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三个重要领导人,你们认识他们吗?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苏联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苏联的30—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6%。但60年代后苏联增长势头开始减弱,70年代增速大幅下降,80年代丧失了速度优势。苏联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5%,1985年为10.2%,1990年7.7%。苏联的国民收入1975年为美国的67%,1985年为66%,1987年为64%,但如不按官方汇率而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只相当于美国50—38%。
为什么苏联经济在30——50年代实现了高增长,但在此后增速却逐渐下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温故知新: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2)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以指令性计划来代替市场调节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2)农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体制: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势在必行!本课线索: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问题1: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背景)?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减少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于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梦想与现实
乱了
背景:(结合课本总结)(1)经济上: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一、赫鲁晓夫改革①农业: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②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政治上: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确立(1953——1964);苏共二十大召开。(1)农业:(重点)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2.主要措施头痛医头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和他的改革的?4.评价赫鲁晓夫改革4、评价积极: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对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1.思想:未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2.理论和措施: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的局部调整。3.个人因素: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躁冒进,反复无常。思考: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界落下许多笑柄。
1960年赫鲁晓夫离开莫斯科去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伊巴露丽请他帮一下忙,要求他“寻找一个机会让佛朗哥政权丢丢脸”,因此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殖民主义问题发言时,强烈谴责了佛朗哥“反动的、残暴的政权”。而当西班牙代表上台进行答辩时,他情绪失控,从脚上脱下皮鞋猛敲桌子,他“使劲用鞋后跟敲打起桌子来”。并同西班牙代表吵得几乎动起手来……”“而且皮鞋尖几乎碰到了佛朗哥的外交部长的脖子……。赫鲁晓夫的鲁莽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笑话。赫鲁晓夫的逸闻趣事在联合国慷慨激昂的对美国及其仆从国训话
在1960年联大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赫鲁晓夫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表情帝愤怒哥赫氏鲁莽之“喜怒无常”
赫鲁晓夫是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四日“退休”的。在这“退休”二字背后,隐含着赫鲁晓夫无限的心酸。因为那是一九六四年十月二日他结束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宫廷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等待着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了!
勃氏的保守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964年,赫鲁晓夫在混乱中黯然下台,继任的勃列日涅夫又该如何诊治已经病入膏肓的苏联呢?1.内容(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冰裂国家集中领导、计划指导经济管理:经济结构:重视军事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停滞的盛世
勃列日涅夫时期……生产资料通过国家计划实行统一调拨的部分占95%以上,企业通过批发贸易自由采购的生产资料一直未超过5%……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70年代初,苏联战略核力量和美国达到了战略均势状态,但这种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惊人进展是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陈之骅著《苏联兴亡史纲》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视角1:集权还是放权视角2:称霸还是面包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2、改革的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残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
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但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原因:(1)思想、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个人: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政策:对外扩张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示:比较点:指导思想、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异:内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目的:同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指导思想:改革序幕的拉开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均因循守旧,无大兴革。且很快因年老多病而去世。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在这种背景下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85年4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指出:“国家正处于危机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全会作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革新”方针。这次全会“标志着转向新的战略方针、转向改革,给改革的构想提供了依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此揭开序幕。“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戈氏的极端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军备竞赛耗费国力苏联经济滑坡;民族问题矛盾激化;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人民对苏共信任降低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①重点:用____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__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③调整_________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______,并出现了与国外的__________。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_______或建立___________。经济管理方法市场指导性计划所有制租赁和承包合资企业租赁制家庭农场对症下药用药过猛(1)经济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2)政治2、内容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造成社会危机及人们思想的混乱。背离方向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3、改革的特点(1)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4、改革的局限(存在的问题)(1)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3)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单一公有制多样化措施:经济管理:指令性指导性所有制:租赁制、承包制、个体、合作社问题:缺少宏观决策、配套措施不健全、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冰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脱轨的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匮乏的苏联:排队!排队!再排队!
在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5、结果失败
飘扬了69年的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伴着瑟瑟寒风在克林姆林宫黯然下降。曾经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苏联不复存在。1991年月12月25日苏联解体是必然的,即使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照样会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苏联解体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苏联解体的必然性: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外部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注意: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社会主义道路是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的苏联模式僵化了?(P100)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其弊端日益暴露。①改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②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
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旧体制的修补,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
转向政治领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变革,但也导致苏联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1.《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D
2.赫鲁晓夫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