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考纲:俄国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曾预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为什么??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的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期。1、十月革命最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政治:沙皇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各种矛盾尖锐外部: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十月革命最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政治:沙皇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各种矛盾尖锐外部: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客观条件

布尔什维克为俄文多数派之意,原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由于该党内部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产生分歧,1905年以后发生分裂。1912年,在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会议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将少数派孟什维克开除,成为俄国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领袖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关键)主观条件:◆性质:。

◆推翻了

统治◆结果: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2、十月革命的过程:(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反沙皇专制◆性质:。

◆推翻了

统治◆结果: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2、十月革命的过程:(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反封建(残余)1917年4月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但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阶段指资产阶级革命第二阶段指社会主义革命“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不高和组织性不强,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四月提纲»◆这个提纲是发表于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指什么?◆性质:。

◆推翻了

统治◆结果:两个政权并存:

。◆彼得格勒武装工兵起义,推翻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

转变,◆以

方式夺取政权◆(外)临时政府继续战争,7月惨败。◆(内)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

方针◆

的局面结束,

已不可能。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2、十月革命的过程:(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平反资本主义武装起义两个政权并存和平夺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龙岩一中考试】《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巩固苏维埃政权A课堂练习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爆发的相似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D课堂练习十月革命的特点◆在生产力相对

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走的是由

扩展到

的革命道路◆

革命和

革命紧密相连◆由设想和平夺权到

夺权民主社会主义城市农村落后暴力革命及时归纳中国最终选择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启示?“农村包围城市”启示:依据国情来制定政策,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以俄为师A、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D、通过《和平法令》:倡议停火,和平谈判。同德国签《布列斯特和约》,割让领土,支付赔款,才退出了一战。C、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国有,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B、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建立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掌握政权(最核心)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恢复和平环境(前提)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人民的和平要求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代表了

的根本利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后,苏维埃迫切需要做什么事情?人民史实分析结论与巴黎公社相比,苏维埃政权更

。成熟1861年改革(专制)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立(苏、资)《四月提纲》明确方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B.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D.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B从社会发展阶段回顾俄国历史1861年改革(专制)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立(苏、资)《四月提纲》明确方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从现代化角度回顾俄国历史都是阻碍俄国实现现代化的因素十月革命推翻障碍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从“现代化模式”角度看十月革命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保障下,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推动现代化俄国农奴制残余、沙皇专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阻碍现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德日专制因素阻碍现代化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发展道路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模式是多样的史实结论、启示从1921年结束战乱,到1937年底,苏联只用了16年时间,建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成功抵御了1929--1933的大危机的影响。二战后,苏联重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俄国:对世界:为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对人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第二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世界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何去何从?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劳动特点评价政策内容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材料一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列强干涉国内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劳动特点评价政策内容列强干涉;国内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巩固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接过渡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如何?积极: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消极:挫伤积极性,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没能过渡

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评价: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劳动评价政策内容列强干涉;国内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巩固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积极: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消极:挫伤积极性;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没能过渡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错在哪里?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劳动特点评价积极: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消极:挫伤积极性;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没能过渡政策内容列强干涉;国内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巩固政权;直接过渡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固定粮食税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恢复经济;缓和矛盾;逐步过渡巩固政权;经济恢复;找到过渡的正确道路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私人经营战时’失误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接过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逐步过渡(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三、斯大林模式(1929—199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三、斯大林模式(1929—1991)1、确立(1)过程: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五年计划③取消新经济政策(2)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2012·福建文综·T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三、斯大林模式(1929—1991)1、确立2、特点:①经济方面: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制遭破坏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三、斯大林模式(1929—1991)1、确立2、特点:3、评价: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材料一

《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材料二

1937年,苏联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国内需求的0.9%,基本上停止了外国设备的进口,工业发展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性特点。到1940年,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苏联在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以难以置信的努力,取得了工业化的大步前进,并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片面发展的经济》材料二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在经济上,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产值、产量,过度夸大行政命令手段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忽视了市场规律和人民的实际需要材料一产业结构畸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和高速度,长期指令性计划,阻碍可持续发展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三、斯大林模式(1929—1991)1、确立2、特点:3、评价: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②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和高速度,长期指令性计划,阻碍可持续发展积极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消极(2012·广东文综·T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历史反思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专题十四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2012年湖南师大附中文科综合试题34题)苏联曾经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上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学说内容甲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乙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丙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2.(2012年汕头市2012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测评20题)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A.德国、英国、苏联B.苏联、德国、英国C.英国、德国、苏联D.英国、苏联、德国C3.(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22题)“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4.(2012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中三年级三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13题)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很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原因应该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BC5.(2012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A.斯大林模式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A6.(广东省粤西北“九校”2012届高三联考)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山西省晋中市2012届高三12月四校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历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BC8.(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9.(江西省九江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10.(河南省南阳市2012届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第三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的调整考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集体化制约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2)内容①农业集体化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②片面发展重工业比例失调无积极性人民生活困难扩大地方、企业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①没有结合国情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③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4)失败的原因(3)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思维训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媒体相对开放;为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犯平反;冲破传统观念、破除斯大林模式。但改革不够彻底,没有完全迈出斯大林模式,使得后来的勃涅日涅夫上台后形成新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2)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改革的主要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改革的结果(1)使苏联成为一个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国家陷入困境失败4、改革失败的原因(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政治:经济:外交: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