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_第1页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_第2页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_第3页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_第4页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际间交换的剩余产品。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内容安排一、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四)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二、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1、主要的国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中国、罗马、波斯帝国、印度;2、贸易品:王室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还有奴隶。(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贸易多局限于部分区域内。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纺织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商品换取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部逐步向意大利北部、波罗的海沿岸转移。14世纪-15世纪:亚洲:重要的贸易区,包括以中国、朝鲜、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家组成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欧洲: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东欧俄罗斯贸易区、汉萨贸易区。丝绸之路(西汉开始)、郑和下西洋、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中心——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陕西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和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然后分几路进人中亚、西亚和南亚。这是一条横贯亚洲大陆的商路,在中国境内约有4000多公里。丝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不只一条。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郑和七次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目的之二: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目的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因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贸易发展。朱棣取消“海禁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向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8世纪)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760-1873)3、帝国主义前期(-1938)4、当代国际贸易(二战后)地理大发现

—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主要事件及代表人物:葡萄牙航海家维尔和(Velho1431年开始了最早的远洋探险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发现“好望角”(“风暴角”)

意大利人哥伦布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葡萄牙人达∙迦马1497年绕过好望角,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的资助下,1519-1521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地理大发现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三角贸易”,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形式。西方殖民者从西非贩运黑人劳动力到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热带产品,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非洲黑奴热带产品欧洲工业品罪恶的“三角贸易”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基本流向欧洲向美洲出口: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他消费品等制造品;非洲输往美洲:主要是奴隶;美洲流向欧洲: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以及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欧洲从亚洲进口: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茶、咖啡等。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两大影响:

使欧洲经济中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性质、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广大殖民地国际被卷入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各大洲联结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中心几度转移:从波罗的海、汉萨同盟诸城市转移至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工业原料和城市消费品的比重开始增加;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货币资本,开辟了市场,提供了劳动力(圈地运动和奴隶贸易)。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最终确立统治地位,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建立起了机器大工业!实现了由“机器推动机器”的转变了,英国在此阶段完成了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增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纺织部门重工业(蒸汽机、煤炭、钢铁)运输业特点:由轻工业开始技术发明领先于理论研究的突破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富尔顿凯伊为什么最先发生在英国?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1880年国际贸易量是1880年的13倍多,而1720-1800年仅仅增长了1倍;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英国成为“工业太阳”、“日不落”帝国、国际贸易中心,法德美成为次中心;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几乎相当于法德美的总和。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对量增加,但份额降低;纺织品贸易迅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玉米、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等商品的贸易亦有较大的增长。国际贸易方式有了进步。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商品交易所、样品展览会等交易方式逐步取代了现场看货交易。3、帝国主义前期(-1938)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第二次科技革命概述发电机(标志)内燃机汽车工业石油钢铁和化学工业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由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从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贸易额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低于自由竞争时期,落后于世界生产的增长;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突出的变化,英国的领先优势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美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从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初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但在这两大类商品的贸易中各种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品:矿产品的比重上升,而食品和农产品原料的比重下降;制成品:纺织品比重下降,金属产品比重增加,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土制品和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增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系列阻碍贸易开展的因素:战争破坏和战争准备;三次经济危机(1920-1921、1929-1933、1937-1938);超贸易保护主义;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体特征

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减小。地理格局

一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分别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但他们的内部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品、农产品原料、纺织品比重下降,燃料、矿产品、金属、化学品比重增加。(四)二战后的国际贸易1、背景2、特征3、贸易关系(四)二战后的国际贸易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贸易自由化,贸易障碍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主要领域:新能源(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材料科学(高分子合成材料、高能人工合成材料、纳米)、信息科学(网络、光纤)、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等。能源能源能源能源能源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特点:不是个别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导致的变化空运成本从1930年每英里68美分降到1990年每英里11美分,从纽约到伦敦的电话通话费从每三分钟244美元降到3美元,据估计,到2010年,这种费用可以降到3美分;信息技术(电信、网络、数据管理技术(如:信息安全)、办公软件(如:视频会议软件))的发展完善了国际贸易平台(B2B、B2C、serviceoutsourcing);产业结构软化: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世界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各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1938-1950年,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快速增长;而在1950年至197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低于大多数欧洲国家。到60至70年代,日、德两国的经济增长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日本和德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进入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出现新的长期繁荣,而欧、日经济再次陷入低速增长期。70年代,石油输出国的外汇收入出现了较大增长;80年代,“四小龙”高速增长,东盟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中国进入快速道;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四小龙”和东盟保持高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崛起!拉美在战后至1980年代初多采用进口替代战略,1980年代,债务危机、经济危机使得拉美陷入困境;非洲,这个被愚昧、民族矛盾和疾病困扰的大陆,战后大部分时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虽然进入21世纪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贸易自由化,贸易障碍降低;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GATT降低关税的谈判以及WTO的建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苏东解体推倒了横亘在东西方间的一堵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纷纷执行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得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呈燎原之势!欧洲联盟(27国,3个候选国:克罗地亚、马其顿和土耳其);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国);非洲联盟(53国);东非共同体(5国);南美州国家联盟(12国,2个观察员国);东盟(10国);美洲自由贸易区(34国);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2、当代国际贸易的特征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而且也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初级品比重下降,但其中燃料的比重上升(P3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代的17%升至2005年19%);技术贸易发展迅速(跨国直接投资与许可经营);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国,但领先地位有所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亚洲的份额增加,而拉美、非洲的比例下降;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FTA增至330多个)。当代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制成品快于初级产品,制成品比重上升

(1)科技进步导致原料的有效经济使用;(2)合成材料替代天然材料;(3)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4)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推动制成品出口(5)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变化(6)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值下降,初级品出口量增长,但出口金额下降当代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外贸额在国际贸易中占比重上升,发展中国家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大;主要发达国家外贸发展不平衡,早期美国外贸一枝独秀,当今则是美、日、欧三足鼎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力量。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区域贸易集团层次:优惠贸易安排(亚太经合组织)、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欧盟)区域贸易集团成因:地缘关系、贸易壁垒、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一个声音说话)、政治原因等世界贸易集团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步骤,集团贸易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签订时间协议国签订时间协议国1983年新西兰与澳大利亚2003年欧盟与墨西哥1985年美国与以色列2004年哥斯达黎加与美国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2004年智利与美国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4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96年智利与加拿大2004年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不丹1997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与摩洛哥2004年韩国与智利1998年埃及与突尼斯2004年美国与新加坡1998年以色列与波兰、匈牙利2004年新加坡与约旦1999年以色列与墨西哥2004年美国与澳大利亚2000年美国与约旦2004年美国与巴林2000年新加坡与墨西哥2004年突尼斯与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斯登2000年新加坡与新西兰2004年美国与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2001年中国与东盟2004年泰国与澳大利亚2002年EFTA与墨西哥2005年中国与智利2002年日本与新加坡2005年中国与澳大利亚2002年美国与新加坡2006年韩国与东盟2002年智利与欧盟美国/韩国;埃及/欧盟;日本/智利;韩日世界上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FTA)3、贸易关系发达国家之间经互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增长迅速;发达国家间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美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贸易摩擦扩大,开展多轮关税减让的谈判。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滞胀加剧贸易保护;投资增速(绕过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比重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区域贸易集团的影响力迅速提升,美日欧进展不一。经互会的产生和发展经互会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总体来说,东西方处于隔离状态,双方的贸易额很小;出现过几次阶段性的缓和(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1987年);长期处于逆差。出现巨额债务,在外汇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制成品进口以满足各国对农产品的需要。经互会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印度、利比亚、伊朗、阿富汗和埃及等国。经互会向这些国家主要出口机器设备,从这些国家主要进口食品和工业原料。经互会的解体利益不均的矛盾;存在严重缺陷的合作机制给大多数国家造成很大负担,使经互会内部产生离心倾向,经互会的根基并不坚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地位有所提高,但不能过于乐观。为拓展贸易,建立了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经济组织。南南经济关系贸易分布不平衡,波动大,商品结构不完整。南北经济关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援助性支持:普惠制(1968);洛美协定(1975及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65),等等。二、中国的对外贸易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明清的海禁政策:只开放极少数口岸打击内部敌人,躲避外部敌人以天朝大国自居担心外夷破坏传统的价值观地大物博,可以实现自己自足重农抑商二、中国的对外贸易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鸦片和棉花(利薄,量少);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美、法、葡等国纷纷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二、中国的对外贸易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建立了新海关,成立了专营对外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1960年代中期: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只能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有限的贸易往来。主要进口前苏联的机器设备,出口我国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前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连年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基本中止了一切对外贸易联系。到1976年,中国经济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1978-1991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改革外贸体制,外贸高速增长。1992-2001年: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中国自1992年起连续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税率。2001年底:加入WTO,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2002年加入WTO以来,按照入世承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关税率不断调低。从2002年的15.3%,下降到2005年的9.9%,2010年调整至9.8%,已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二、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1976年的第34位跃为1992年的第11位,2004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3,此后保持世界第3的地位。2008年,中国的出口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从1978年到2005年这短短的28年中,中国的外贸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80年代末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90年代开始了由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但效果不明显)。2004年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16.8%,工业制成品占83.2%。二、中国的对外贸易欧盟、美、日、港、东盟、韩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05年与它们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69.9%。其中,出口占79.5%,进口占68.0%。2008年,日韩美为我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地,美国、香港和日本为是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的比重过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值偏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重要资源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作业中国铁矿石进口国际定价权中国稀土出口国际定价权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以***为例(一)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大宗商品是指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黄金、原油等金融属性强的商品;二是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工业品;三是农产品。中国企业却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频频遭遇“贵买贱卖”的现象,造成国内企业和国家在经济上蒙受严重的损失。2005-2008年铁矿石涨价一览表2003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国际铁矿石谈判卖方阵营由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巴西淡水河谷(CVRD)组成(三巨头控制世界70%的铁矿石资源),买方阵营由世界三大需求商——中国钢铁企业、日本钢铁企业、欧洲钢铁企业组成。从2004年开始,宝钢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参与铁矿石谈判。因经验欠缺,新日铁公司谈成价格涨幅18.6%的结果。2005年,新日铁与淡水河谷公司达成首发价,中国接受了长协矿价格涨71.5%的结果。2006年,宝钢加大谈判力度,但最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最终达成了首发价,当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9%。随后,宝钢组建了谈判的专家队伍,2006年12月,宝钢拿下了涨幅9.5%的谈判结果,是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以来涨幅最低的一次。如此低的涨幅,也直接导致第二年的谈判中,矿商集体要讨回损失。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中,粉矿上涨79.88%,块矿甚至达到了96.5%。这一年的大涨迅速掩盖了上一年宝钢的谈判成果,而且触发了业界对宝钢一直存在的利己嫌疑的关注:宝钢自己既大量进口长协矿,同时也卖现货矿。2008年,商务部即将谈判主角换成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初师未捷,2009年5月,力拓与新日铁达成粉矿和块矿分别降幅33%和44%的谈判结果。2009年8月,中钢协与三大传统巨头之外的新矿商——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FMG铁矿石总产量占中国需求量不足一成)达成新的铁矿石价格——粉矿价格下降35.02%,块矿下降50.42%。2002-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平均价(单位:美元/吨)(二)定价权缺失原因1、国内相关行业集中度低全国排名前15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仅为全国钢产量的55%,而在欧盟,排名前六的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4%。同时国内有1000多家钢铁企业,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利用进口矿,而国内的每个钢铁企业为各自利益,而且各企业都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国内钢铁企业很难形成统一的对外合力。目前我国从事稀土矿产开采稀土、冶炼分离的生产企业170家左右,一些稀土矿所在地是贫困地区,各地区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争相开发稀土矿,以发展当地经济和解决财政困境。 (二)定价权缺失原因2、国外出口商形成垄断;铁矿石行业三大巨头——必和比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联手垄断铁矿石市场。3、粗放式增长导致进口的大宗商品需求量过大,出口的大宗商品供给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