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古诗课件_第1页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课件_第2页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课件_第3页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课件_第4页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抒发性情评议国事结交群贤洞察宇宙今者:高考“诗歌鉴赏”7分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考纲要求:(二)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思想内容是诗歌反映的状况或场面、主题和寄托的情感等。2、观点态度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一)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和意境)2.语言(“炼字”及鉴赏语言风格)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结构章法等)就考点而言,实际上是“写什么”(内容、艺术形象)“为了什么”(思想、价值)“怎么写”(表现手法、语言)考点精解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二)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三)读懂诗歌的语言特征(四)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五)要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诗歌

现代诗:新诗

古代诗:古诗

(1919年“五四”始)

新体诗(自由诗)

旧体诗(格律诗)古体诗

近体诗

(一)诗歌体裁

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诗

绝句

律诗

徐志摩今人诗经古诗十九首乐府双璧王昌龄李太白杜工部歌行体杂言骚体诗离骚古体诗: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也称作格律诗。诗歌体裁律诗特点:(1)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2)

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称排律或长律。(3)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五字的称五绝;七字的七绝。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第一联对仗。(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要求后一联对仗。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诗歌欣赏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诗歌欣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国风·周南》四言诗诗歌欣赏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楚辞·九歌·河伯》诗歌欣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五言诗诗歌欣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河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乐府诗诗歌欣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七绝诗歌欣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五绝诗歌欣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七律石鱼湖上醉歌[唐]元结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元诗为古体杂言,韦诗为近体七律诗。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的问题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②④⑤ D③④⑥答案:A简析;④为苏轼句,⑥为柳永句。古体诗绝句词A③④

①②⑤⑥B③⑤①②④⑥C②⑤①④③⑥D②④①③⑤⑥(2)对原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二)古诗体式常识: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起承合转“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典型试题1、(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典型试题2、(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是起句,写景、叙事。根据起句的作用,为下文铺垫,映衬作者心情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典型试题3、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说说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典型试题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案: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起)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承)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合)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语言特征2.改变词序句序-宾语前置1、改变词性3、改变句序--主语后置5、省略答话包孕问话4、改变句序------主、宾换位6、省略--意象组合(三)读懂“诗家语”-----古诗的语言特征语言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典型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②今夜冷。注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解析

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四)读懂古诗-------从题材类别入手阅读方法1、读标题PartA:4篇(1500词左右)经济、社会文化、科普说明文、议论文等PartB:备选题型1.多相对应:右项7个选5个与左项对应2.小标题对应:从这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个概括句或小标题填入文章空白处阅读、理解长度为15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段落,并将其全部译成汉语(长短句结合,难度较低)字数:150词左右大作文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画、图表或文字小作文考查私人或公务信函、备忘录和报告等,删除了摘要写作(五)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举例2、读正文①结构章法: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次,绝句前两句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叙事写景,后四句抒情。词,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②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前后内容相关、相反、相衬。虚实相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反复品读关键语,抓住体现主旨和关键情感的词语。例:(20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举例3、读注释举例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暗示思想主旨,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用典故,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题干的暗示: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