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_第1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_第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_第3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_第4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什么是哲学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1、哲学是一种思想活动、精神活动。思的对象——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思的方式——抽象理智的概念;思的风格——怀疑和批判;思的内容——人的生活世界。2、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即爱智慧——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的追求;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智慧;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觉化。3、哲学是一种思想活动,致力于追求真、善、美。4、哲学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把握,体现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的人文关怀。

孙正聿:从“一纵两横”去理解什么是哲学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此即世界观。当人们依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来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时,世界观就转化成了方法论。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总体看法和

根本观点。1.什么是哲学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

为什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的观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就是如水、火、气或“五行”等物质的具体形态。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原子”直接地等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德谟克利特)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哲学物质概念同各种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45亿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和交往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意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就是它的物质性。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P34

以自然界为前提的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根本体现。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万物皆动无物常住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牛顿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幡动!风动!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辨析:世界上除了在特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运动的绝对性——运动的无条件性和永恒性静止的相对性——静止的有条件性和暂时性相对于某种运动形式而言相对于一定空间位置而言相对于事物的根本性质而言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和空间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3.时间和空间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既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3.时间和空间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实践的本质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2.实践的基本特征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改造自然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政治实践——调控或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实践。

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管理等。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实践的基本形式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主导者其他实践形式。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实践的基本形式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㈡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㈡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参与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明显区别。

规律的基本特点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价值规律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罗马教皇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运转的事实和规律。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因素自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