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_第1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_第2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_第3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_第4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思考: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主要方式伴随原始人的生活一、原始农业的起源1、产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原始农业的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粟)1.南方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的生长。2.北方相对南方干旱,适宜粟麦类作物的生长。3.总的说来,南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这种农业生产的格局。原因3、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农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黍稷麦菽麻稻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同说法)六畜兴旺:猪马牛羊鸡狗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1、朝代农耕工具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石器木器骨器木、石、骨、蚌,铁农具牛耕中国传统的基本定型曲辕犁步犁2、灌溉工具:____、____翻车筒车耒、耜等青铜农具出现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犁石锄石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农业阶段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石器骨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西汉中期唐代耦犁曲辕犁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曲辕犁使用示意图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特点: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极易适应水田耕作。右上:三国马钧翻车左、右下唐宋时期筒车3、生产工具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从材质方面:2.从工艺方面:3.从牵引动力方面:思考: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其变化体现了什么发展过程?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石、骨、木制——青铜——铁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人力——畜力——自然力思考:

俗话说,种地离不开水,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古代是如何建设自己的水利设施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团结协作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并说一说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2、春秋战国:3、汉朝:内陆:边疆:漕渠、白渠、治理黄河(王景)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郑国渠渠首遗址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后汉书·王景传》黄河的治理坎儿井外观

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示意图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黄河的治理时代耕种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1、2、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生产力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3、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1)含义:

(2)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男耕女织。②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突出表现为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3)评价:①进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②局限:规模小,难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