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PPT2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PPT2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PPT2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PPT2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PPT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气(vitalenergy)------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极微细物质。具有不断运动、十分活跃且无形可见的特性。要点(1)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物质。(2)不断运动,十分活跃。(3)无形可见。

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精气(essenseofqi)含义有二(1)与气同义。《易经》《管子》将气、精气、精互称。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2)又称为精,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的本原。《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认为(1)精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包括人皆由精气构成。(2)精气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和中介联系作用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沿革(1)气与云气说(2)精气与水地说(3)本原论(4)中介说云气说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古代先哲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云气风气升降散聚产生、滋润万物降雨电闪雷鸣毁坏万物无形之气聚散形成、毁坏万物过大正常云气说水地说水地自然界万物产生、滋养、培育水地生万物水为地之经脉,万物产生于水水是地之精华精生万物嬗变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无穷。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浓郁)之气,即是云气。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水地说水地说

“水地说”是精学说的产生之源。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与土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与土地并列而视为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本原。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生成本原的最朴素的认识。自然界的水为地之经脉,土地中之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水地生万物也就嬗变为精为万物之源。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也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自身反复观察、联想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是“水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中医学中有关精的认识对精学说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古代医家通过对人体自身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思考,逐渐认识了精的来源、作用,建立了中医学的精学说。气本原论所谓气本原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元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气本元论中介说事物3事物4事物2事物1气产生产生产生感应感应感应感应中介信息传递载体中介说中介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而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形可见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气(精气),因而气是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中介性物质。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而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精气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精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作用。阴阳阳气气阴精升、浮、动、散、排斥降、沉、静、聚、吸引渗透、震荡、胜负、曲伸运动变化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精气运动的表现气机:气的运动。基本形式---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如:肺呼出与吸入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基本形式------形气转化两种类型------化和变(量变和质变)

多余能量(气)食物(形)活动的能量(气)脾胃消化吸收肌肉满壮(形)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食物大小化食物尿汗津液精气的聚合、弥散、排斥、吸引能量转化和释放变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中介中介:是不同事物或同一个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交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

气宇宙物体2物体1物体3人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1.新生命产生是精气聚集而成,精气维持着生命全过程,精气一旦离散则生命活动终止。2.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由精气运动变化产生和推动。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例如:精气生命构成精气运动产生生理效应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盛壮衰老、死亡精神活动“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促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精气构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还弥散于躯体之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各部分相互感应影响。局部病与整体病相互影响。各个局部病之间相互影响。调节内在脏腑活动可以治疗外在器官病。生理上病理上治疗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精气将自然界万物与人联系起来。《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人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与信息交换是以精气为中介通应物质。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阐释人体生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哲学精气学说中医精气学说局限于生理学范围形成专门术语精、气、血、津液相互转化血气谷气胃气神气肾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脏腑之气气津液精血津血互化精血互化精气互化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构建的影响哲学精气学说中医精气神理论精储存在脏腑中的实在物质(先后天之精、水谷之精)气机体中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的极微细物质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精气神理论精气神关系精为形体之本,生命之源;气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神则为生命活动主宰和体现。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神统驭精与气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基本特征(属性归类):

阳阴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兴奋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悔暗、有形、抑制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三)阴阳的特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个范畴,同一层次,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上左)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是指用阴阳来分析事物或现象不仅能概括其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同时还代表着这两个方面的一定的属性。(水火)

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1)转化性:阴阳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冰-水-蒸汽(2)可分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夜阴阳

。,

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属性规定性事物的相关性事物的相关性:“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水火、气血)例1:水火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事物或现象。水——性寒而下走,故水属阴火——性热而炎上,而火属阳

例2:气血人体的气和血同存于人体内部,气温煦推动,故属阳。血营养滋润故属阴。水与火可以分阴阳是因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注意:火与血不能分阴阳因为二者不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事物,也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因此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因而也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仅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属性的规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属性规定性举例

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

阳—上、外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升、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降、静、抑制、衰退

普遍性水火;天地;男女,不局限在某一个事物.水,地,女----阴火,天,男----阳阴阳属性的普遍性:指阴阳属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者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如水火,天地,动静,气血,昼夜都可以划分阴阳。所以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矛盾范畴的普遍意义。

阴阳相对性举例转化性:冰与水比较:冰------阴,水------阳;

水与蒸汽比较:水-----阴,蒸汽----阳比较对象不同,水的阴阳属性可以改变.可分性: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平旦夜半中午傍晚昼------阳夜------阴后半夜前半夜上午下午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用阴阳来分析相关事物及某一事物内部的相对属性以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极其基本规律的学说。注意:阴阳与现代矛盾概念有类同之处,但仅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适用范围小于矛盾。

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最初指日光向背:山南--阳,山北--阴殷商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含义表述。西周《诗经》所用阴阳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西周末期已经将阴阳抽象为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并用以解释地震形成。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理解。

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渗透到〈内经〉成为中医阴阳学说。哲学上阴阳认为:(1)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2)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关系解释宇宙形成及宇宙万物普遍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交感互藏(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交感(1)含义: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即相互发生作用。(2)基础: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3)条件:阴阳和谐是阴阳交感的条件。(4)动力源泉:阴阳互藏(5)意义: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天气地气上升动力源泉:阴中含阳下降动力源泉:阳中含阴交感和谐状态时阳阴云雾雨露空气雷电男女媾精阳光生命人新生命水例如,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张介宾《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起源: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上下:上中有下,下中有上水火:水暗为阴,火明为阳。水中内明;火中内暗。气一元论:气分阴阳,积阳为天时,地阴之气已寓其中,反之亦然。《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特性:☆普遍性: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涵阴阳成分的比例大小决定事物阴阳属性。☆被寓涵于事物内部不得显露的占较小比例的成分,虽然不代表事物属性,但有重要调控作用。《四圣心源·天人解》“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意义:★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和合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依据。★可以解释脏腑生理病理。如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阳中涵阴,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涵阳,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独阳不长阳中无阴-----独阳阴中无阳-----孤阴孤阴不生依存关系破坏,失去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关系消长和转化的内在依据阳阳孤阴阴阴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独阳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平衡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下,左右,男女,寒热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于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如水克火。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阴平阳秘”,指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例:

四春—温季春夏所以温热,是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气夏—热秋冬的寒凉之气候秋—凉变秋冬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化冬—寒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体互根互用关系体现相对物质之间---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能够生血、运血和统血,故气的运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血为气之母,能够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可使气充分发挥其功能。气与血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关系。相对功能之间---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人体互根互用关系体现脏器组织与功能活动之间---再以人体的基本机能兴奋与抑制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它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为用的。白天健全的兴奋,精神饱满,是以夜间充分的抑制即充足的睡眠为代偿的,而夜间睡眠安和又以白天的充分的兴奋为前提。失眠日久,势必导致兴奋亦趋不足,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却又无法入睡的病理状态。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消,意为减少、消耗。长,意为增多、增长。阴阳平衡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相互制约而维持的一种协调稳定状态。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状态,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春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秋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一年总体

阴平阳秘

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

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生理功能也从兴奋转向抑制,是“阳消明长”的过程动态平衡的重要性:阴阳消长平衡(阴平阳秘)即健康,阴阳的消长失调即是病理状态。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原因:阴阳矛盾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在其运动中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条件:但是,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甚”或“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即是说,阴寒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阳热;阳热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阴寒。在这里,“阴阳之变”的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例1:就生理而言,抑制和兴奋的互相转化,即是如此过度兴奋(整夜不睡上网)之后会变成抑制(第二天白天感觉疲劳)。例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亦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例3:夏天天热极,突然暴雨。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和实质

.

1.阴和阳是众多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普遍性、相对性和无限可分性。2.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则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3.阴阳对立的两个侧面,必须以对方之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对立面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对立面的平衡则是相对的。相对平衡对于维持事物的正常状态具有重要意义。4.对立面的消长运动(量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阴阳的转化(质变),这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阴(属里藏精气而不泻);六腑——阳(属表传化物而不藏)

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心:阳中之阳

五脏之中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每一脏腑阴阳之分: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例如:以功能活动与脏器组织相对而言功能活动——阳,脏器组织——阴生理活动(消化)——损耗(馒头)————————阴阳对立制约(而不是消化器官组织)消化系统结构——产生生理功能(消化功能)————阴阳互根生理活动(消化)—损耗(馒头—化生补充了新的物质基础——维持消化系统结构---消长平衡和转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邪气——阴邪、阳邪之分,正气——阴精与阳气之不同。

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转化:人体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阴阳消长)

(1)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热证;—阳盛则热病因:外感温热之邪(如中暑,夏日暑热之气)表现:高热,汗出、烦躁、面赤脉数+口干唇燥,舌工红少津—阳盛则阴病(2)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寒证。—阴盛则寒病因:寒邪直中太阴(脾)(如睡觉没盖肚子)表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肢冷、蜷缩、脉尺伏—阴盛则阳病阴阳偏盛(1)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阳虚则寒,病因:机体阳气虚弱(阳虚体质的人,冬天怕冷)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绻卧、自汗脉微(2)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阴虚则热病因: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更年期)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

阴阳偏衰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辨证方面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总纲阴阳里、虚、寒-----阴八纲以阴阳为表、实、热.---阳总纲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明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辨析阴阳大------可以区分整个病证是属阴证,或属阳证。小------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表里寒热虚实)。

例如:

1.色泽分阴阳: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

色泽鲜明----在阳分;色泽晦暗----在阴分。2.声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多为阳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多为阴证。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3.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则寸为阳,尺为阴;(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以至数分,则数者(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为阳,迟者(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60次以下)的脉象。)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确定治疗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临床诊治,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以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遣药组方,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均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味。

升降浮沉:即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发散,沉为收敛和泻利二便等作用。

四气: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五味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五味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阴邪过盛有余—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温热药治疗实寒证)损其有余附子干姜阳偏胜—阳邪过盛有余—阳盛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寒凉药治疗热证)实则泻之石膏知母(高热,汗出、烦躁、面赤脉数)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口干唇燥,舌干红少津)(+增液汤(麦冬生地玄参)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热盛损耗阴液热者寒之+益阴麦冬生地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盛损伤阳气寒者热之+扶阳肉桂(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附子理中丸(+肢冷、蜷缩、脉尺伏)

(+肉桂)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阳病治阴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滋阴壮水以抑制阳亢火盛阴偏衰—即阴液虚损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阴病治阳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绻卧、自汗脉微)扶阳益火以消退阴盛阳偏衰—即阳气虚损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不能寒凉药直折其热

不宜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

此外,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虚有热——阳中求阴(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左归丸)阳虚有寒——阴中求阳(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

(右归丸)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纠正阴阳如: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

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

一般来说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凉次于寒)寒凉——属阴——如黄芩、桅子等。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温次于热)温热——属阳——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沉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多升浮,升浮者为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阴阳平衡—阴阳失调—辨证—确定治疗原则—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药物—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恢复阴阳平衡。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行,运动之意。五材:指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材料木、火、土、金、水,是五行最初的物质来源。

(二)五行学说:即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哲学范畴,是重要的系统结构观。五行学说

1.五行具有不同物质属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啬,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用五行属性来归类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3.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哲学范畴,是重要的系统结构观。5.中医学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同样受到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亦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的目的(1)概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属性(2)

阐释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3)并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系统结构医学模式,对于促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应用,指导中医临床的病证分析、诊断和治疗,则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原义: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引申义:具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原义: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引申义: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原义: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义: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原义: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义: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原义: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取象比类法:根据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与五行属性的相似性而划分不同类别的方法。(五方,五脏)

2.推演络绎法:根据某事物与五行的相关性,间接推论另一些事物也与五行具有相关性的方法。(筋和目)

取象比类法

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润下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以方位配属五行

以五脏配属五行

肝气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

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气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推演络绎法

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

心属于火,则心主脉和心开窍于舌的“脉”和“舌”亦属于火;

脾属于土,则脾主肉和脾开窍于口的“肉”和“口”亦属于土;

肺属于金,则肺主皮和肺开窍于鼻的“皮”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肾主骨和肺开窍耳、二阴的“骨”和“耳”、“二阴”属于水。

如: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

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

五化

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

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和乘侮

l.相生与相克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或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维持其生态平衡,在人体则维持着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母子关系(《难经》):指五行中的相生关系

中“生我”与

“我生”关系

“生我”

者—

“母”

“我生”

者—“子”

以木生火为例“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我生”者为火——火为木之“子”。

相克:“所不胜”和“所胜”关系(《内经》):即五行中的相克关系中“克我”和“我克”即“克我”者——“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

以火克金为例“我克”者为金——金为火的“所胜”“克我”者火——火为金的“所不胜”

制化与胜复

(1)五行的制化调节: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又称之为“五行制化”。制化调节意义:五行学说认为,正是这种五行整体制化调节的自我调控效应,才保证了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生化运动,并保持着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对于自然界来说,即是维持着正常的生态平衡;对于人体来说,则是维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行制化(2)五行的胜复调节: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其平衡。胜复调节意义:关于胜复的调节效应,则是通过胜复调节,可使五行系统结构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状态时,则亦可通过胜复的自我调控,继续维持其系统结构整体的相对平衡。就自然界来说,即是对寒热温凉较大气候变化的自我调整,这与日月的运行及宇宙规律有关。就人体来说,则是指因感受外界气候变化或喜怒哀乐刺激所引起的脏腑一时性偏盛偏衰,经过自我调节而亦能恢复其生理活动的正常。

五行胜复

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而导致的偏盛偏衰情况

(1)相乘:乘,即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原因:

木克土——木过亢克土太过土不足——“木亢乘土”。——土虚弱木相对亢盛克土土更虚弱——“土虚木乘”

木正常

(2)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所以反侮,亦称反克。如金克木

1.木过于强盛——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即反克称作“木亢侮金”,2.金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对木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克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同: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侮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2.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联系,而且也可用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影响和传变。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例1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肝属“木”木——有生发的特性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

心属“火”

火——有阳热的特性

脾——为生化之源

脾属“土”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肺气——主肃降

肺属“金”;

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

肾属“水”

水——有润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肾(水)藏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阳可以温脾(土)相互资生的关系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木)肝阳的上亢肝(木)气的条达,可以疏泄(土)的壅郁脾(土)气的运化,可以制约肾(水)的泛滥相互制约的关系

肾(水)阴的滋润上济,可以抑制心火的亢逆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

肝病脾——木乘土;脾病肝——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其它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肝病心——母病及子;肝病肺——木侮金;肝病肾——子病及母

用于疾病的诊断

面色

五行分类归属上望

声音闻四诊根据五行所属推断反映在口味有着一定的联系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