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高一第二单元《左传》

人物简介:烛之武,考城人,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是个养马的官。被举荐出使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在文中的意义、用法。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1.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2.引导法、讨论法。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史实。2.诵读正音,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1.作品简介:《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又称作“春秋三传”。

2.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而这次战争是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的。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注意标音字的读音:阙(quē)秦秦军氾(fán)南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夜缒(zhuì)而出逢(páng)孙(人名)佚(yì)之狐(人名)晋军函(hán)陵共(gōng)其乏困

2.明确课文大意:

问题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国国君之命,说服秦国国君,使其退兵,免去了郑国的战祸。3.齐读课文。4.阅读注释疏通文意

问题2.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秦、晋围郑。

(1)交待了危急的形势:“晋侯、秦伯围郑”

(2)交待了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伏笔

(3)交待了两军的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问题3.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及写作手法。

【明确】①烛之武临危受命②对话描写(文笔简约传神)。问题4.概括第三段的内容。【明确】说退秦师。这是本文的重点段。“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烛之武“句句为秦谋”的说服内容,可分为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对晋国有利,动摇了秦晋联盟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阐明“舍郑”对秦国的好处来引诱秦伯)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揭露晋国对秦国的忘恩负义,使秦伯意识到危险而退兵,并留兵助守郑国)问题5.概括第四段内容。【明确】晋军退兵三、把握文意拓展阅读问题6、假如用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谁能说出这些成语呢?【明确】【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他能够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不惧强敌的大智大勇。【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解说:秦晋两国虽然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在“围郑”时狐疑两端的态度,被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是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解说:在把握了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首先向秦伯示弱,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解除了其戒备心理,为说服的成功扫除了障碍。【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解说:烛之武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瓦解,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解说:郑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烛之武,使烛之武能够挺身而出,去说服秦伯。【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派遣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而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的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凭借三寸之舌,说退了秦师,化险为夷。

【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并翻译。二、归纳整理

(一)、归纳重点词语。

【明确】【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副词)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连词)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代词)【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形容词)【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②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③不辞劳苦(推脱,动词)【鄙】①言语粗鄙(庸俗浅陋,形容词)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名词)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微】①人微言轻(细小、轻微,形容词)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形容词)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薇颔之(稍微、略微,副词)【之】①辍耕之陇上(往、到,动词)②子犯请击之(秦军,代词)③是寡人之过也(的,助词)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二)归纳古汉语语法知识:1.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为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

2.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高兴)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3.古今异义词: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出行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④亦去之(去,古:离开;今:往,到)4.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问题7.阅读第三段,看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用原文回答)(1):坦言无奈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2):坦言利害动摇基础(邻之厚,君之薄也)(3):变换角度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4):回忆历史挑拨离间(君之所知也)(5):推测将来劝秦三思(唯君图之)三、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后归纳)1.烛之武

人物性格事件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义)↓烛之武夜缒而出(勇)秦军乃还

巧说秦伯(智)↓

转危为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