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研究9600字(论文)》_第1页
《盛唐边塞诗研究9600字(论文)》_第2页
《盛唐边塞诗研究96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研究目录TOC\o"1-3"\h\u1310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现状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诗歌增添独特的风采。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的成就为后世所瞩目,并且吸引力众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唐朝边塞诗研究,最早的是北宋初的《文苑英华》一书,其列“边塞”划于“军旅”一类门下,首次把边塞诗看做一种独立的诗体类别。但在宋代“边塞”一词尚未得到普遍使用,更多的是以“征戍”、“从军”代指,直至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言唐代诗人沈彬的《入塞》“言尽边塞之苦”,这样才开始了文学上明确的以“边塞”论诗的历史。近代以来,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研究主要是把它当做战争文学来展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对于边塞诗尤其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才逐渐形成体系,不断发展,曹立波(1991)分析了盛唐边塞诗歌中具有西北边疆特色的意象与运用的艺术手法。王伟康(1995)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作美学研究,对于其艺术风格,审美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佘正松(2008)对从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研究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征。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主要从边塞诗的艺术特征或者边塞诗的意象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唐代的不同阶段,大量研究成果也都是集中于中晚唐,对于盛唐边塞诗尤其对于这个时期的边塞诗精神内涵研究较少。二、研究意义和方法(一)研究意义盛唐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所以从盛唐诗歌的内容出发,全面深入对盛唐诗歌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它的思想,从而真正读懂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深特性。通过对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研究,将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的了解,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积累丰富的理论材料,以期对盛唐边塞诗有一个较为客观地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对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专题分析法在一定的文献储备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拆解为几个专题深入分析,通过审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来阐释其中的精神内涵。逻辑演绎即通过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本文立足于《全唐诗》的文本文献,兼采其他文学总集、别集及近现代学者的成果,从中分析这些材料能够说明的问题、现象和事实,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异同、联系,推断背后可能暗示的趋势。交叉综合法主要借用多种学科知识对某一问题展开研究的方法,就本论题而言,首先是文学与历史方面的考察,包括战争史、民族史、制度史等方面的考察,其次是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考察,包括地域文化的考察、民俗文化的考察,例如,盛唐边塞诗在盛唐呈现的面貌,既是其承接两汉乐府、魏晋南北朝、隋代以来诗歌创作的发展轨迹,又是受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就需要对其背后的制度史、民族史、经济和文化概况有所了解,立足文学家、文学作品为主体的文学性研究,利用他山之玉,更好地为解读文本、分析文本服务是研究过程中借用其他学科知识的初衷。第二章盛唐边塞诗的概况及内容一、岑参、高适的边塞诗边塞诗派阵营庞大,高适、王昌龄、岑参等都有边塞题材的名篇传世,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他们的创作真实形象地描绘边塞了风景独特的异域风光,抒写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歌颂了边地将士不畏艰苦英勇抗敌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下主要介绍岑参、高适边塞诗的成就:(一)岑参边塞诗盛唐时国力强盛,民族性格外向,时代精神昂扬奋进,有志向的文人渴望到边地建功立业。岑参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不惧路途遥远前往西域,在西域生活了大约六年时间。正是因为岑参在西域亲身体验过,所以他对西域有了足够的审美观照,其边塞诗对西域的情形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由于真实的边塞经历与内心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所少有的真实性,所以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对边地的熟识度、个人的境遇的不同,岑参两次边塞经历所创作的边塞诗的内容风格有较大的差异。岑参的第一次出塞创作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对西域的风物没有全面的描绘,感情基调比较悲凉。岑参的第二次出塞创作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手法更加成熟,情绪更加积极向上,代表了岑参边塞诗的最高成就。(二)高适边塞诗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中与岑参齐名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思想深刻,诗风雄厚浑朴。他的边塞诗不只是停留在边塞风光的描写,而是着力展现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形象,表达其爱国精神。高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其中最具有特色是以政论的笔调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流露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徒。(《塞上》)表现了对边防问题的关注与担心。“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蓟门五首》之二)刻画了士卒的生活不如降虏,表达其气愤之情。面对种种的边塞弊病,却无法实现自己安边抱负,高适把他心中的所感所想都写进诗中,“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达了他胸中的抑郁不平。而最能体现他种种复杂思想感情的诗是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此诗深刻的思想和苍劲悲壮的形象,成为唐边塞诗歌中现实主义的杰作。二、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与内容都十分丰富,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风情的名篇。在众多的边塞诗中,大多数都是以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对人民带来的苦难,呈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表达了以身许国,保卫疆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是表现积极赶赴边地,以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三是歌颂边地将士在战斗中不畏牺牲的英勇形象,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是描写边境的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五是表达了边地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六是描写艰苦的军旅生活,抒发边地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七是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刘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八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盛唐边塞诗的这些思想内容,对边地的战争与将士的生活、情感进行了全面的刻画与描写,使我们对盛唐边塞的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三章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的成因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唐玄宗登基以后,唐朝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气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安定富足,频繁的对外交流,外国使者的到来使人民的眼界不断开阔,诗人们拥有多种多样生活体验,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另一方面,盛唐军事力量强盛,为唐朝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保障,也为边塞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盛唐时期,地理疆域不断扩大,辽阔的疆域为诗人们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为边塞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于是,产生了像“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岑参《过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等这样歌颂唐朝广阔的疆土及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的诗歌。二、汉魏边塞诗的影响自武帝开始,汉代就有着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从汉乐府民歌就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如《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谓我谓乌“:且为豪客!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他描述了一场激战后的惨状:士卒战死沙场,暴尸荒野,的凄惨景象,充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的罪恶,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感与痛恨。又如《十五从军征》一诗,写一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悲惨境遇,暴露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之深。之后的建安时期,文人逐渐意识地歌咏边塞题材,以抒发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边塞战争异常频繁,边塞诗也有所发展。北朝诗歌明显体现着边塞诗歌的特点。如《木兰诗》,歌颂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光辉形象。在诗中,不仅展现了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也描写了战争的气氛及边塞的一些景象,歌颂了北方人的爱国精神。再如《敕勒歌》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边塞的辽阔与安宁,给人一种心胸宽广,想要容入的感觉。这些诗歌都促进了边塞诗的不断发展。汉魏边塞诗的影响,再加上初唐诗歌的变革,都对盛唐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汉代的那种磅礴气势,对盛唐诗歌的精神内涵影响深远。三、初唐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体系,初唐边塞诗的早期代表有虞世南等人,他们是唐代最初把战争写入诗歌的一批人,对边塞战争的场面进行了描写。而真正代表初唐边塞诗的主要还是“初唐”四杰。唐王朝自开国以来便实行科举制度,这极大地激发了平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们可以此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奋斗精神,通过科举或军功等途径跻身政坛。活跃在初唐中期的“四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向宫体诗发起挑战的,他们从题材入手,摒弃宫体诗写宫廷宴乐的陈腐题材,在广阔的社会中寻找新的创作天地,对边塞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四杰”中的骆宾王,因贬谪而到了边地,也是其四人之中唯一到过边塞的人,他的边塞诗对塞外风光进行了大量描写,如《夕次蒲类津》一诗:“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对战争进行了直接描写。另一方面,由于骆宾王是贬谪到边地,其边塞诗在描写西域风光中也抒发了他身处异地的悲凉情感。此外,“初唐四杰”另外三人虽未到过边塞,但也创作了大量诗歌表达了对边塞的向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初唐四杰”的边塞诗在内容与思想上都对后来盛唐边塞诗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高昂的民族气概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军事上也是一路高歌,对外关系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于是,“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史诗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国家的整体上升带来了文化士人的热情澎湃,于是众多诗人或是为了抵御外来民族的侵扰而亲赴边塞,“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或是为了取得功名而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不惧流血生死,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充满了时代的豪放之情和生命的英烈气息,由此而形成高昂激越的民族英气。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豪迈的诗歌,它们正是盛唐大气磅礴精神的诗化体现。又如我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岑参,通过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与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豪情异彩。这种豪情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渴望功名的文化士人身上,其实普通的乃至不知名的老百姓也是翘首边关、忧国忧社稷,有“西鄙人”所写的《哥舒歌》:“北斗七星照,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林洮。”哥舒夜里带刀窥牧马,我们可以推测是一些力量微弱的普通民众在边防上保家卫国,从这里便可以窥知即便是普通民众对边防事业也是充满关怀和热忱。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盛唐民众一种整体意义上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意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表现了盛唐时期的民族精神。二、积极的进取精神盛唐边塞诗中显露着一种生命意义上的乐观进取精神。一想到边塞战争,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险恶的自然环境与严酷的战争场面,那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冰雪,无可奈何的生离死别,难免给人一种恐惧与极力回避之感,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是生命中身体饱受苦难与心灵备受摧残的噩梦,在诗人们看来却是一笔宝贵的生命财产,是一种充满美感气息的绝佳场景,值得他们去用笔书写与用心吟咏,在边地,战争造成了大量的生离死别,“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们并没有陷入这份浓重的悲哀而无法自拔。他们能笑看生死,寓悲凉于豪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本诗开篇就以绚丽优美的语句描摹出一幅美酒飘香的画面,描写了将士们狂歌痛饮、尽情欢乐的场景,乐观豁达而不失慷慨豪迈之气,使人感觉到的不是边塞大漠的萧瑟与凄冷荒凉,也没有战争场面的悲怆与冷酷无情,而是有一种充满积极意味且令人神往的精神境界,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特有精神。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大漠拥有了永恒的美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满天飞雪,把所有的残酷与苦难变成了人间美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边塞送别也在盛唐诗人们的笔下充满了积极浪漫之气,这些蕴含在诗歌中的积极进取与乐观精神告诉人们,不管这些边塞诗人是否能够在边塞立功,得遂初愿,他们都始终是那样热烈地向往着、追求着,沉醉于被雄奇豪壮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中,他们发出了其胸中气势磅礴、情感昂扬的的气概。这些精神融入歌吟,便是他们那积极顽强的生命意识带来的不朽之音,也是盛唐高昂的精神气质的有力呐喊。三、坦荡的功名意识在盛唐边塞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但实际上这也是诗人们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功名意识使边塞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在这些边塞诗中,艰苦的自然环境也不能阻挡人去追求功业,苦难反而衬托出那些保家卫国的勇士们的英雄气概。初唐时期,由于唐朝国力尚不强大,面对边疆的入侵压力,唐王朝大多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冲突,但结果大都不如人意,因此,这一时期边塞诗的基调更偏向沉郁和激愤。像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一诗中就有“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的语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愿效己力为国分忧的愤懑之情。到了盛唐时期,社会的极度繁荣与初唐大不相同。历经了建国后百余年的治理,唐王朝在对待边疆事务的态度也与前期不同,逐渐变得强硬起来,另一方面,统治者对于边功的重视使得盛唐诗人,为了实现抱负,很多都赶赴边塞从军,这种社会氛围为边塞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身处中原的文人有了开阔视野和抒发志向提供了机会。诗人们将建功立业的情感融入到边塞诗的创作之中,为盛唐诗歌雄壮豪放的诗风奠定了心理基础。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歌虽是送友人出使西域所作,但在描写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余,还赞扬了了友人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身为大丈夫,应当上沙场取功名的英雄气概,诗中英姿勃发的豪迈之气溢于言表,体现出盛唐磅礴大气的时代精神。在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时代,怀着对国家的挚爱与对功名的渴求,相当数量的文人便相继投笔从戎,入幕为官,他们或是仕途失意而转变进取之路,或是爱国热情驱使而义无反顾,于是在武士的战场上有了大批文人的影子,而且集体地发出了流传千古的呐喊。我们所熟知的入幕诗人有很多,如陈子昂、李白等等。他们期望以此“终南捷径”表现个人情怀与人生抱负,实现读书人自己的人生价值。四、深切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及其命运的关怀,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其走向的关注。在盛唐边塞诗中,诗人们往往在对边塞战争的忧患反思中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战争,往往会带来牺牲。作为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它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人民在完成这一使命时要承担牺牲和痛苦,这中间存在着深刻的悲剧矛盾。在盛唐时期,以匈奴、吐蕃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物质利益进行侵略扩张,对于中原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于是,身处边塞的诗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感慨没有休止的边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羌胡无尽日,征战儿时回。”(高适)“人未还”、“儿时回”便成了自古而来守边将士的常态,其背后暗含的则是守边战士们在边地的戍边之苦与生存危机。诗人们从生存和死亡的角度看待边战给士兵带来的巨大牺牲和灾难:“由来征战地,能有几人问。”(李白《关山月》)环境险恶,甚至有去无回,士兵已被沦为战争的工具,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已显得渺小无力。诗人在对士兵血洒沙场、身死异地的同情中,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这种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故土的思念与怀恋的情结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的农耕生活背景为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乡恋情感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儒学教化以仁学思想肯定周礼,重视血缘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这种道德教化强化了人们眷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无论是离开家乡去宦游还是羁旅漂泊,都会使人产生一种漂泊无依的感受,而从军戍边,不仅要背井离乡,还要随时可能展开战争的情况下,面对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与死的征战考验,这种情况下,盛唐的诗人们还要将士们往往更容易产生思乡情绪。盛唐边塞诗表现出了对这种强烈情感的关注:“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李白《关山月)在征战背景下,常常会出现征夫思乡与思妇闺怨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反映。盛唐边塞诗往往把二者融为一体,从思妇与征夫两个角度表现征战背景下的思恋情怀。无论是深闺妻子的日夜悲愁,还是《关山月》带来的“撩乱边愁”,都表现出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这种征夫的思乡之情是诗人站在戍边战士的角度对其思乡情绪的抒发,另一方面,还有一类是军幕文士的思乡之情,这主要是指亲赴边塞入幕的诗人文士抒发的乡恋情感。从盛唐边塞诗坦荡的功名意识这一精神内涵中,我们知道盛唐文人入幕从军伴随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功名追求,一方面,军幕文士在强烈的功业理想的支撑下,其怀乡情感较为淡薄,更多的是感谢知己、回报恩义的慷慨之词与渴望功名的自豪咏唱。如高适的“岂不思故乡,来从感知己。”(《登陇》)表达了对知己的感恩,岑参则“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抒发了赏识的恩情。当功业受阻理想落空时,思乡的惆怅与功名未就的失望交织在一起,其怀念故土的情感则变得极为浓烈,如以岑参的边塞诗中,有近一半写到边愁,集中抒写其强烈的思乡怀归之情。这相反的两方面说明,盛唐军幕文士的乡恋情感的浓淡取决于他的功业理想的实现程度,得志则乡愁较淡,反之则乡愁较浓。综上所述,军幕文士的乡恋和征夫乡恋一样,都是对人的情感欲求的关注,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理解,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现。第五章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的影响和启示一、历史影响盛唐边塞诗树立了诗歌史上的典范。当后世诗论家谈及边塞诗歌写时,必会提及盛唐边塞诗,并以盛唐边塞诗的佳句与名篇作为典范,甚至在词作上也是如此。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也后世边塞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盛唐边塞诗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宋代作为唐王朝之后的时代,其诗歌的创作方法、题材划分、写作风格、言语表达上都对盛唐的边塞诗有所继承和发展,宋代较为著名的边塞诗人或流派都继承了唐代边塞诗中的气韵和风格,比如岑参对陆游的巨大影响,陆游边塞诗歌的内容和诗风都对岑参边塞诗有了很大的继承与发展。二、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的当代启示(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深深根植于自己血液中的精神,从盛唐边塞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不仅仅是诗人们,而且广大人民群众,战士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即使知道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毅然前往,正如王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盛唐的诗人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和平昌盛紧紧相连,即使在千百年后,我们也可以透过他们的诗歌体会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因此,我们也应该时刻把爱国主义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把自己与祖国紧紧相连,与其他民族紧密团结,同命运,共呼吸,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二)树立远大志向盛唐诗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远入边关,不畏艰险,即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残酷的战争,仍然有志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边功,保家卫国。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远大志向,把自身的理想与民族、国家的兴盛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不畏艰难,不断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为社会创造价值。(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盛唐诗人们即使在边塞险恶的环境也能苦中作乐,发现边塞地区的异域美景,同时对于深陷苦难的人们抱有深切的同情与关怀,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去面对残酷的战争。这对于我们也有启发意义,不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面对困境,我们都应该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轻易放弃,连诗人在战场上都可以笑看生死,我们也应该有勇气有信心去战胜困难。结语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而盛唐边塞诗则是顶峰中的顶峰。盛唐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不朽之作。它不仅横空出世了中国诗坛的两位标志性巨星,还表现在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在众多流派中,边塞诗派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并将边塞诗创作推到了极致,成为盛唐之音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盛唐边塞诗继承了秦汉以来所有前代边塞诗歌的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