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文学影响研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穆天子传文学影响研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穆天子传文学影响研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穆天子传》文学影响研究目录一、引言 2二、《穆天子传》的思想内容 3(一)穆天子巡游王朝周边,巩固了政权 3(二)穆天子巡游中亚地区古代部族,加强文化交流 4(三)周天子与西王母会面,形成神话传说 5三、《穆天子传》的文化价值 7(一)了解西周中期的历史文化 7(二)了解周穆王巡游地区山川地貌的地理价值 8(三)了解部分甲骨文,金文 9四、《穆天子传》对军校学员的现实意义 10(一)在实践中学习的精神 10(二)自强不息的精神 11(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 12五、结论 13参考文献 14一、引言《穆天子传》是汲冢出土的唯一一部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一部先秦典籍,作为西周时期一部实录性散文,《穆天子传》诞生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即公元281年),由汲县(今属河南省)人不准从战国时期魏襄王魏嗣陵墓中盗挖出,全书共分为六卷,兼具历史地理文献与文学艺术色彩。《穆天子传》依据周穆王西征进行记述,其中所记里程、部落等多具体翔实,也夹杂着大量的佚闻奇事、神异现象的描述。近现代不少研究者加强了对《穆天子传》的具体内容研究,比如其中所记山川地理、部族名物、干支历法进行研究,还有的学者加强了对《穆天子传》的文学研究,比如文学价值、文学思想、文学特性等,《穆天子传》的文字校注诠释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关于《穆天子传》的研究趋于多元化。但关于该书某些内容的研究,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成书年代、真伪、性质及价值等,对其神话问题的探讨更是争论不休。《穆天子传》是否是一部神话或者它本身是否含有神话因素,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从一些细节入手分析,发现《穆天子传》中的确存在大量先秦古神话的遗留,但这些神话因素在《穆天子传》中所呈现出的形态,无论是神话人物还是各种神话地点,较之之前的文本都有很大不同,但其神话历史化、历史神话化、世俗化倾向等特征较为明显。总的来说,学术界关于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穆天子传》的现实价值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关于这部著作对当前社会的影响研究不多。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这部著作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其对军校学员的现实意义,从而帮助军校学生更好地精进自己。二、《穆天子传》的思想内容(一)穆天子巡游王朝周边,巩固了政权《穆天子传》按照周穆王西征的路线进行记录,从而记录了周穆王巡游王朝周边的情况。对于穆王巡游的地理考证,穆王此次游历的路程大致是由宗周出发,沿山西太行山一线一路北上,穿过河北井陉山、沿着滹沱河,直达北部犬戎国,西出雁门关,到达内蒙古阴山河套地区,西渡黄河,然后经宁夏,沿着甘肃祁连山麓河西走廊,越过甘肃、青海,入新疆,到达了本次西行的终点站“旷原”(今准噶尔盆地),在此体整了近二个月后继续向东进发,踏上了东返回国之旅。此次行程经过众多山川河流、旷原部落。穆王巡游经过的各个邦族、部落,所到之处无不向穆王进贡当地的特产,并设宴款待,穆王也是多有回赠,亦或是赏赐中原的宝物。穆王巡游西域,所到之处皆是歌舞升平,巡游赏赐、宴饮赋诗得不亦乐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取西域各国。这虽然有夸张的手法,但足以可以看出周穆王的统治能力。历史上的周穆王穷兵默武,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尤其把和徐夷、犬戎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的对外扩张政策甚至遭到手下大臣的强烈反对,但他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穆天子传》中的穆天子却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出游不是为享乐,而是为了加强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他不以大国天子自居,每到一处都对当地国君有所赏赐,因而到处受到热烈的欢迎。这说明《穆天子传》的作者并未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虚构了一系列的故事,重塑了一个以德治国的穆天子形象。小说中的周穆王关心民生饥苦,担心自己周游列国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卷五写到春分这一天特别寒冷,北风中大雪飞扬,路上有冻死的人,穆天子就写了三章诗歌来哀怜百姓,并且反复告诫他的臣子要匡扶百姓,永不变心,足以可见其“圣君”的形象。周人以武力推翻殷商统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他们将殷商的灭亡归咎于其对民众实行残酷的暴政和无尽的压榨。于是为了证明周人自己取代殷商统治万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他们将“德”的观念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伦理思想,逐步建立起了“以德育民”、“敬德保民”、“唯德是辅”等“德治”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而《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就将德治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在巡游王朝周边的过程中,加对这些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与这些地区的部落居民同乐,在以礼相待的过程中交换物品和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相互了了解,打消了这些地区对周国的误解,并且更愿意服从周国,相比用武力来统治这些国家,周穆王的德治和文化治国显得更有远略。周人以一“小邦”,推翻了殷人的霸权,成为“中国”的主人,必然要遭遇以商文化为主的各方面的抵抗与反对。“小邦周”虽成就了征服“大邦殷”的伟大功业,但作为与商有密切关系的广大东方乌夷系地区始终拒绝承认周人统治的合法性。连续不断的叛乱挑战着王权的神圣性,尤其是昭王南征而不返,死于汉江,大大损伤了周王朝的国威,造成异族更加叛离,使周王室的政权面临动摇。穆王继乱而立,武力征服之下,取得暂时的稳定。但要想长治久安,还离不开周穆王的德治和文化治国等方略。总之,周穆王在在巡游的过程中对王朝周边部落的访问和交流,起到了很好地巩固政权的作用。(二)穆天子巡游中亚地区古代部族,加强文化交流《穆天子传》在描写穆天子行踪时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来叙事,注意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及最终的结果,给人以很强的历史真实感。同时,在描写穆天子与周边国家首领交往、互赠礼品以及游览天下四方时,又不乏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穆天子的赏赐多是黄金、玉器、贝带、朱砂、丝绢等珍品,而且出手大方。如卷二第七章写穆天子在群玉山一次就取得玉石三车,又用车装了美玉一万双,并赏给容成氏黄金击十八只,朱砂三百袋。而周边国家、部族向周天子进贡,除了各种珍宝外,还有粮食、牛、羊等。如卷二第四章赤乌氏的首领叫作其的,一次就向穆天子献上美酒千解,食用马九百匹,牛、羊三千头,糜子和麦子一百车。这是一种典型的礼尚往来,有来有去,自然可以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双方在这种物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周穆王了解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特点,也让这些地区的首领和族人了解了西周的基本文化,双方在商贸往来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从而实现对自身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中亚地区的古代部落和民族,与周国的关系日趋紧密,双方在共同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减少矛盾和战略的挑起的,这对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稳定非常重要。中原与西域相互交换物品之时,也是在相互交流文化,周穆王拥有优秀的文化来获得这些地区首领的归附,这是非常好的统治方法,是一种优于武力统治的策略,对当前国与国关系的保持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妙,如果不平衡好,很容易引发战乱,但文化交流就是一种保持和睦相处的有效法宝。穆王在黑水之阿开山凿石,并让当地的部落帮其铸造冶炼,这实际上,便是将中原与西域的开采、冶炼、铸造的技术相互融合;在巨蒐之时,穆王受到“献白鹄血以饮天子,因具牛羊之湩以洗天子之足”的热情款待,天子接纳了这种方法,回到宗周的时候,仍命“官人进白鹊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这种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促进了中西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使中西关系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三)周天子与西王母会面,形成神话传说在《穆天子传》中,涉及到了众多的人物,作者分别进行了有详有略的进行记录,穆王游历西域各国,所到的众多部族首领皆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未曾提起;而在“西王母之国”与“西王母”的宴饮过程却详细的进行描写,甚至于连双方相和的祝酒词都一一记录下来,足以可见,西王母在这部著作中的重要地位。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作为一位居于昆仑之丘的女神而存在,昆仑与西王母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神话人物如黄帝、后界等,构成了中国神话的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而西王母作为昆仑山之主自然而然成了昆仑神话中最原始最有名的神。在原生态神话中,神话西王母是以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出现,是常人无法接近的。他居住在昆仑之上的玉山,外面有炎火之山环绕,下面是弱水之渊,“头物辄然”,自然环境极为封闭,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让西王母成为了一个常人无法靠近的神。其外貌“蓬发戴胜”、“豹尾虎齿而善啸”,以一个“半人半兽”的怪异形象出现。但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从“虎齿有豹尾”的“似兽的人”演变为一位知礼仪、有才情、擅于惆怅应和,雄踞一方的异域邦主,从而逐渐人王化、女性化,其世俗的凡心也逐渐展现出来。周穆王也能够至于“西王母之邦”,与之进行交往。西王母在原生态神话中的怪异形象被消解,已经作为一位人间帝王而出现,其与周穆王相会于瑶池之上,二人在瑶池上唱和的故事也演变成了神话被广为流传。卷三描绘了穆天子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宴饮吟诗的情景。甲子这一天是吉日,穆天子带上白玉圭、黑玉璧去见西王母,表示友好地献上锦绣丝绢一百匹、白色丝绢三百匹。乙丑这一天,穆天子还在瑶池上向西王母敬酒,而西王母则吟诗作答,并没有向穆天子献上任何贡品。这说明穆天子与西王母的关系绝不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西王母的唱词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西王母自述经历,她作为天地的女儿,奉命来到这个与虎豹群居的荒野之地,但并没有辜负天帝的使命,将这里治理的很好。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周穆王的祝福。西王母接受了周穆王赠送的“白圭玄璧”以及“锦组百纯”,并在宴会上为周穆王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而周穆王表示,自己回去之后,要与周围诸国和平相处,使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三年后将自己的政绩展示给西王母看。两个依依惜别,并约定以后还要相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后经渲染,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与周穆王的吟唱中,西王母有“我惟帝女”的唱词,其女性化特征逐渐显露出来,其不但富有才华,善于吟诗酬唱,而且谴蜷多情,与周穆王在西海上演了依依惜别的一幕。总之,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已经不再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那位半人半兽的神人,而是变成了一位雍容高贵的王者。她善于酬唱应和,俨然一副才女的风范。在与周天子的酬唱应答中,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展示出来,西王母也由原始神话阶段半人半兽神的形象转化为雍容平和的王者形象。周穆王与西王母这一神话形象的交涉给这部著作加上了浓厚的神话气息,使其具备了较强的神话心智性质。三、《穆天子传》的文化价值(一)了解西周中期的历史文化《穆天子传》中对穆王沿途所历所到的众多邦国地域,皆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其周边的名山大川、人文风情等情况的介绍,全面展现了西域各邦国的别样风貌。这不仅使中原人民对于西域等未知地域增加了了解,揭开了神秘西域的面纱,而且方便人们了解西周的历史文化。《穆天子传》关于先秦时期少数民族以及西域各民族都有所记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周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生活习俗、分布范围情况。穆王时期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他们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例如在“温谷乐都”的河宗氏是“游居”而生,同属河宗氏的“阳圩山”人便是固定居住在河伯建都的地方;有的部落是依山而建;有的部落是傍水而居;有的部落“茹毛饮血”;有的部落是以粮食为主食……通过《穆天子传》可以看出,周穆王时代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主要都是牲畜、农作物、矿物以及手工产品等。首先,我们来看牲畜类,《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牲畜类,多是牛、羊、马、狗,皆为部落、邦族进献给穆王的,进献多以百为单位,总数多达上万,这不仅说明当时的牲畜养殖技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且对牲畜的使用已经开始出现分工。关于农作物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各地生长的农作物的自然情况,了解西周时期西域各邦国的农业生产情况,在此表中,可以看出,中原主要将杜姜等物进行输出,又引进西域的穄麦等物。其中还有一些关于当地野生植物的记述,虽没有列入表中,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信息展示,通过《穆天子传》中对这些当地环境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自然情况。对于矿物的描写可以分为两方面,其中主要以玉、石为主,金、银的记述主要是穆王回赠或赏赐给各邦国、部族的。西域有多个邦族、部落的地界产矿石,这对以穆王之队为代表的中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穆王西行所采的矿石数量相当的惊人,多是以万为单位来记数的,在殷商时代墓家中发现有产十新疆的玉石,这也基本可以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就是有交通往来的。《穆天子传》所涉及的手工制品众多,衣食住行所涉及到的都有,比较杂乱,但是大部分都是穆王赏赐或是回赠之物,其中,也有少许为西域地产之物,这可以明确的向我们展示西域和中原地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中原与西域相互交换物品之时,也是各地文化的一种相互交流,例如,穆王在黑水之阿开山凿石,并让当地的部落帮其铸造冶炼,这实际上,便是将中原与西域的开采、冶炼、铸造的技术相互融合;在巨蒐之时,穆王受到“献白鹄血以饮天子,因具牛羊之湩以洗天子之足”的热情款待,天子接纳了这种方法,回到宗周的时候,仍命“官人进白鹊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这种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促进了中西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使中西关系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在《穆天子传》中,用来记录物品数量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表中所显示的计数法多是为“黄金之婴二九”,“贝带二十”渝等等,这里的“二九”、“二十”,常征考证认为是一种计数的方式,在东周之后不再频繁使用,是一种典雅的说法,例如“年方二八”“二八佳人”等。在《穆天子传》中,对历法的使用情况,也间接反映周文化发展程度。《穆天子传》中使用的干支纪日法完整详细的记录了穆王的行程,这是在先秦文献古籍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虽然,至今对其所用的全部是周正,还是其中掺杂的有夏正的说法仍有分歧,但无论如何,就其所展示给我们的历法记录}fn言,是应该能够证明在周穆王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历法。《穆天子传》中关于对西域盛产玉石和美女的记述,对当时乃至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震撼了中原的人们,且将西域物产丰富的形象从此便扎根于人们心中,就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记述,震撼了欧洲各国一样,他描述的遍地黄金的东方迷人景象,号召着无数探险者们,在被穆斯林封锁陆路交通之后,积极努力的去寻求一条能够到达东方的海上航线,同在将近两个世纪后,在欧洲,“大航海时代”诞生,新的航路被开辟出来,而在中国,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诞生,从此,中西方往来贸易开始,许多文人学者也纷纷通过丝绸之路,来到西方探寻。(二)了解周穆王巡游地区山川地貌的地理价值《穆天子传》也是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地理著作,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周穆王巡游的各个地区的山川地貌。王守春先生在其《<穆天子传>地域范围试析》一文中就从自然环境、人文及物产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周穆王西巡地域主要为西北的河套以西、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由于《山海经》的影响,《穆天子传》中一些地名、部族、人名应源自齐鲁地区,但著作蕴含着丰富的西北地理知识,这为学者考察西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史料价值。在游历的过程中,《穆天子传》中描写了周穆王游历经过的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产、风俗文化等,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基本上都不尽相同,都有自自身的特色。前四卷写穆王跋山涉水,远涉异域,其中文章提到的部族、高山达50余个、河流10多条。对特殊的气候、地理现象,如天气奇寒,“温谷乐都”等多有记载。有条不紊地记录了看到的各种物产:“爰有大木硕草,爰有野兽,可以攻猎”;“爰有野麦,爱有答堇,西膜之所谓木禾。”这些物种描写丰富繁多,转换速度快,节奏感很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充分表现穆天子周游天下、见多识广的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副各地的风貌图,从而帮助更多的人认识西周时期的这些地区。《穆天子传》与穆王西征史实相对应的其游征一线亦是有史可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彼时的社会状况。诸如关于黄河之地、昆仑之所等可考地名地域的描绘记载,可以方便人们较大规模地勘察大西北的活动。从内容上考证,周穆王所游历的地区主要为我国西北地区,而不是齐鲁地区或其他地区。《穆天子传》的描述表明,周穆王西征东返途中,经过沙漠地区,其中的“沙衍”,当是一片广漠的大沙漠。而“天子渴于沙中,求饮未至”,最后竟取马血以解渴,这是对在西北地区广漠的沙漠中旅行的真实描写。在西北地区的广漠沙漠中,有时行走数天也难以见到水,喝马血就成为维持生存的唯一手段。《穆天子传》关于“春山”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有生动的描写,也充分说明“春山”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而不是位于鲁南地区的龟蒙顶。其中的“春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一语,说明春山不是一般的山,而是一个非常高大的山体。此外,《穆天子传》记载了大量人文和物产等内容,这些也可以反映当时的地理位置,比如其中关于马牛羊的记载吗,更是丰富,从而判断西膜族应是居住在西北草原地区的民族。(三)了解部分甲骨文,金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甲骨文不仅可以作为文献用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而且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三千多年来一直有连贯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前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字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穆天子传》这部著作中就是用当时的文字来记载的周穆王的西游经历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当时的文化风貌,作也没有忽略其中的文字记载,其中就有金文和甲骨文,这两种文字可以反映西周周边国邦的文字和文化。因此,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西周中期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了解周穆王巡游地区的地理特征等,更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了解金文和甲骨文这种冷门文化,为读者提供文化了解的窗口。四、《穆天子传》对军校学员的现实意义(一)在实践中学习的精神《穆天子传》虽为穆王游行大事记,所记也并非一个沉溺于游山玩水之乐而不顾政事的君主,这其实与历史上的周穆王形象基本切合。穆王常与西征之事一同出现而被谈论,甚至因此事而对穆王略有贬辞,固然穆王喜爱出游,但并未因此荒废政业,变成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因为他在西游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自省鞭策外,还非常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事件中,丰富了自身的见闻和学识,他还会将自己游历时所看所想等记录下来,比如每到一处时对该地风光及物产赞赏感叹也有记叙,如称赞“春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等。在河边垂钓在渗泽狩猎等,都是突出实践的主要表现。一位君主,并不是仅仅会批阅奏章的一国之主,而是会十八般武艺的多才多艺之人,这些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得获无疆”四字更是可以形容穆王猎技高超,射鸟猎兽钓鱼,活动丰富,英勇多谋的一面。同时,穆王十分重视农耕之事,到达春山时,穆王登高而望,取孽木华之实而归播种于国内,而在赤乌时,又子因嘉禾硕美而取其种于中原一事,可见,穆王在征游、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依然不忘国之发展,重视农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的表现。除了学习外,《穆天子传》中的穆王还是一位常常自我反省的谦者,知礼重礼。穆王在治国之道上极为重视先王之德,称自己游征是耽于游乐,并因此感到羞愧而自责。其实作品只是借谦卑的姿态来表现穆王反省自责,从而凸显穆王谦者形象。同时借将士之口表明天下百姓富裕安康,君民共利,天子并未失道,从侧面刻画出穆王实有治世之谋略。穆王内心一直秉承先祖之礼德,学习文武之法以促国家发展,具有一位王者应必备的品德和能力。其在爱臣祭公命不久矣时仍然聆听训诫,并表明自己的治国心志,善听谏言、谦虚自诫。臣子的这些谏言为周穆王提供了治国的指导对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写治国之策应该于实践中,从而巩固了西周周边的政权,收服了很多古老的部落。一个懂得在实践中学习的君主,自然会受到百姓的爱戴,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的喜欢。周穆王不是用武力来统治这些异邦,而是用自己的德才和魅力来吸引这些地区的臣服。在军校的学习生活也是如此,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实践锻炼,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军校中有很多的军事演习,这些都是时间训练的机会,但军校培养的人才可能有一天会上战场,面对真枪实弹的攻击,演习和实践训练终究不如这些真实场面让人害怕,因此,学生需要加强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可以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用自己强悍的身躯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完成军人高尚的使命。总之,军校的学习内容虽然丰富,但不尽全面,军校中的学生需要保持蓬勃的求知欲,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让自己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这就是周穆王给我们军校学生的重大启示。(二)自强不息的精神穆王一行人有过伟大的征行四方的举动,见到了广大地域的山川、部族,征服了凶猛的野兽,采撷了种类繁多的植物。穆天子竟然有能力进行这样了不起的征行,在突出周王朝力量强大的同时,穆天子不畏艰险、英武高大、见多识广的马上君主形象也得以树立。虽说周穆王乃是万民的主宰,始终高高在上,但在整个西游的过程中,他与将士们一起风餐露宿、勤力同心、共渡艰难困苦。如“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即西行途中因为路遇恶劣天气,穆王依然和随行的臣子不畏艰难,继续前行,但在前行的过程中,穆王非常体恤臣子。周穆王的巡游行程途径多个山脉:祁连山脉的西段或阿尔金山的东段—哈密盆地北面或吐鲁番盆地北面的天山(博格达峰)—张掖南面的祁连山地—伊犁河谷地。而“哈密盆地北面或吐鲁番盆地北面的天山(博格达峰)”在“祁连山脉的西段或阿尔金山的东段”的西北,“张掖南面的祁连山地”在“祁连山脉的西段或阿尔金山的东段”的东面,而“伊犁河谷地”又在“哈密盆地北面或吐鲁番盆地北面的天山(博格达峰)”的西面。穆天子却在其中来回往复,夺走了上千公里,这充分反映了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尤其是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一样,不仅海拔也很高(大多在5000米以上),而且也都是终年冰雪覆盖。更何况天山山脉东段的主峰—博格达峰,更是形势险峻,就是当代的登山运动员也不是轻易可攀登上去的。如此险峰,穆天子一行依然登顶了,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但其精神可嘉。《穆天子传》的记载,穆天子于辛酉日“升于昆仑之丘”,又于丁卯日“升于春山之上”,两次相隔仅6,7天。穆天子一行在7天之内,连登两座相距约300公里的高峰,实在是难以置信。从穆天子登顶高峰举措来了看,这是一位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君主,这种征服山川自然的精神,代表了一种不畏艰难,不服从命运的精神,也体现在穆天子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品质,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军人不同于普通人,其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每一个称职的军人都应具备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等的精神品质,这样就可以在平时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中坚持下来,不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打造坚强的毅力。军人面对的是复杂的军事环境,这些环境形势较为复杂,而且随时面临着危险,每一个军人都应该深知这一点,并在明白危险的同时依然迎难而上,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让自己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刚毅。可以说,《穆天子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坚强的天子形象,这一形象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尤其是军校学员。(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周穆王在西游的过程中,访问了周边多个异邦、部落和民族,这些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行为习惯,这是每个部落和民族自身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可能有好的文化,也可能存在糟粕,但是周穆王面对这种异邦文化,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不会随意否定其他部落的文化,也不会将周国的文化强加到这些部落和民族中,而是在巡游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和当地的居民欣然享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化,周穆王甚至非常积极的借鉴,将其带回到了周国,从而丰富了周国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精神也是值得当前的我们学习的。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密切,西方文化被引入到我国,在冲击着我国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容。但在文化的发展上,我国需要借鉴周穆王的成功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