属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3篇
- Y620优众变频器说明书
- 一、 行业协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应提交的文件:
- 幼儿园幼儿园理事会成员一览表
- 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
- 住房公积金中心窗口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 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评估技术研究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