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试题一、单选题1、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①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九章算术》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

③续写《大唐双龙传》:(隋唐)寇仲率领五牙战舰从水路攻打扬州

④续写《七剑下天山》:(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

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下面是一部医学著作的部分目录,与此著作同时代的科技成就还有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6、由美国人出版的《纸——进步的带头人》一书写道:“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术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后像蜗牛似地传播到东亚、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历时1000年,再经过400年传遍欧洲,直到1694年才传入美国。”由此判断促进其传播的有利因素有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③新航路的开辟④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①一束纸张②一部杂剧剧本③印刷精美的《金刚经》④王羲之的《丧乱帖》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8、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9、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10、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③带朋友去看杂剧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A、③

B、②③

C、②④

D、全部无法享受11、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其表现有(

①文人山水画兴起

②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

③理学兴起

④彩瓷生产时代到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B、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完善

C、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D、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13、历史学家们喜欢用“黄金时代”来表述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达到比较繁荣或鼎盛的状况。下列关于各类“黄金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②元末明初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③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1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16、(2023•新课标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7、(2023•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二、材料分析题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知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

请回答:(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三、综合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理学大师程颐是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是朱熹,因此①②不符合历史常识,答案选B。2、【答案】B

【考点】科技成就,经典力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主要成就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西方科技较大的差别是,中国科技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也即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徐光启和哥白尼的科技成就的强烈反差,本质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本题选B项。A项说法与本题无关;C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D项说法错误,明朝中西文化的差距并未形成,应该始于明末清初。故选B。3、【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关键词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在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由毕昇发明,宋明理学在宋代产生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4、【答案】A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分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5至1808年;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摩登时代》上映时间:1936年2月5日(美国);谭鑫培是清末著名京剧艺术家,因此③排除,答案为A。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5、【答案】A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根据目录可知此医学著作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A是东汉时期,B、D是明朝时期的,C是北魏时期的,故选A。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1)中国古代科技各领域的主要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等;(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有的高考试题将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经济相联系,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的实用性特点。6、【答案】A

【考点】科技成就,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兴起于1517年,其主张是否定教会权威,与造纸术传播无关,且影响主要局限于欧洲大陆。传教士对造纸术的传播曾起过作用,但那是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带回的东方文明),他们带着宗教狂热推动新航路开辟也发生在这之前,皆不属于宗教改革的范畴,所以④错误。因此本题选A。

【点评】关于思想与科技成就。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思想与科技的考查,侧重于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阐释。

(2)启蒙运动、天文学、牛顿、达尔文、蒸汽机、电气时代等高频考点关注,其立意是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体现“史实甄别与迁移应用”。7、【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首先明确三国所处的历史时期,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最后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纸最早出现于西汉,改进于东汉,①可以出现,杂剧出现于元朝,排除②,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出现于唐代,③不对,王羲之是东晋人,时间上也晚于三国,④不对,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选项中各项文化成就的出现时间的准确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8、【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文学成就

【解析】【分析】考察古代中国——唐宋时期社会的发展,科举制产生发展使平民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故A项表述正确。世俗文化正是反映平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故C项表述正确。而且,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平民崛起的物质基础,故D项表述正确。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需要学生准确理解题干阐述的唐宋社会发展特点,即——平民崛起。以此为依据找出其表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9、【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成就,罗马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小国寡民,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老子希望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古希腊雅典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促成民主政治的建立。屈原的美政、罗马法的基础都不是小国寡民,而是统一的大帝国。因此本题选D。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0、【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楷书产生于魏晋时期,故无法享受;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产生于魏晋时期,故无法享受;③带朋友去看杂剧,产生于元代,故无法享受;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西汉是编订故无法享受。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复习古代科技时,突出把握三大发明的发明演变历程及影响,联系近代西方科技分析比较,突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实用轻探究的特点。11、【答案】A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宋明理学,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两宋时,文人山水画兴起;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火药武器出现;活字印刷术出现;理学兴起,“程朱理学”由北宋湖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但是④中彩瓷的生产繁荣时代是明清时期。12、【答案】C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史学家关注”。A、B、D三项是从艺术和社会的角度阐述的,不符合题干要求,而C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的,符合题干要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目中的设问要求“备受史学家关注”。13、【答案】C

【考点】文学成就,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希腊民主政治、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及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的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故第①项的表述正确;明清时期,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中国的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故第②项的表述错误;二战后,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故第③项的表述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故第④项的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选C。

【点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改革;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14、【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题干反映的主旨意思是京城有雕印书籍的,其中言论恐怕对朝廷统治不利,建议政府对雕印书籍的行为进行管辖,就题论题,活字印刷术从开始发明到普遍使用,是一个过程。A能排除。材料说明当时书籍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排除B。C项局限于契丹不妥,欧阳修说的是“虏”是指一些不法分子,不是特指契丹。从欧阳修的建议来看,是这种传播方式让政府有了警惕之心,故说影响政府管理,答案为D。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印刷术。15、【答案】C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是在明朝中后期;A、B、D项都能促进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故选C项。16、【答案】C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错误,应该排除。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和唐太宗时代选择更全面更符合题意。故选C。17、【答案】A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二、材料分析题18、【答案】

(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2)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3)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第(1)问通过对材料内容的阅读可以看出三则材料均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的卓越成就,并在近代走向落伍。第(2)问注意两则材料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第(3)问对以上材料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三、综合题19、【答案】

(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考点】宋明理学,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三来回答。根据“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可以得出答案。特征:由材料四中的“重自由表达”、“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可以得出结论,即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以得出答案。表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比较熟练,不难写出这一题。比如: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等等。(3)这一问实际上是要回答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领域,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文艺和思想发展之间应该是互相推动的关系,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影响和决定的,因此需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加以回答。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城就·宋代科技20、【答案】

(1)特点:相对封闭;独立发展;稳定连续;自我中心。

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