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导入:什么是品德?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891011三字经12第七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13本章主要结构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品德的含义;品德与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14(一)品德的概念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热爱祖国、关心班集体。。。道德的含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体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中,即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例如,见义勇为。。。一、品德的含义1516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精神病人的行为可能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但不能说是不道德的。17(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②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①所属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形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受社会③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总之,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19△品德与性格的联系品德与性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1、范畴不同:性格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倾向和行为的心理特征;而品德是对社会的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反映。2、整体评价优劣上存在差异:二者都有优劣之分,但品德完全是道德评价,而性格既有道德评价(如热情、冷漠),也有不具道德评价意义的层面(如内向、外向、好动、沉默)。20联系:1、二者都是后天通过学习教化获得或形成。2、二者都有优劣之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道德,如诚实、正直、勤奋等。品德与性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1本章主要结构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与道德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品德的形成过程第三节品德不良的矫正22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因素结构1、二分法:知、行2、三分法:知、情、行3、四分法:知、情、意、行——四因素论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系统学说(林崇德):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及相互关系P19724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四因素论:知、情、意、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识又称为道德观念,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即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认知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为个体需要的第一步例如:正确评价助人为乐的行为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形成25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品质中的关键因素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二)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对事件或行为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范畴比如:荣辱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例如:对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到欣慰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不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27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等三类:1、直觉的道德情感,指某种情境直接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
具体情境、迅速突然、迅速定向行为,已有道德认识和道德经验的直接反应;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鲜明、生动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指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和意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
一般到青年期才能形成这种情感水平。28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29吴菊萍,女,1980年生,浙江嘉兴人,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这一感人事迹在网络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称其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相约,回家共度中秋。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三)道德意志人们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范畴例如:克服自私的想法,克服怕麻烦的心理。。。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产生道德行为不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不能产生道德行为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30郭明义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贡献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31(四)道德行为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行为的范畴例如: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技能: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道德行为习惯:牢固的、持续的行为倾向32古代思想家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连线练习仁者不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吾能知其为仁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3334(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P199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既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在品德发展中,品德结构中各种成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统一性vs矛盾性35道德认识前提基础道德情感伴随影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作用作用外部标志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认知派行为派3637(六)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具有复杂性2、品德心理结构具有整体性
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于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有意义。3、品德心理结构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
品德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历时性;发展成熟,心理结构大致相同——共时性4、品德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本章主要结构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学生品德的发展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38国外有关品德形成的理论:品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认知):1、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学习论(道德行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一)国外品德发展的理论391、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中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对品德心理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40皮亚杰的生平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由于父亲的教导,使得皮亚杰重视以科学的系统性来求知。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41皮亚杰爱上心理学与母亲有关,她母亲的心理不大健康。皮亚杰的婚姻与心理学有关,他的老婆也是他的心理研究合作者。皮亚杰的心理学成就与儿子有关,有了孩子起他就一直观察其成长,最后成就其认知发展阶段论。他的长相与心理学有关,多年研究孩子,自己也长得慈眉善目起来。鲁索学院是一个研究儿童、训练教师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法语教育研究组织,皮亚杰年仅25岁即担任研究部主任,在心理学界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之后皮亚杰在自传中即写到:当时他仅打算以五年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儿童的思维,谁知道一头钻进去后,研究的工作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之久!任职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结婚,共育有二女一子。夫妇俩婚后也一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在发展学习上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详细的记录;之后皮亚杰便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世,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建构》和《儿童象征性的形成》此三本书;皮亚杰的三个孩子:杰奎琳、露西安娜、罗伦,也就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上不朽的婴儿案例。42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儿童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其认知发展中找到依据。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是一种蕴含关系43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根据研究对象,设计编拟包含道德价值内容但在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上相反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及理由,以此评断其道德观念对偶故事一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间,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都撞碎了。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母亲外出的时候,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提问: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3、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44对偶故事二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父亲出门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父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有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他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时,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父亲回来时就能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墨水瓶时,奥古斯塔斯把桌布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提问: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3、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45对偶故事三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提问: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3、两个孩子哪个更坏些,为什么?46总的规律:由他律向自律47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的成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发展的有阶段的连续过程,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48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49(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有约束力游戏活动是个体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没有建立起共同遵守行为准则由于认知的局限,无法理解、重视成人或环境的要求5051(2)权威阶段(6-8岁)完全服从权威阶段:绝对服从父母、成人或年长者的命令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规则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从以服从(7岁)、平等(10岁)和公道(13岁)为特征,但并不理解公正公正判断以服从成人为特征服从好行为不服从坏行为52(三)可逆阶段(8-10岁)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改变规则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用以保障共同利益,因此,规则可以改变。单方面遵从权威发展为相互遵从规则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我要求你遵守,我也得遵守以是否公平评判行为好坏公平好行为不公平坏行为5354(四)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倾向主持公正、平等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恰当处理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其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55评价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及阶段理论开创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先河56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57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奠基人以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为基础,采用“两难故事法”,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8柯尔伯格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因此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的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P203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根据所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结构形式,要求个体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并说出理由,以此推断其道德发展水平以“海因兹两难故事”最为著名5960海因兹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他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这位身患绝症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61海因兹两难故事海因兹该偷药吗?为什么?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人们是否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为什么?是否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么,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是否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如此?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62海因兹两难故事警官的矛盾: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当值完毕下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63两难故事二一位妇女患有致命的癌症,没有药物能治好她的病,她的一声杰弗森大夫知道她只有6个月的生命。她异常疼痛,非常虚弱,用乙醚和吗啡一类的止痛药会加速她的死亡。她神志不清,几乎痛的昏死过去。在她清醒时,请求杰弗森大夫给她足够的乙醚让她死去,她说她不能再忍受痛苦了,反正她是要在几个月内死去的。尽管杰弗森大夫知道安乐死是违法的,但他考虑再三,还是想满足她的要求。道德两难故事64海因茨偷药丈夫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偷盗,他应该这么做吗?布朗与海因茨邻居警官是目击者,他应该告发海因茨吗?……10个两难故事问题:要求被试回答:应该与否?为什么?不关注道德判断本身,而关注背后的原因解释对72个10~16岁的孩子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追踪研究,并推广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基本观点道德成熟过程=道德认识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认识、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都集中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个体依据道德原则对行为正误进行的判断。道德判断成熟早于道德行为65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阶段前习俗水平一、惩罚和服从取向二、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习俗水平三、好孩子取向四、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后习俗水平五、社会契约取向六、良心或原则取向66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为纯外在的,道德判断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二阶段朴素利己主义取向根据行为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以避免惩罚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67习俗水平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社会秩序取向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范,不能感情用事68后习俗水平个体努力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准则。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规范可以改变,基于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进行道德判断形成抽象的尊重个人及良心的道德概念,遵循抽象道德准则及普遍公正原则69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契约起作用第六阶段:“我奉行内心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70以海因玆故事为例方法:访谈法,道德两难故事,2小时访谈,录音被试:72名男孩,分属10岁、13岁、1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被试中一半来自社会经济水平为中上的家庭和中下的家庭71如果他拿不到药,他的妻子会责备他(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他的妻子死了,他会很伤心(他需要妻子的陪伴才会感到快乐)他是为了得到妻子需要的东西才这么做,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给别人带来愉快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好孩子取向)他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任(尽义务、重责任的行为是好的行为)法律在一个人由于服从它而可能失去生命的情境中是不太合理的(法律可能是不正确的)他眼看着妻子死去,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某些准则,比如“生命的价值胜过金钱或声誉”72赞成海因茨偷药的理由他会被抓住,关进监狱(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他会给家庭带来耻辱(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他触犯了法律(守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偷窃有违道德准则,比如“偷窃是可耻的”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不决定于对或错这一道德判断本身,而在于为这一判断提供怎样的解释73反对海因茨偷药的理由74柯尔伯格根据研究得出结论,0~9岁属于前习俗水平;9~15岁多属于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是大的的人数很少。这种发展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也不会逆转。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密切相关,但不是同步的。因此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75
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1.先他律后自律。对年幼儿童宜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制定明确可行的行为准则。随着其思维发展,才能逐渐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认识。2.道德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例如对处于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讲解法规取向的大道理,效果不好。法规取向的教育应在初中进行比较合适。3.提供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建议采用加一原则(plusoneprinciple)即提升一段引导儿童思考判断。如让两大学生扮演海因茨和药剂师,两人都努力说服对方的观点。评论77两难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与道德教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班杜拉的品德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两个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的实验,得出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他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示范而进行的。社会学习: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在该实验中,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勐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模彷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81男女孩对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可能性均等
布雷维克——激活欧洲暴力的幽灵布雷维克在2011年7月22日实施了骇人听闻的屠杀。他先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政府办公区引爆炸弹,炸死了8人。然后前往首都附近的一个小岛,枪杀了69名在岛上参加暑期夏令营的人,遇难者中许多是青少年。
他出生于1979年2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长大。他是土生土长的挪威人,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布雷维克单身,兴趣是健身和打猎,也喜欢玩电玩,如《魔兽世界》、《决胜时刻:现代战争2》。他出生于1979年2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长大。他是土生土长的挪威人,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布雷维克单身,兴趣是健身和打猎,也喜欢玩电玩,如《魔兽世界》、《决胜时刻:现代战争2》。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言传不如身教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知识链接: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间接强化即儿童看到他人成功或受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而如果看待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自我强化就是达到自己设立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知识链接: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这四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也对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颇受关注。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满足自己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的双趋冲突。例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在是否与另一个城镇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分享食物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一个遭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己之间做出选择,等等。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惟一能提供帮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这种助人行为是“职责以外的行为”,它高于一个人正规的责任、源于公平考虑的责任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艾森伯格认为,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这也正是亲社会两难情境与科尔伯格的两难情境的区别。据此,艾森伯格提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享乐主义的推理;需要取向的推理;赞许和人际取向的推理;自我投射性的疫情对立;过渡阶段;深度内化推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存在一定差异,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1、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李伯黍研究我国4-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中国儿童特点:4岁儿童开始作出较多独立道德判断7岁儿童主观性判断明显发展9岁儿童主观判断已基本取代客观性判断92(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品德发展条件:(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2)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分为六个年龄段其中关键期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932、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P207本章主要结构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学生品德的发展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941、遗传素质的影响2、现实环境的影响3、个体自身的影响95二、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的影响主要指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遗传通过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品德的发展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962、现实环境的影响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包括:(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A.家庭氛围;B.父母教养方式;C.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主导):A.校风、班风;B.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C.素质教育及德育(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97案例早晨去饮食店吃早餐,看到一对父母为孩子排队买早点而忙碌,而孩子却似少爷一样在那里静候等待,当孩子大口大口品尝美味早点时,父母却侍立两旁恭候。一会儿儿子将吃剩的早点往前一推说:“我吃饱了。”一对父母硬是劝说他多吃一点,直至儿子拍案而起,方才罢休。一对父母分享儿子吃剩的早餐,然后爸爸背起儿子的书包渐渐而去。这种现象是现有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因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的父母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忙于家务,在他们看来让子女吃好、用好、把孩子服侍好,这就是爱孩子。3、个体自身的影响个体自身的因素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极的延缓作用。99案例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也很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聘了。当他询问拒聘的原因时,得到的答复是:“因为你有三次逃票的记录。我们不会录用一个不诚实的人。”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提供了品德发展的内在的重要条件;环境教育是使这种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的桥梁;在此之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在品德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的,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P210101本章主要结构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学生品德的发展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第三节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102三、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三)持之以恒——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四)导之以行——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103(一)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3、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趋势如下:他律到自律结果到动机对人到对己片面到全面104(二)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105拓展介绍:移情训练程序费希巴赫(Feshbach,1982)实验室针对儿童移情能力进行为期10周训练被试: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程序:受训儿童六人一组,分批训练,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结果:经过这种训练程序的训练以后,学生在教师寄语的评价上和自己的行为测量上,亲社会行为有了显著增加,侵犯行为显著减少106(1)以图片方式提供假定的情感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这种情境中,他人是如何进行情境知觉的(2)让学生说出他们知觉这种情境的原因,帮助他们识别情绪情感线索,并训练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情感的准确度(3)用语言暗示的手法,通过表情动作和言语导向,引导他们对情境线索中的情绪情境反应给予注意,以便提高学生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107训练方法:小刚想给妈妈买件生日礼物,他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买一件他最喜欢的玩具飞机你认为小刚忘了什么?108举例:妈妈的生日(三)持之以恒——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增强学生的抗诱惑能力109苹果才是水果界的真正的老大!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称霸了手机,一个主宰了广场舞。。。拓展介绍:抗拒诱惑具有诱惑力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至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111帕克(1967)实验程序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逐个带到实验室,让他们画画10分钟然后,让他们坐在一张放有5个玩具的桌边,并说出指导语说完指导语后,主试离开实验室让被试在实验室单独呆上15分钟,以观察他们抗拒诱惑而不动那些玩具的时间有多长以抗拒诱惑时间作为其道德行为的指标你坐在这里,这些玩具是为别人准备的,你最好不要动它们,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没有动这些玩具的话,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一会游戏。噢,我把东西忘在了学校,我必须去取回来。你可以看这些书,我给你关上门,这样就没有人打扰你了。我回来的时候会敲门,这样你就知道是我回来了。112经典实验(四)导之以行——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及其效果表现出来的,只有产生了道德行为,其品德才会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13拓展介绍—角色扮演法使个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114拓展介绍—角色扮演法115Staub(1971)实验程序:将被试儿童一一配对让其中一个人承担需要被人帮助的角色(如:他想搬一张凳子,可是太重搬不动)另一个儿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要想出合适的方法并表现出来二人交换角色拓展介绍—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贺州学院《语言学导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机床设备采购租赁合同3篇
- 党史课程培训活动方案
- 学校庆典活动礼仪培训
- 2024年度高端装备制造生产线出口合同3篇
- 2024年度销售代理合同详细条款3篇
- 护理培训班开班
- 项目经理聘用合同
- 《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课件
- 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合同(2024版)
- 屋面太阳能发电系统施工方案
- 咨询公司招聘合同范本
- 护理学科建设规划
- 2024年度生产设备操作安全协议
- 四方建房合同模板
-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班主任工作培训课件
-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 铁路安全专项培训试卷(一)考试
- 202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6篇
- 北京市2024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