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形与地貌_第1页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_第2页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_第3页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_第4页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六大基本地形(地貌形态)等,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A、控制地表水分和热量的重新分配B、决定地表物质迁移的方向和速度C、对区域或局地气候、土壤发育、水系结构、动植物分布和生态系统演变、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等产生直接影响D、影响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一、地势特征二、山地与丘陵三、盆地四、平原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相对高度)稀疏。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高原:海拔>500米,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四面都是高山,中间低陷。河南省地形图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豫东平原南阳盆地河南省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自西向东分三级阶梯河南省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A、西部和西北部山地属第二级阶梯B、东部平原属第三级阶梯C、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间的低山丘陵属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D、地貌格局:三块山地,一个平原,二个盆地

1、西高东低,东西地貌景观不同河南省地表形态东西迥异,西部是高大起伏的山地,东部是地域广阔的平原,从西向东由中山、低山、丘陵到平原。海拔从2000米左右降至200米以下A、最高点,灵宝小秦岭西端老鸦岔,2413.8m;最低点,信阳东北部淮河沿岸,不足30米B、西部中山区海拔在2000m—1000m间C、东部平原海拔均在200m以下,60%面积海拔在100m以下D、省内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山地区,依地势向东、东南或东北流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河南境内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在5种基本地貌类型中,除了高原,其他4种均有分布。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另外还有黄土、风沙、岩溶等地貌类型分布A、山地丘陵占44.3%(山地26.6%,丘陵17.7%);平原盆地占55.7%(平原48.7%,盆地7%)B、地貌类型多样,且组合较好。平原盆地占一半以上,仅次于江苏省。平原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河流纵横,为重要农耕区山地丘陵区面积:7.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4.3%),其中山地4.4万km2,丘陵3万km2分布:西部、北部和南部,分属豫西山地区,豫北山地区和豫南山地区海拔高度:大部分1000m以下,适宜发展林牧副业生产资源条件:200多种林木,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一定的地热和水力资源开发状况:不充分,不合理。表现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1)豫西复杂构造山地区豫西山地为秦岭东部的延伸部分,进入我省后山势逐渐降低,呈扇形向东北、东和东南展布,山体比较散乱,过渡到丘陵后与豫东平原相接范围: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南阳盆地以北面积:5万Km2,占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的70%①主要山脉:自南向北有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崤山和小秦岭。其中以伏牛山为主体,故豫西山地也称豫西伏牛山地豫西山地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小秦岭崤山豫西山地区A、伏牛山伏牛山是秦岭在豫西规模最大的一支山脉,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与熊耳山相连,东南抵南阳盆地东北边缘,长达400余公里,构成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有“八百里伏牛山”之称。由于山体自西北向东南渐次铺展,形如卧牛,故得名“伏牛山”。伏牛山海拔在1000~2000米,著名山峰有:老君山、玉皇顶、龙池墁等B、外方山外方山是伏牛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一条支脉,长100km,宽约50—90km。山势逐渐减缓低,一般海拔600~1000米,是沙河和汝河的分水岭。外方山与伏牛山相比,山势低缓,范围较小,绝大部分属于中山,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地势比较和缓,分布着一些低山和丘陵

C、熊耳山熊耳山位于洛河与伊河之间,构成两河的分岭,大体起自卢氏西南,向东北抵至宜阳县东部一带。熊耳山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海拔高度多在1500~2000米,部分山峰高度在2000米以上;东北部较为低缓,以低山丘岭为主。全包山和李岗寨为最高峰,其中主峰全包山海拔2094米,李岗寨海拔1975米,两座山峰东西相对,形如两只竖起的熊耳,故取名熊耳山

D、崤山崤山西南连接华山,向东北延伸并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一般为1200~1800米,全长160km。崤山的东北部有一细长的分支,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即为邙山。邙山海拔一般在500米左右,经流水切割、冲刷,形成许多孤立浑圆状和长条形丘冈状的丘陵,表现为低缓岭丘形态,故又称作“邙岭”。邙岭北临滔滔黄河;面向苍苍嵩岳,背负巍巍太行,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中国历史上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E、小秦岭小秦岭是秦岭向东进入豫西最北的一支余脉,是著名的“西岳”华山的东延部分,到灵宝东部而止。其中以老鸦岔为最高,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最高峰。由于东西走向的秦岭大断层横穿其北侧,山坡极为陡峻,形成许多断壁悬崖。与黄河断陷盆地高差在千米以上,更显高达险峻。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小秦岭金矿分布于此嵩山箕山F、嵩山和箕山嵩山和箕山位于河南中部,为褶皱块状山地。嵩山是著名的“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以低山丘陵为主,其间有大小不等的盆地和谷地,海拔600~800米,部分地段在800米以上。嵩山最西端抵洛阳龙门,因伊河沿南北向断裂切割,形成许多高大的山峰。河南省地形图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大别山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西起武胜关,东延伸至安徽,呈西北--东南走向,境内长180km

。河南境内的大别山沿豫、鄂边界东西延伸,大致以新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端宽阔低缓,以低山、丘陵为主,最高山峰海拔仅有840米,著名的国家级避暑胜地—鸡公山海拔也只有744米。大别山风光大别山风光大别山风光桐柏山桐柏山与大别山首尾相连,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起自南阳盆地的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桐柏山北侧,太白顶海拔1140米,为桐柏山最高峰,是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风光桐柏山风光大别山和桐柏山地由于风化作用强烈,地表堆积物较厚,加之水热比较丰沛,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与豫西和豫北山地区截然不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有著名的避暑胜地鸡公山风景区和南湾水库风景区等鸡公山风光河南省地形图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豫东平原南阳盆地豫北太行山

位于省境西北部,为太行山脉的南段,自山西、河北延伸入境,山体东北—西南走向,中间向东南凸,呈弧形。太行山为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山体受断裂作用影响,东南坡陡峻,常以断崖形式骤降于华北平原,更显巍峨高峻,西北处的鳌背山主峰海拔1929米,是太行山在河南的最高山峰太行山风光太行山风光太行山风光太行山风光太行山风光豫西黄土低山丘陵区豫西黄土低山丘陵区三、豫东平原范围:豫西、豫北山地200m等高线以东,豫南山地120m等高线以北面积:7万多km2,占全省面积的45%组成:三个部分,A,黄河冲积平原,B,淮河冲积湖积平原,C,山前洪积平原形态:总体上西高东低,淮河以南平原为南高北低,平原内部平坦,海拔40—100m河南省地形图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豫东平原南阳盆地成因由黄河、淮河和卫河水系冲积而成,其中黄河、淮河平原以冲积作用为主,间有湖积作用山前平原以坡积、洪积作用为主,多为山前各河流洪积扇连接而成豫东平原构造上属沉降堆积平原,白垩纪以来本区沉降,周围山地相对抬升,沉降过程中,河流携带物质堆积,总体上在第三纪已基本形成,沉积物厚达上千米,开封、周口一带沉积物厚达2500m黄河滩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沉降堆积,致使河床淤高,高出地面3—10m,形成“悬河”,由于河床较宽(10—20km)河床淤高,形成三级滩地:一级滩地:嫩滩,新形成,洪水期过水二级滩地:二滩,高出水面1.5m,过水时间较短三级滩地:老滩,高出水面2.5—4m,基本不过水,土质肥沃背河洼地河道两侧地势低洼,受河水侧渗影响明显的区域。黄河大堤南北两侧,开封、新乡、商丘、濮阳均有大面积背河洼地分布,受河水侧渗影响,水分蒸发,造成盐碱堆积而形成盐碱地或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盆地盆地成因:盆地在侏罗纪产生凹陷,白垩纪后期燕山运动使周围山地抬升,中部下陷成为内陆盆地第三纪继续沉陷,发源于四周山地的河流,携带侵蚀物质在盆地堆积河南省地形图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豫东平原南阳盆地方城缺口丹江口水库南阳盆地1、范围:省境西南部,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之间。西边和北边为伏牛山,东部和东南部为白云山等低山丘陵和桐柏山,三面环山,向东隔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连,盆地呈椭圆形,为省内最大盆地。地貌特点盆地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由200m降至80m,地形分布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特征:外围为坡度较大的山前倾斜洪积平原,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