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画概述_第1页
第一讲中国画概述_第2页
第一讲中国画概述_第3页
第一讲中国画概述_第4页
第一讲中国画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画第二讲中国花鸟画第一部分有关美学思想一、历史背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始皇26年)止,是我国历史上的战争年代。大国争霸的战火尽管附加给人民以痛苦、灾难。但是血与火却溶铸出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错综复杂变动不已的社会政治状况,使各个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必须在理论上探求他们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从而为各种不同的学派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政治、思想、文化面“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各学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从各方面探讨了许多学术问题。秦代,二、有关先秦美学思想1、孔子孔子美学思想基础------仁学孔子以仁学为基础的艺术观------成于“乐”和游于“艺”孔子论艺术的作用--------“兴”、“观”、“群”、“怨”孔子哲学基本原则和美学批评尺度------“中庸”孔子在(沦语·述而》中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集中反映了孔子的艺术美学思想。2、老子老子美学的基本特征“无为而无不为”-------道之根本特性大道废,有仁义;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美与艺术。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老子对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3、《周易》的美学思想《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是企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第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A、周易基本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明确肯定人与自然统一性。八卦B、周易关于事物的平衡统一是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根本条件的思想,为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和”的理想提供了哲学的阐明。阴阳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C、周易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这正是中国美学一向高度重视气势、力量、运动、韵律的美的哲理基石。中国历代诗论,文论推崇的“风骨”、“气势”,画论推崇“气韵生动”等等,都清楚的显示了这一特征。以老庄和儒家学思想为主体的先秦美学显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早熟性和其他一系列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的特点,埋下了以后美学和艺术思想发展的因子。三、汉代美术历史背景两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从历史文化上看,汉代文化的形成,正是由战国以来的南方楚地文化与先秦的北国文化汇合形成而发展的。这种自由活泼、大胆想象的浪漫精神与严格规范、沉没的理性精神合为一体而形成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对于汉代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汉代美术中所呈现出来的深沉雄大气魄,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雄浑朴厚、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汉文化精神的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灭亡教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汉初主要统治思想。西汉全盛时期,特别提倡儒学以加强统治。统治阶级重视利用美术推行政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思想,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历史故事,标榜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神话传说,表彰功臣等内容在美术各个门类流行。汉统治者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别是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这成为士大夫进仕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助长了厚葬陋习的愈演愈烈,遂使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各种冥器以及墓前雕塑非常流行。与大一统帝国需要新的上层建筑有关,秦汉时期,哲学思想方面的各种思潮、学说、流派经过长久相互抵制、颉颃和沦辩,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最后建立起庞大完整的、“天人”、“古今”、各种自然、社会、物质、精神现象融为一体的系统。天地、人在这个系统中彼此牵扯着。这种系统论宇宙图式,是汉人的宇宙观、心态,汉代艺术正是这种深层观念、心态的外化形式。四、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汉代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是宽泛的、多维的、雄放的、舒畅的。天堂、地府、仙境、凡界、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实图景共时性地展现在艺术世界里,甚至集于一画。而人的主体意识超乎其上,人和人的活动成为艺术的中心。因而汉代的艺术在主题上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气势和古拙是汉代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穿过历史的烟云,审视那深沉雄大的艺术风神,人们呼吁“魂兮归来”!

第二部分有关艺术形式帛画云气占图二、壁画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没骨法的最早范例。

西汉鸿门宴图(1)

说明:西汉洛阳古墓博物馆藏纵23厘米横顶140厘米底边193厘米公元206年,刘邦军既定关中,使兵守函谷关,及项羽定河北,率诸侯兵西至关,不可入,攻破之。羽进至鸿门将击刘邦,刘邦谢项羽于鸿门,羽留宴,范增墨使项庄舞剑,意在杀刘邦,项伯亦起舞,以身掩护刘邦。继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刘邦得以脱身。此画描绘这个紧张激烈的场面时,却将腾腾杀机预示在一种平和宁静中,此图据郭沫若考证为《鸿门宴》图。西汉赵氏孤儿图(局部)

说明:西汉壁画洛阳王诚公园纵25厘米横194厘米画面共四人,小孩即为赵氏孤儿赵武,拍掌大笑,满心欢喜;老者即为大夫韩厥,表情很复杂,似乎酸甜苦辣交织于心。画中所画人物表情生动,动态夸张,笔线极为娴熟,显示了西汉绘画的风格。“赵氏孤儿”的故事见《史记·赵世家》。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县城东二里发掘出一汉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两壁上布满了壁画。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人物的刻画因职务和职掌的不同而在姿态、衣着上区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门下小吏,勇猛过人,有万夫莫挡之气势;举止斯文,神态悠悠的是“主簿”,表现出汉代典型的文职官员形象。绘画的表现方法以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的形态特征。衣纹简洁却又合乎运动规律,用笔流畅有力。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我国古代绘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经过逐年积累、不断探索,已在绘画语言的变化运用上取得一定的进步,虽然汉代绘画在线的运用、形的描绘上还处在中国绘画粗犷、拙朴的阶段,但整幅壁画已反映出汉代艺术家描写生活、认识生活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东汉佚名乐舞百戏图

说明:东汉墓室壁画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东汉壁画墓中,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此墓的墓主人系东汉王朝的一位高级官吏---陈师曾,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其生卒年代不详。此墓室描绘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官到任职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直到仕途的巅峰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宦经历。《乐舞百戏图》即是其中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壁画之一。画中的百戏内容有掷剑、弄丸、舞轮、安息五案等活动,人物形象近似速写,寥寥几笔,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热闹的气氛。此壁画代表了东汉的绘画成就。木版画一吏一马图三、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它们虽以砖石为质地,但构图与造型都是绘画式的。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阴线凹人、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等.画像石在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西部、南部、河南南阳等地为最多最富有代表性.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画像砖的形制大致有大型空心砖和较小的实心砖两种。前者最早出现于秦代,据其特征又分为整体模印图砖与组合模印图砖两类,流行至汉代,出土于秦宫殿遗址者,是用于铺砌宫殿踏步的建筑材料,画像内容主要是装饰性的图案;出土于墓葬者,用作墓壁装饰。后者则流行于汉代,尤其在东汉以后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主要用于墓壁装饰,其内容以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以及自然物象为主,题材非常广泛,制作工艺摈弃了用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的手法,多见整模印制故事情节

化的画像。画像砖大量用于墓壁装饰,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是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下,将壁画以画像砖的形式施于墓葬装饰的一种表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画像砖,是出土于陕西咸阳等地的秦代遗物。到西汉画像砖略有发展,以长安、洛阳两地发现者为代表。至东汉,画像砖开始在一些地区(如四川)大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墓室绘画所反映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橇括起来有几方面的内容.

1.原始神话、神仙世界——超时空的图式。

伏羲、女娟、东王公、西王母、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灵鸟神兽以及升天成仙等这些中国原始神话故事、人物和神仙幻想出现在各地的绘画里,构成了一个奇异浪漫的王国.那些神仙世界并不是超然于世间的迷狂境地,而是指望可及的彼岸天地或现实人间的反射;神也不是某种不可亲近的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垦人自由创造精神和爱美心灵的外化,是人的直接延伸,是人对“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高扬着人的主体意识。

2.历史故事、古圣先贤——时间上的回顾汉代尊崇屠学的伦理观念,注重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因而宣扬儒家教义,表彰忠臣、孝子、烈女、义士、圣君先贤的史故事和人物成为汉画的主要内容.孔子及“古圣先贤”的像,处处可见,荆轲刺秦王、董永、王陵母、秋胡戏妻等是汉画常常描写的题材.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画在当时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3,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描绘——空间上的展开

如果说历史故事是在时间上的回顾的话,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世俗生活在空间上的展开.世俗生活包括生产劳动、墓主仕宦生活、墓主生活享受,具体反映为宴乐、百戏、出行、征战、庖厨、农桑、冶炼等等,呈现出一幅幅纷繁具体的现实图景.

砖刻神人骑凤图牛耕图

真实地再现了汉代劳动人民农耕的场面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东汉山东嘉详出土神农氏像汉画像石(拓片)

山东武梁柯出土浮雕拓片:车马图汉代盘古开天辟地画像砖

西王母画像石拓片汉昭陵六骏门楣画像石东汉(公元25--220年)高40、宽196.5厘米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浅灰色砂岩。画面减地刻,细部涂色加墨线勾勒,分上下两栏。上栏为狩猎圆,是紧张激烈的射猎场面,左、右上角日月轮中分别绘玉兔、金鸟。下栏为车马出行圆,一行三车。车队前后有导骑扈从三人。这批彩绘画像石是陕西画像石的全新资料。门楣画像石东汉(公元25--220年)高40、宽196.5厘米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浅灰色砂岩。画面减地刻,细部涂色加墨线勾勒,分上下两栏。上栏为狩猎圆,是紧张激烈的射猎场面,左、右上角日月轮中分别绘玉兔、金鸟。下栏为车马出行圆,一行三车。车队前后有导骑扈从三人。这批彩绘画像石是陕西画像石的全新资料。迎宾宴饮图

反映了汉代豪门贵族饮请宾客的热闹场面源于神话的月宫图画像石,古代祠堂、墓室等的石刻装饰画。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画面。表现形式为阳刻块面、阴刻线、阳刻线等。构图富于变化,造型和线条朴质生动,是我国一项丰富的遗产。著名的有武梁祠石刻、孝堂山画像等。黄帝战蚩尤画像砖日神羽人画像砖完壁归赵拓片

骑马武士画像砖重装甲马图三国马具装墓志画像砖东汉市集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县周村。画像砖宽48.4厘米,高27厘米。砖的左边画有一门,门旁题“东市门”;右边是二层的市楼,楼门题“市楼”二字。市楼,是管理市肆的官署所在地。由于是市内最高大的建筑,开市时,在市楼上可以观察并监视市内的情景。市楼上悬鼓,每日开市闭市都要击鼓。楼下端坐二人,他们可能是管理市集的官吏,当时称之为“市令”“市长”或“市丞”。市楼与市门之间为交易场所,有列肆坐售的,也有摆摊贩卖的。整个画面反映出汉代市场交易的繁忙兴旺情景,是汉代繁盛商业活动的写照。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四、雕塑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物力的高度集中,为雕塑艺术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秦汉雕塑,在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高峰。1、仪卫性、纪念性雕塑2、明器雕塑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秦铜马车战马俑秦军吏俑头部秦

头长冠,身披盔甲,这是一个威武的中华将军的形象。

铠甲武士俑头部

秦兵马俑众多的俑像神态各异,羽羽如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铸塑技术。图为青年军士头像。

铠甲武士俑群像

秦始皇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俑炕中大量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就是秦国庞大军队的宿影。秦陵1号兵马佣坑小结秦兵马俑的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练,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成熟。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生动的形象塑造上,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艺术形象统一在浓重的精神气氛之中,整体上形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生气勃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