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05_第1页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05_第2页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05_第3页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05_第4页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的主要内容: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段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第二阶段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三阶段从1912年孙中山正式卸去大总统职务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2.思想教育方面3.能力培养方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了解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3)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2)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其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认识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中华民族前途的能力。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学习思考: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阅读文献: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1912年7月)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4、《〈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1906年4月28日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6、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帝国主义列强日本、俄国、德国、英国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辛丑条约》——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农民阶级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斗争;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辛丑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敌的念头。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政治上通过驻华使节直接控制清政府,把持很多重要的部门,甚至很多外国人进入地方衙门供职;经济上通过对华资本输出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军事上通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6年,为了抵制各地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西太后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宣布在中央筹设咨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组织了“责任内阁”,但大部分内阁成员由皇族组成,13名内阁中满人9名、皇族7人。“皇族内阁”遭到立宪派和一些汉族地主的不满和反对,所谓“立宪”骗局至此完全戳穿。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孙中山形容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1911年5月,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写到:“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资本额超过万元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额超1.6亿元。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措施有关。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等。李鸿章并没有重视其意见而在北上途中,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以前了解的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第二年策划在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904年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年到1904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1906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之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善良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我者也。”

——邹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组织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最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20世纪初建立的革命团体都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比较分散,力量不够集中,行动无法统一,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1905年7月30日,各革命团体在东京召开筹备会议,孙中山提议新党名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和《军政府宣言》,一致推选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基本结束了革命小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一定意义上统一了各地革命的步调。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其主要内容为: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的焦点。民族主义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民权主义

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同盟会的核心理念。孙中山:“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是民族主义,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要把他分两次去做。”并且在《军政府宣言》中勾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民生主义

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平均地权,从而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功于一役”。孙中山试图用“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客观上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1、“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三民主义”又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主张打倒满族统治者,却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但又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既不能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指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立宪派的论战。辩论的目的是揭露改良派反对革命,反对共和的真面目。这次大论战发生在1905—1907年,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拥护,冲破君主立宪的束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场论战也暴露出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如: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问题不敢做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其所说的国民主要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和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发动和依靠群众,急功近利,组织不利,准备不足和冒险从事等原因。但是革命党人的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却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影响。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武昌成为首义之区的原因a、社会矛盾尖锐b、良好的革命基础c、革命工作扎实d、革命的时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第一,武汉交通便利,既是反动统治的中心,也是革命迅速发展的地区;第二,新军中许多人参加革命党,民主主义情绪迅速增长,新军逐渐成为革命的发动者;第三,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造成有利的革命战争形势。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控制了武昌城。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起义也获得胜利。10月11日,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11月下旬,全国已经有15个省先后宣布独立。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政权,亦有其局限性:

第一,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和利益;第三,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方面宣布各族人民享有权利男女一律剪除发辫,禁止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经济方面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文化教育方面改学堂为学校,禁用清政府的教科书,可以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约法》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第一,它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民权主义思想在法律上得以体现;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民主愿望;第三从颁布的背景来看,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而颁布。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毛泽东:“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它的伟大意义在于: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提倡社会新风,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5)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辛亥革命客观上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骗取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为了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及其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这些革命斗争都失败了。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孙中山不得不让出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权力转移。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1)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2)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3)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各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孙中山:“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的深渊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党人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宋教仁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步骤。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能够建立独裁统治的原因:第一,帝国主义的大力扶持和帮助。第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第三,立宪派的大力支持;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第五,袁世凯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挽救共和的努力极其受挫①、“二次革命”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革命党人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军事上处于劣势,两个月后,“二次革命”就失败了。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②、护国斗争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贵州、广西、陕西等也宣布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但反袁斗争仍在继续,袁世凯在6月忧惧而死。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③、护法运动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直系军阀与西南军阀相勾结,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革命的武装;第二,孙中山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护法运动后,孙中山继续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终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改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吴玉章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毛泽东:“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帝国主义的侵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