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李璟
2015/9/51学习要求:认真听课;自觉记录;积极回答问题和实践练习;小组合作学习应有自我责任感;考查方式:理论(个人)+实践(小组/个人)。2想一想,说一说俗话讲:人要懂事。你怎么理解“懂事”二字?俗话讲:人要在社会上混下去,必须……。你认为这个“混”字包含了哪些积极的意思?怎么样才能“混”得好?先不看书本的介绍,根据经验,谈一谈自己对“人的社会性”、“社会化的人”有什么理解?或解释?或疑问?——小结:“懂事”、“混得好”……都与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3一、幼儿社会教育1、课程定义: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学科性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3、内涵:以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为取向,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第一讲幼儿社会教育概述
4关键词:社会性(源于社会性需要、有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产生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需要的对象)5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他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人类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
6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7小结:社会性:指社会中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广义:狭义:社会性是人发展的内容和结果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8关键词: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也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建构的过程。9小结:幼儿社会性发展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任务:第一,儿童必须学习适当的行为表现,即这种行为表现必须是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第二,儿童必须学习扮演其社会角色,学习其角色的职责,如男或女的角色,学生或儿女的角色以及团体成员的角色等。第三,儿童必须发展其社会态度,使其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各种活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1)社会情感(2)社会行为技能(3)社会认知(4)自我意识(5)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社会性行为、个性、幼儿社会教育)10二、幼儿社会教育的地位地位:教材第7页图1-1五大领域的整合关系(思考一:如何认识幼儿社会教育的地位)意义:1、传承文化(保存、交流、提升、更新)2、促进社会化3、完善人格(思考二:如何理解幼儿社会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11三、幼儿社会教育的专业视域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追求(成人)幼儿社会教育过程的本质(认知建构、情感体验、社会模仿)幼儿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12认知建构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3情感体验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14林传鼎的研究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第一个月的后半月----第三个月末,相继出现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4-6个月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3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20多种情感。15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16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其他研究也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学前儿童同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同小朋友的情感交往。17都不和我玩!为什么哭?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18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1)小班儿童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2)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重视、注意、表扬。幼儿最高兴的:老师表扬、喜欢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欢19社会模仿社会行为也叫社会适应性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行为的控制,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婴儿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照顾环境、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格发展等方面。20社会行为的发展:7个月孩子能认生人-----社会行为的进步;9个月开始人际交往的能力,可用神情表示“不要”;12个月可开始训练穿衣服;蹲盆,有意识控制大小便。21个月自我人格形成期;36个月开始有了伙伴意识。21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22玩偶实验23模仿学习的实验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