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历程_第1页
中国近代化历程_第2页
中国近代化历程_第3页
中国近代化历程_第4页
中国近代化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概念: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社会方面—个人方面—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转变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转化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文化方面-走向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三、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一)政治民主化

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无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近代化内容:史实: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2、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1901-1905)“预备立宪”(1905-1911)(选修111页)

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如何认识?

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史实1、(开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主化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高举“打倒列强,除军阀”旗帜,通过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五四运动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兴领导力量、国民大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国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两种模式1、两种模式:民主共和、君主立宪2、两种模式的异同:异: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从正面冲击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建设努力,利用改良的手段进行反专制斗争同: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②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主义是两者共同的起点③都取法西方,向西方学习④都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存在一定的软弱性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先后失败的启示1、近现代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而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宪政

。2、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封建主义不愿走,帝国主义不让走,资产阶级想走没走成。①大地主阶级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绝不愿意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反对革命,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中国实行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②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百般阻挠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③中国资本主义少、小、弱,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不可能承担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1)主要法制成就: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法制建设步伐加快:1982年多次修宪,出台了《选举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无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无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1、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制度形成。2、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进步(村民自治)(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经济工业化

1、洋务运动(19C60s~90s)(近代化的开端)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新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洋务运动之我见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梁启超“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孙中山

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吕振羽

历史影响:⑴积极方面:(基本肯定)①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②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③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④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⑤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⑥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近代化。⑵消极方面:(基本否定)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不能为国求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总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史学家余英提出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洋务运动虽然是从发展经济着手,但它给中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窗,引起的变化自然波及方方面面。随着洋务运动兴起,“天赋人权”、“物竞天择”、“君民共主”等西方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第一次传进我们这个古国,在知识分子心里开始发酵。

梁启超曾经说,洋务运动是戊戌维新的先导。

严复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时,也点破了这一点。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需变乙,至欲变乙,又需变丙。”由经济体制改革出发,最后一定会牵涉行政体制、法律体制、政治体制改革。1895年3月,清朝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国势的衰败和国人的强烈不满,成了戊戌变法的助燃剂。ILAGCDBFEHJK186018701895191219141919192719371945194919521956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所占比例时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及影响)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4、快速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5、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7、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主要特点有哪些?1、兴起: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双重压迫,难以走独立发展道路;缺乏资本原始积累。2、结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规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同外国资本主义抗衡。3、分布: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各通商口岸。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壮大,为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提供社会基础;同时壮大无产阶级队伍,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从思想上看,有利于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不同)从发展趋势上看,始终难以独立发展。190020406060804911时间所占比例ABCDE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以下曲线各代表什么经济成份?40思考:上图中经济分别在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A、自然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C、洋务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作用双重作用双重作用中国希望阻碍作用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开始近代化历程的,其发展步履艰难、一波三折。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出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三次工业化高潮。三次高潮: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2)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化高潮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什么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②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1.近代前期(1840~1919)近代化总结道路:是照搬西方模式资本主义化道路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结果:没有实现近代化启示: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然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发展。(过程)2.实现近代化必需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障碍(阻力)3.必须走自已的路,照搬西方模式是不能成功的(结果)4.由于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影响)3.新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两个大的重要时期:一是1949~1978年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前30年)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后30年)(1)前30年发展状况(1949~1978)史实①1949~1952年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②1953年~1956

年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

1953~1957

年以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1956~1966

全面经济建设(成就与失误并存)。④66--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工业化建设受挫。成就: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成功地发射了“两弹一星”。存在问题:但工业与一、三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高速度,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建起了一批环境污染大、资源能耗高的工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1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2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优先发展重工业4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5主要是赶超模式、粗放型发展模式、效益低下特点——走苏联式的建设道路史实: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80年代体制内的放权让利的局部调整、90年代全面突破对外开放,(80年代点、线、面;90年代;2001年融入全球化)引入外资开放促改革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2)后30年工业化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改革前后的变化1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2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2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3优先发展重工业3农轻重协调发展4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5主要是赶超型,粗放型发展模式、效益低下(如大炼钢铁)5主要是集约型,内涵挖潜,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旧三民主义)的传播与论战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三)、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四)、社会生活西方化,城市化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原因、史实、影响及特点)请思考?(温故知新)回顾中国近现代史,说明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发生变迁的重要时段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交通与通讯大众传媒第一次大变化: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大变化:辛亥革命后第三次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第四次大变化:改革开放后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衣食住行的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综述)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通史)1、主要表现:经济: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思想:新思潮萌发文化:近代教育的起步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2、主要特征:领导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要领域: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开始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清末民国初(辛亥革命前后十年)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主要表现经济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②20世纪初清末新政民资较快发展。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②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③中共成立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思想: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④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军事:清政府新政编练新军。文教: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2、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从内容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从领导力量看: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体现,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1.主要表现

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2、阶段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主要表现:经济领域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①《共同纲领》---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1949)②恢复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49-52底)③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④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⑤“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第三时期:(78年以后)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政治领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①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④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⑤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建设(见教材)

思想领域:①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完善;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等。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教材)②三个世界的理论;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④“安邻”“睦邻”“富邻”;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2、主要特征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

1)经济工业化: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思想路线的提出;“一五”时期工业化的成就;中共八大前后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新时期经济建设方针;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2)政治民主化: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三大政治制度建立、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反冤假错案作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3)思想解放: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4)现代科技成就总结:1949年以来与现代化有关的事件归类中国现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看中国近代化:为什么中西方近代化历程顺序相反?中国近代化历程:器物变革: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变革:

新文化运动西方近代化历程;文化变革: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制度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器物变革:工业革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

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则是要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