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炼钢生产3_第1页
转炉炼钢生产3_第2页
转炉炼钢生产3_第3页
转炉炼钢生产3_第4页
转炉炼钢生产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造渣制度本节主要内容七、渣料的加入方法七、渣料的加入方法

关于渣料的加入,关键是要注意渣料的分批和把握加入的时间。1、渣料分批目的:渣料应分批加入以加速石灰的熔化(否则,会造成熔池温度下降过多,导致渣料结团且石灰块表面形成一层金属凝壳而推迟成渣)。批次:单渣操作时,渣料通常分成两批:1/2~2/3及白云石全部(冶炼初期炉衬侵蚀最严重);1/2~1/3。七、渣料的加入方法

2、

加料时间(1)第一批渣料在开吹的同时加入。(2)第二批渣料,一般是在硅及锰的氧化基本结束、头批渣料已经化好、碳焰初起的时候(30吨的转炉开吹6min左右)加入(如果加入过早,炉内温度还低且头批渣料尚未化好又加冷料,势必造成渣料结团难化;反之,如果加入过晚,正值碳的激烈氧化时期,渣中的(∑FeO)较低渣料亦难化。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炉况,头批渣料化好的标志是:火焰软且稳定,炉内发出柔和的嗡嗡声,喷出物为片状,落在炉壳上不粘贴;未化好的情况是:炉口的火焰发散且不稳定,炉内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喷出物是金属火花和石灰粒)。有的厂二批料分小批多次加入以利熔化,但最后一小批料必须在终点前3~4分钟加入。§3.3供氧制度

顶吹转炉是用带有拉瓦尔喷头的水冷氧枪,将压力为0.7~1.5MPa的氧气从炉子的上方送入炉内。实际生产中,氧枪喷头的结构和尺寸已经确定,因此,转炉的供氧制度主要是依据生产条件确定合适的供氧量、供氧强度、供氧压力及枪位等有关供氧参数。§3.3供氧制度

一、供氧量和供氧强度1、供氧量定义:单位时间内供入熔池的氧气量,单位是m3/min,或m3/h,故又称氧气流量,常用Q表示。计算公式:

一、供氧量和供氧强度

1)每吨金属需氧量它取决于铁水成分、所炼钢种的终点成分及氧气利用率等因素,通常情况下为52~60m3/t。2)供氧时间国内不同容量转炉的供氧时间统计如下表:

转炉容量/t123050120

供氧时间/min~15~16~18~23

供氧强度/m3/t·min~4.0~3.6~3.3~3.0一、供氧量和供氧强度2、供氧强度定义:单位时间内每吨金属的耗氧量,常用I表示,单位是m3/t·min。计算公式:供氧强度I==讨论: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每吨金属的耗氧量是定值,较高的供氧强度意味着供氧时间较短,即生产率高。但实际生产中喷头的直径一定,只有通过提高氧气的压力来实现,这样吹炼中喷溅严重且氧气的利用率较低。一般情况下,随着转炉容量的增大,H/D减小,生产中易喷,供氧强度减小,国内不同容量转炉的供氧强度见上表。另外,供氧强度的大小还与原料质量、操作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国外一些300吨转炉的供氧强度也高达4.0左右。二、供氧压力定义:供氧压力是指转炉车间内氧压测定点的表压值,又叫使用压力,符号P用,单位是MPa。因此,它与P0的关系为:P用=P0-0.1+(0.015~0.025)MPa取值:炉容的大小和原材料不同波动在0.7~1.5MPa之间。一般来说炉子容量越大,供氧压力越高;吹炼中高磷铁水时,渣量大,易喷,可适当低些。另外,国内各厂一般都采用分阶段衡压操作(与分阶段定量装入相对应),即随炉龄增加,装入量增大,供氧压力相应提高,三、枪位及其控制所谓枪位,是指氧枪喷头端面距静止液面的距离,常用H表示,单位是mm。1、枪位的变化范围和规律关于枪位的确定,目前的做法是经验公式计算,实践中修正。一炉钢冶炼中枪位的变化范围可据以下的经验公式确定:H=(37~46)P×D出式中P——供氧压力,MPa;D——喷头的出口直径,mm;H——枪位,mm。三、枪位及其控制具体操作中,枪位控制通常遵循“高-低-高-低”的原则:(1)前期高枪位化渣但应防喷溅。吹炼前期,铁水中的硅迅速氧化,渣中的(SiO2)较高而熔池的温度尚低,为了加速头批渣料的熔化(尽早去P并减轻炉衬侵蚀),除加适量萤石或氧化铁皮助熔外应采用较高的枪位,保证渣中的(FeO)达到并维持在25~30%的水平;否则,石灰表面生成C2S外壳,阻碍石灰溶解。当然,枪位亦不可过高,以防发生喷溅,合适的枪位是使液面到达炉口而又不溢出。(2)中期低枪位脱碳但应防返干。吹炼中期,主要是脱碳,枪位应低些。但此时不仅吹入的氧几乎全部用于碳的氧化,而且渣中的(FeO)也被大量消耗,易出现“返干”现象而影响S、P的去除,故不应太低,使渣中的(FeO)保持在10~15%以上。(3)后期提枪调渣控终点。吹炼后期,C-O反应已弱,产生喷溅的可能性不大,此时的基本任务是调好炉渣的氧化性和流动性继续去除硫磷,并准确控制终点碳(较低),因此枪位应适当高些。(4)终点前点吹破坏泡沫渣。接近终点时,降枪点吹一下,均匀钢液的成分和温度,同时降低炉渣的氧化铁含量并破坏泡沫渣,以提高金属和合金的收得率。2、枪位的调节

(1)铁水温度:若遇铁水温度偏低,应先压枪提温,而后再提枪化渣,以防渣中的(FeO)积聚引发大喷,即采用低-高-低枪位操作。(2)铁水成分:铁水硅、磷高时,若采用双渣操作,可先低枪位脱硅、磷,倒掉酸性渣;若单渣操作,由于石灰加入量大,应较高枪位化渣。铁水含锰高时,有利于化渣,枪位则可适当低些。(3)装入量变化:炉内超装时,熔池液面高,枪位应相应提高,否则,不仅化渣困难而且易烧坏氧枪。(4)炉内留渣:采用双渣留渣法时,由于渣中(FeO)高,有利于石灰熔化,因此吹炼前期的枪位适当低些,以防渣中(FeO)过高引发泡沫喷溅。(5)供氧压力:高氧压与低枪位的作用相同,故氧压高时,枪位应高些。恒压变枪操作的几种模式

A高—低—高的六段式操作开吹枪位较高,及早形成初期渣;二批料加入后适时降枪,吹炼中期炉渣返干时又提枪化渣;吹炼后期先提枪化渣后降枪;终点拉碳出钢。B高—低—高的五段式操作五段式操作的前期与六段式操作基本一致,熔渣返干时可加入适量助熔剂调整熔渣流动性,以缩短吹炼时间C高一低一高一低的四段式操作高一低一高一低的四段式操作在铁水温度较高或渣料集中在吹炼前期加入时可采用这种枪位操作。开吹时采用高枪位化渣,使渣中含(FeO)量达25~30%,促进石灰熔化,尽快形成具有一定碱度的炉渣,增大前期脱磷和脱硫效率,同时也避免酸性渣对炉衬的侵蚀。在炉渣化好后降枪脱碳,为避免在碳氧化剧烈反应期出现返干现象,适时提高枪位,使渣中(FeO)保持在10~15%,以利磷、硫继续去除。在接近终点时再降枪加强熔池搅拌,继续脱碳和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降低终渣(FeO)含量。§3.4温度制度氧气转炉的温度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控制终点温度,

二是恰当控制冶炼过程温度。一、热量来源与热量支出

1、热量来源氧气转炉炼钢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物理热是指铁水带入的热量,它与铁水温度有直接关系,化学热是铁水中各元素氧化后放出的热量,它与铁水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哪些元素是转炉炼钢的主要热源,不仅要看其热效应大小,还要视其氧化总量的多少而定。一、热量来源与热量支出

2、热量支出钢水的物理热约占70%,这是一项主要的支出,熔渣带走的热量大约占10%,它与渣量的多少有关。因此在保证去除P、S的条件下,采用最小的渣量。渣量过大不仅增加渣料的消耗,也增加热量的损失,所以要求铁水进行预处理,这样既可实现少渣操作;同时在吹炼过程中也可减少喷溅,缩短吹炼时间,减少炉与炉的间隔时间,减少热损失,提高转炉的热效率。转炉热效率提高以后,可以提高废钢比。一、热量来源与热量支出3、转炉炼钢的热平衡为了准确的控制转炉的吹炼温度,需要知道铁水中各成分氧化反应放出的总热量;这些热量除了把熔池加热到出钢温度外,富余多少热量?需要加多少冷却剂?这要经过热平衡计算才能得出。(具体参见课本内容)总热效率=×100%二、出钢温度的确定出钢温度的高低受钢种、锭型和浇注方法的影响,其依据原则是:保证浇注温度高于所炼钢种凝固温度50~100℃考虑出钢过程和钢水运输、镇静时间、钢液吹氩时的降温,一般为40~80℃。考虑浇注方法和浇注锭型大小所用时间的降温。确定出钢温度t出t出=t熔+△t1+△t2式中t熔——钢液的熔点即液相线温度,1539-∑△ti×[%i]-7℃;

△t1

——浇注所需的过热度即高于熔点的温度值,通常为60~100℃左右;

△t2

——出钢及精炼过程中的温降值,一般为40~80℃。温度制度氧气转炉的温度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准确控制终点温度,

二是恰当控制冶炼过程温度。三、确定冷却剂用量1、冷却剂及其特点转炉炼钢的冷却剂主要是废钢和矿石。比较而言,废钢的冷却效应稳定,而且硅磷含量也低,渣料消耗少,可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矿石可在不停吹的条件下加入,而且具有化渣和氧化的能力。因此,目前一般是矿石、废钢配合冷却,而且是以废钢为主,且装料时加入;矿石在冶炼中视炉温的高低随石灰适量加入。另外,冶炼终点钢液温度偏高时,通常加适量石灰或白云石降温(前两种均不能用)。三、确定冷却剂用量2、各冷却剂的冷却效应冷却效应:是指每kg冷却剂加入转炉后所消耗的热量,常用q表示,单位是kJ/kg。

(1)矿石的冷却效应:矿石冷却主要靠Fe2O3的分解吸热,因此其冷却效应随铁矿的成分不同而变化,含Fe2O370%、FeO10%时铁矿石的冷却效应为:

q矿=1×C矿×△t+λ矿+1×(Fe2O3%×112/160×6456+FeO%×56/72×4247)=1×1.02×(1650-25)+209+1×(0.7×112/160×6456+0.1×56/72×4247)=5360kJ/kg(2)废钢的冷却效应:废钢主要依靠升温吸热来冷却熔池,由于不知准确成分,其熔点通常按低碳钢的1500℃考虑,入炉温度按25℃计算,于是废钢的冷却效应为:q废=1×[C固(t熔-25)+λ废+C液(t出-t熔)]=1×[0.7×(1500-25)+272+0.837(1650-1500)]=1430kJ/kg(3)氧化铁皮的冷却效应:计算方法同矿石,对于50%FeO、40%Fe2O3

的氧化铁皮,其冷却热效应为:q皮=5311kJ/kg以废钢的冷却效应为标准1,则各种冷却剂的相对冷却能力见P33表3-103、冷却剂用量的确定关于冷却剂加入量的确定,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定废钢,调矿石;另一种是定矿石,调废钢。现以第一种方案为例说明冷却剂用量的确定:国内目前的平均水平是,废钢的加入量为铁水量的8~12%,取10%。则矿石用量为:(Q余-10×q废)/q矿=(30000-10×1430)/5360=2.93kg即每100kg铁水加入10kg废钢和2.93矿石。三、确定冷却剂用量四、冷却剂用量的调整通常各厂先依据自己的一般生产条件,按照上述过程计算出冷却剂的标准用量,生产中某炉钢冷却剂的具体用量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铁矿的用量,调整量过大时可增减废钢的用量。首钢30t转炉的经验数据为:(1)铁水含硅量:每波动0.1%,终点温度波动8~15℃;

(2)铁水温度:每波动10℃,终点温度波动6℃;(3)铁水装入量:每波动1吨,终点温度波动8℃;(4)终点碳:每波动0.01%,终点温度波动3℃;而终点温度每波动1℃,100kg铁水(还有15kg炉渣、10kg左右炉气)热量变化为:100×1.05+15×1.235+10×1.235=136kJ/100kg·℃应增减矿石136/5360=0.025kg,或增减废钢136/1430=0.094kg。另外,正常的相邻炉次间隔时间为4~10分钟,大于10分钟时每增加5分钟,每吨铁水减废钢10kg。五、实际生产过程温度的控制

按照上述的计算结果加入冷却剂,即可保证终点温度。但是,吹炼过程中还应根据炉内各个时期冶金反应的需要及炉温的实际情况调整熔池温度,保证冶炼的顺利进行。五、实际生产过程温度的控制1吹炼初期如果碳火焰上来的早(之前是硅、锰氧化的火焰,发红),表明炉内温度已较高,头批渣料也已化好,可适当提前加入二批渣料;反之,若碳火焰迟迟上不来,说明开吹以来温度一直偏低,则应适当压枪,加强各元素的氧化,提高熔池温度,而后再加二批渣料。2吹炼中期可据炉口火焰的亮度及冷却水(氧枪进出水)的温差来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若熔池温度偏高,可加少量矿石;反之,压枪提温,一般可挽回10~20℃。五、实际生产过程温度的控制3吹炼末期接近终点(据耗氧量及吹氧时间判断)时,停吹测温,并进行相应调整:若温高,加石灰降之:高出度数×136/石灰的冷却效应。若温低,加Fe-Si并点吹提之:1kgSi75氧化放热1×0.75×17807=13352kJ,例如,30吨钢液提温10℃需加Si75:300×10×136/13352≈30kg。§3.5终点控制和出钢操作

终点碳的控制本节重点内容

出钢操作

一、终点控制1、

终点熔池中金属的成分和温度达到所炼钢种要求时,称为终点。2、终点的条件

吹炼到达终点的具体条件是:(1)含碳量进入所炼钢种的控制范围;(2)硫、磷含量低于规格下限;(3)温度达到出钢要求。3、

终点(碳)的控制硫、磷的脱除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总是在吹炼过程中提前使之满足要求,这样终点控制就简化为终点温度和终点碳的控制。终点温度的控制前节已作阐述,故在此仅介绍终点碳的控制。拉碳法终点碳的控制方法有两种增碳法一、终点控制拉碳法终点碳:钢种规格-合金增碳量。控制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拉碳法又分为一次拉碳和高拉补吹两种控制方式。转炉吹炼中将钢液的含碳量脱至出钢要求时停止吹氧的控制方式称为一次拉碳法。冶炼中高碳钢时,将钢液的含碳量脱至高于出钢要求0.2~0.4%时停吹,取样、测温后,再按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补吹的控制方式称为高拉补吹法。主要优点:(1)终渣的(∑FeO)含量较低,金属收得率高,且有利于延长炉衬寿命;(2)终点钢液的含氧低,脱氧剂用量少,而且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少;(3)冶炼时间短,氧气消耗少。增碳法定义:吹炼平均含碳量大于0.08%的钢种时,一律将钢液的碳脱至0.05%~0.06%时停吹,出钢时包内增碳至钢种规格要求的操作方法叫做增碳法。终点碳:0.05%~0.06%。主要优点:(1)终点容易命中,省去了拉碳法终点前倒炉取样及校正成分和温度的补吹时间,因而生产率较高;(2)终渣的(∑FeO)含量高,渣子化得好,去磷率高,而且有利于减轻喷溅和提高供氧强度;(3)热量收入多,可以增加废钢的用量。(4)操作稳定,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终点碳控制关键采用拉碳法的关键在于,吹炼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判断或测定熔池的温度和含碳量努力提高一次命中率。而采用增碳法时,则应寻求含硫低、灰分少和干燥的增碳剂。一、终点控制4、

终点的判断碳含量的判断常用的判断仪器是热电偶结晶定碳仪,其特点是简单、准确,但速度慢。有前途的是红外、光谱等快速分析仪。生产中多凭经验对钢液含碳量进行判断,常用的方法有看火花、看火焰、看供氧时间和耗氧量。终点碳的经验判断(1)看火花:吹炼中会从炉口溅出金属液滴,遇空气被氧化而爆裂形成火花并分叉,火花分叉越多,金属含碳越高,当[C]小于0.1%时,爆裂的碳火花几乎不分叉,形成的是小火星。(2)看火焰:金属含碳量较高时,碳氧反应激烈,炉口的火焰白亮、有力,长且浓密;当含碳量降到0.2%左右时,炉口的火焰稀薄且收缩、发软、打晃。(3)看供氧时间和耗氧量:生产条件变化不大时,每炉钢的供氧时间和耗氧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因此,当吹氧时间及耗氧量与上炉接近时,本炉钢也基本到达终点。温度的判断目前常用插入式热电偶测定钢液的温度,生产中还可以借倒炉的机会观察炉内情况凭经验进行判断。若炉膛白亮、渣面上有火焰和气泡冒出,泡沫渣向外涌动,表明炉温较高;反之,若渣面暗红,没有火焰冒出,则炉温较低。§3.6脱氧及合金化操作一、基本概念脱氧:向钢液加入某些脱氧元素,脱除其中多余氧的操作。合金化: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其在钢中的含量达到钢种规格要求的操作。二、转炉炼钢中的脱氧与合金化1、脱氧合金化操作转炉的脱氧合金化操作主要有以下两种:

1)包内脱氧合金化

2)包内脱氧精炼炉内合金化§3.6脱氧及合金化操作2、合金加入量的确定计算公式:某合金加入量(kg/炉)=公式应用的几点说明(1)钢液残留:钢液的残Si量一般为0.01~0.02%,称“痕迹”,可以忽略。钢液的残Mn量则与终点碳和造渣方法有关:终点碳低于0.08%时残锰为铁水含锰量的30%;终点碳高于0.16%时残锰为铁水含锰量的40%;采用双渣法时钢液的残锰为零。公式应用的几点说明(2)合金元素收得率:正确估计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是完成脱氧合金化任务的关键。对于硅通常为75%左右,而锰则为80%左右,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数值与下列因素有关:钢液温度高时合金元素的收得率高(均为吸热反应);终点碳高时合金元素的收得率高([C]高→[O]低);加入量大时合金元素的收得率高([O]一定,合金元素氧化量也一定);同时使用两种合金时脱氧能力弱的收得率高;出钢过程中下渣多时合金元素的收得率低(FeO多)。公式应用的几点说明(3)注意:若用复合脱氧剂如Mn-Si合金时,按调锰计算其用量(该合金含锰高),而后计算其带硅量,最后计算补齐硅所需Fe-Si合金量。应用举例

例:转炉使用含锰0.3%的铁水,采用拉碳法吹炼20镇静钢,20钢的成分为:C0.2%,Mn0.5%,Si0.8%,问:(1)用含Mn68%,C6.28%的Fe-Mn合金和含Si75%的Fe-Si合金进行脱氧,需两种合金各多少kg?终点碳应为多少?(2)改用Mn-Si合金(含Mn68%,Si18.5%,C1.5%)和Fe-Si合金脱氧,各需多少kg?终点碳应为多少?已知:出钢量30吨,Si、Mn、C的收得率分别为75%、85%和90%。解:(1)Fe-Mn用量=(0.5%-0.3%×40%)×30000/68%×85%=197kg/炉增碳量=197×6.28%×90%/30000=0.04%故终点碳应为0.2%-0.04%=0.16%Fe-Si用量=0.8%×30000/75%×75%=427kg/炉(2)Mn-Si用量=(0.5%-0.3%×40%)×30000/68%×85%=197kg/炉

增碳量=197×1.5%×90%/30000=0.01%故终点碳应为0.2%-0.01%=0.19%Fe-Si量=(0.8%×30000-197×18.5%×75%)/75%×75%=379kg/炉§3.7吹损与喷溅

一、吹损1、定义转炉吹炼过程中的金属损耗叫吹损。2、表示金属的损失量占炉料装入量的百分数即:(装入量-出钢量)/装入量×100%3、组成

1)氧化损失即吹炼过程中各元素氧化量的总和,它取决于金属炉料成分和所炼钢种成分,计算公式为∑i料-i终2)烟尘损失烟尘:吹炼过程中,一次反应区产生的铁蒸汽在随烟气排除的过程中被氧化、冷却成固态的铁的氧化物称烟尘。损失:一般情况下每100kg金属料产生0.8~1.3kg烟尘,本例取1%,其中Fe2O365%、FeO25%,折合成金属铁为:1%×(65%×112/160+25%×56/72)=0.65%3)渣中铁损转炉的渣量一般为装入量的12~15%,取13%。渣中的铁损包括以下两项:(1)渣中铁珠损失:该项损失与出钢前泡沫渣破坏的程度有关,通常为8~10%,本例取10%,则渣中的铁珠损失为:13%×10%=1.3%(2)渣中FeO和Fe2O3损失:该项损失与终渣的成分有关(取决于所炼钢种的含碳量),本例取FeO为11%、Fe2O3为2%,折合成金属铁为:13%×(11%×56/72+2%×112/160)=1.3%4)喷溅损失即吹炼中由于发生喷溅而产生的金属损失,它与操作中的喷溅程度有关(取决于原材料条件、设备情况、生产工艺及操作水平等因素),波动较大,一般为0.5~2.5%,本例取1.5%。于是转炉的总吹损为:5.09%+0.65%+1.3%+1.3%+1.5%=9.84%4、措施由上述计算可知,转炉的吹炼损失是很大的(这是LD法的突出缺点),应尽量减少之,主要措施为:1)贯彻精料原则即铁水的Si、S、P尽量低些,石灰的有效碱高些,不仅可减少元素的氧化损失,而且还可减少渣量,从而减少渣中的金属损失和喷溅损失。2)提高操作水平严格控制渣中的氧化铁含量,减少渣中的铁损;尤其要控制好炉渣的泡沫化程度,减少因喷溅而产生的损失。§3.7吹损与喷溅二、喷溅1、定义转炉吹炼过程中,钢或渣溢出、喷出或溅出炉外的现象叫做喷溅。2、危害喷溅不仅增加吹损,同时还加剧炉衬侵蚀、产生粘枪、被迫降低供氧强度甚至停吹等。3、分类据喷溅产生的原因及喷出物不同,可分为三种。

金属飞溅泡沫喷溅爆发式喷溅1)金属飞溅定义:吹炼过程中不断从炉口溅出金属粒的现象称为金属飞溅。产生原因:开吹后不久,所加渣料尚未化好,氧气射流将其吹向炉壁,使熔池的局部地区渣层变薄甚至裸露,同时将金属粒和石灰粒溅出炉外。吹炼中出现炉渣“返干”时也会发生金属喷溅。所谓返干,是指吹炼中枪位控制过低或较低枪位吹炼时间过长,使渣中的氧化亚铁含量过低,导致2CaO·SiO2固相大量析出,与原有未熔颗粒一起作用使熔渣粘度剧增的现象。防止措施:对于前者应尽早化渣,对于后者应控制好枪位避免(FeO)过低。处理方法:开吹后不久的飞溅随渣料的熔化会自动消失;而因返干产生的飞溅则应适当提枪并加适量萤石或氧化铁皮。2)泡沫喷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