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官制度_第1页
中国职官制度_第2页
中国职官制度_第3页
中国职官制度_第4页
中国职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职官制度第一节宰相制度【本节要点】一、秦汉的三公制1.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2.汉初官制因袭秦制,仍立丞相。后因皇帝宠任外戚与近臣,尚书的权力扩大,丞相变为听命于内朝的执行官,失去参与最高决策的权力。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秦行政机构示意图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

县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管官吏任免、军事、赋税、财政;司法、科举、学校、工程、水利、交通等,“六部”之名沿用到清末。隋朝三省六部制图表3.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4.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印三、明清的内阁制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明太祖朱元璋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三、明清的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徐光启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此达到顶峰。三、明清的内阁制故宫军机处第二节监察制度【本节要点】一、御史制1.秦朝以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专司监察,既在内廷监督百官,也派到地方监察郡县,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系统。

2.汉代御史府为最高监察机构,首脑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刺史部”,后以“州”为名,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员。3.两晋南北朝仍设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具有监察百官的权限。第二节监察制度二、台院制1.唐代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发展了谏官制度,对于政令之纠误、法纪之遵行起了积极作用。2.宋代以御史中丞为台长,侍御史为其副,监察中央官员,肃正朝廷纲纪;地方官吏由地方的通判、转运使监察。宋代也重视谏官,谏院为中央独立机构。3.元代以后,谏官谏诤君王、匡正得失的功能日渐丧失。元代强化地方监察,将全国划分为22个监察区,称为“道”,又以行御史台为中央派出机构,各道监察官和行御史台组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二、台院制三、都察院制1.明代中央监察机构由都察院和六科都给事中组成。地方监察官一为由中央出的监察御史,一为常驻各省的按察使。2.清朝的都察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下辖科、道,科设六科给事中掌谏言,道设监察御史掌稽察,合称“科道”。科道的主要职能是监察行政、考核官吏、弹劾官吏、稽核大案、检查会计。三、都察院制第三节地方官制【本节要点】一、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1.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县长。一、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2.汉代地方长官沿秦制设郡守和县令两级,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ping)翊、右扶风三种官职,合称“三辅”,地位同于郡守。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为监察区,汉末刺史改称“州牧”,13州成为事实上的行政区。3.魏晋南北朝仍实行县令、郡守、州牧三级地方长官制。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及流民移居江南,安置他们的区域称侨州、侨郡和侨县。州郡越划越多,行政机构因此重叠,有的州郡徒有虚名。一、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二、隋唐宋地方官制1.隋地方官制为州、县二级,州直接统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2.唐前期实行州(府)、县二级地方官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称县令。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实际政务由府尹主持。道本为监察区,中后期演变为行政区,从而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代曾在边镇地区设都督府,具有大军区的性质,长官为都督,后称节度使。3.宋代地方官制为路、州、县三级。县的长官称“知某县事”,州的长官称“知某州事”。首都及重要州郡设府,长官为府尹或知府。州之上为路,路设置掌管军事和民政的经略安抚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掌管钱粮征收和谷物转运的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掌管司法、刑狱、监察的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公事;掌管贷放钱谷和茶盐产销专卖的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司。二、隋唐宋地方官制三、元明清地方官制1.元代全国划为10个行省,行中书省为中央派驻行省的机构,行省长官为地方高级官员。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三级,长官分别为总管、知府(知州)、县尹。元代的地方官制行省的设置2.明代地方行政为省、府(州)、县三级。省的长官为左、右布政使,布政使司是省的最高行政机构,主管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提刑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使。省下设府,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长官为知县。三、元明清地方官制3.清代一级地方政区为省,康熙时全国18省,光绪时增至23省。地方机构分省、府(州、厅)、县三级。省的最高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管辖1至3省,又称制军、制宪、制台等。巡抚主管一省军政刑狱,又称抚台、抚军、中丞等。布政使、按察使为督、抚属官,并称“两司”。三、元明清地方官制【本节关键词】郡守县令州牧刺史节度使行中书省总督巡抚文官制度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政治人格主奴意识第三节地方官制第四节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官僚的政治人格【本节要点】一、文官制度的实施1.文官政治崇尚“大一统”理念,大一统是文官政治的价值取向,文官政治有利于国家和政体的统一。2.文官政治接受儒家格物致知、为政以德等主张,与武人政治相比显得较为温和,文官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中华民族“尚文”的传统,文官政治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四节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官僚的政治人格清代文武官制对比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君主独揽最高权力,独断国家重大事务,官僚机构沦为驯服于君主的政治工具。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往往诱发一些人对皇权的觊觎,以致君主专制异化。2.君尊臣卑,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奴关系。君主不出诏敕,宰相无权自主实施政务,相权能否生效,不在法理,而在受到君王宠信。二、中央集权的强化三、官僚的政治人格1.强烈的参政意识与企盼知遇意识。知识分子发挥自己学识才干的主要途径是“货与帝王家”,入世参政的意识缺少个人奋斗的独立色彩。2.自觉的忠君意识。在君主独尊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背景下,个人以自由意志独立奋斗已无实际意义,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