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认知(perception)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事件尤其是认识人的过程。认知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认知既来自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事物,也来自你的经历、愿望、需要和爱憎。认知之所以在人际传播中十分重要,是因为认知直接影响了人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选择。个体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取决于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判断,取决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沟通的对方。人际认知是了解别的个体的基础,是与别的个体协调行动和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人际传播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人际认知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人际认知的五个阶段1、通过感官接受某种形式的刺激2、以某种方式组织这种刺激3、解读和评价感知的事物4、把这些内容储存在大脑5、需要时重新回忆起这些内容刺激组织解读-评价记忆回忆人际认知的类型对于他人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关系认知角色认知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与归因沈普逊认知差异的因素海德认知差异的因素本身的信念、意见和态度文化传统经验和性格刺激体与个体的距离刺激体本身的性质刺激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经验心理状态态度期待信念假设人格需要认知的特性选择性偏差性防御性习惯性平衡性认知分离常套特性理解性和概括性认知的归因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们如何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过程和行为的原因的理论。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观察他人行为,寻觅潜伏在他人行为背后的比较稳定的属性,并将其归纳分类,综合起来理解,这样一个围绕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知过程称作归因过程。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3)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
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4)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行动者、刺激物、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物质的自我认知精神的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知评价自我分析结果,自我观察来认知评价自我四、对他人的了解与判断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五、主体的角色认知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等。角色期待角色的自我期待角色的社会期待角色转换生理周期的转换多重角色的转换角色障碍伪角色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认知一致性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Heider)最早提出了认知一致性(平衡)理论:讨论自己在认知结构中对彼此相关的人和事物形成态度时采用的方式。认知平衡的P-O-X模型POXPOXPXPOXPOXPOXPXPOXOO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一致性在维持认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基本要素有:认知者P(Person),与认知者相对应的个体O(OtherPerson),认知对象X(attitudeobject)。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种:P与O之间的感情关系,包括肯定(正,positiverelationship)关系和否定(负,negativerelationship)关系,如喜欢和不喜欢;P与X,O与X之间人或物的所属、所有等单位关系,也包括肯定(正)关系和否定(负)关系。在海德的P-O-X模式中,只要3个要素之间有3个正关系,或者2个负关系、1个正关系,P的认知系统就处于均衡状态;凡是3个要素间有3个负关系,或者2个正关系、1个负关系,P的认知状态不均衡。海德强调认知结构中评价因素与情感因素如接近和分离等。克服认知不均衡的办法为:
改变P对O的感情关系;改变P对X之间的单位关系例:认知主体p(女大学生),态度对象为o(男大学生,为p得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去西部工作)。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得解决办法为:
1.p改变对o得看法,认为o很有理想;
2.p改变对x得看法,认为x(到西部工作)也是不见得没有好的发展机遇;
3.p劝说o,不要到西部工作。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得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得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平衡模式的局限一个理想化的理论假设O和P的关系程度无法区分关系是二元对立的(非正即负)关系是纯粹孤立的(不受外界影响)关系是静态而非动态(人际关系的固定化)纽科姆的对称理论(symmetry)纽科姆A-B-X模式(Newcomb'sA-B-XModel)
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互动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态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假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M.纽科姆于1953年提出。与海德模型的对比及评价海德的模型是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纽科姆的模型则是把认知平衡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海德的模型是静态的模型,纽科姆是动态的模型。海德的模型是心理的,纽科姆的模型是传播的。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调和理论。他认为,不调和并不总是造成态度的改变,人们会避免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左的消息,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选择比注意;即使人们确实被迫接受了那些不调和的消息,人们也会用选择性理解构筑起第二道心理防线——曲解该信息使之符合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如果人们实在无法改变该信息,还可以通过攻击信源的可信性来支持巩固自己的观点或信念。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
人对来源的最初态度来源对客体正向主张时人对客体的态度来源对客体负向主张时人对客体的态度正向负向正向负向人对来源态度的改变正向+————+负向++——++人对客体态度的改变正向+++———负向———+++关于调和理论的几个方面引申不调和与大众传播媒介CCTV传播者的可信度最重要塔西佗效应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广岛否认和存疑南京大屠杀认知失调理论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这个理论用主体内部认知要素之间的不一致来解释行为的动因。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
2、增加新的认知
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决定失调程度的两个因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的比例关于认知不和谐理论的几个例子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伊拉克虐待俘虏事件大众娱乐节目的泛滥人际认知的阶段第一阶段:刺激(感官渠道)选择性关注选择性表露第二阶段:组织阶段通过规则来组织信息就近原则相似原则对比原则通过模式来组织信息思维定势刻板印象通过流程来组织流程是指关于行为、事件和程序的的信息组织体,是关于某件事情如何运行或展开的一般图景,也是控制事件及其次序的规则。第三阶段:解读-评价经历、需求、信念、价值观、期望以及生理、心理状况的影响第四阶段:记忆你的认知的解读和评估都会被存入记忆,他们被存储起来以备日后所需。第五阶段:回忆以后取回使用存储信息。更倾向于回忆那些和你模式一直的信息和存在巨大差异的信息。人际印象所谓印象是指人们在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一、人际印象形成的要素交往情境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外部线索人格特质情感过去的经验个性特征心理状态二、印象形成的过程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客体客体形象人际知觉主体联想想象认同情感移入关于印象形成的理论自我实现预期内隐人格的理论认知强化的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归因理论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
奥斯古德(C.E.OSgoDd)等人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一般用于描述对他人印象的形象词,主要涉及到三个基本向度,即:评价向度(好一坏)力量向度(强一弱)活动向度(积极一消极)
这三个向度的重要性并非均等;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力量和活动的重要性则稍低。研究者把“评价”作为最重要的向度,是因为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我们一旦在这一向度上对某人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印象后,就会将它延伸到其他情境或其他特质上去。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判断出某个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那么对此人的整体印象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四、印象形成的方式平均模式
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累加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值为依据,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加权平均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形成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我们在实际的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陪衬因素和负面特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某一特性对个人整体印象的意义,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的陪衬特性。
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并非等量齐观。一般来说,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也就是说,若其他条件相同,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社会心理学家们发现,好印象比坏印象更容易改变。通常,不论其他特性如何,一个极端的负面特性就足以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五、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
印象偏差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深刻印象。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首因效应
近因是最后或最近形成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印象对人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较为明显。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弊端】
一是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而性的错误。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定势效应是指最初的印象在头脑中产生某种固定化的心理定势,影响之后对人的认知与评价。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效应特别明显。定势效应
扩展:定势思维问题定势思维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思维的定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不甚自觉发生的行为,是人的一种特别本能和内驱力的表现。定势思维对于问题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定势思维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也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投射效应
无意识的投射有意识的投射感情投射
认知缺乏客观性
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因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框架协议3篇
- 浙江省离婚协议书模板 3篇
- 农庄数字化改造项目合同2024
- 农村个人自建房施工合同
- 济源市图书馆图书购置项目合同
- 年度公关活动策划合同标的:奇正沐古2024年公关活动
- 《健康常识》课件
- 路灯工程项目的投资融资与借款合同2024年
- 2024年度太阳能热水器采购与安装合同2篇
- 手房买卖解除合同的条件
- 奇瑞终身质保合同范本
- 上睑下垂的护理
- 中药贴敷疗法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综合题)
- DZ∕T 0054-2014 定向钻探技术规程(正式版)
- 国内外供应链研究现状分析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 人体工程学课件
- 女病人导尿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冠心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
- 2022室外排水设施设计与施工-钢筋混凝土化粪池22S7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