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_第1页
七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_第2页
七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_第3页
七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_第4页
七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状元坊是一条古老的内街巷,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而得名潮州牌坊街之林大钦状元坊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据史料记载:隋朝建立后,仍沿用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但第二年隋文帝就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

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科举制诞生以前我国采取什么方法选拔官员?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一、背景:科举制创立前,做官必须同时具备:1.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没资格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2.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朝廷无实权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高第良将怯如鸡

----民谚隋朝创立

隋文帝隋炀帝开始尝试使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意义: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二、科举制的诞生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开殿试

设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措施:扩充国学规模。表现: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录取第一名,称状元。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哪些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想一想读书人、统治者

唐朝统治者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大雁塔题名留念,当时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进士当女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武则天创殿试、武举武举考试内容: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武举考试目的: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武则天首创武举唐玄宗措施: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陈子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岑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隋唐)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唐朝)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等考哪些科目?

进士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进士及第称“登龙门”,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均须帖经。类似今天的填空题类似今天的简答题类似今天的论述题类似今天的作文题墨义:从经书中编出几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答。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试卷的题型科举知识知多少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秀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生员,俗称秀才)童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殿试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的书生,你必须通过哪些努力才能考取状元?明清科举考试场所,俗称科场。清代乡试在省城举行,建有贡院。贡院外墙高一丈五尺,墙上遍铺荆棘,所以人称“棘围”。四角设望楼,监视全院。内建号舍,鳞次排列成一行行的小巷。号舍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无门,考生可带油布为帘,以防风雨。号舍内离地一、二尺有悬空木版为床。前半木版能活动,白天可上移为桌。考生饮食、起居、考试都在这狭窄的号舍内。现在南京还保留一处贡院旧址,供人游览。

贡院考场

考生作弊,五花八门。有的买通员役,把文字埋藏在号舍内或通道中;有的入场后,托人把题目用砖石掷出场外,场外有人代笔,写成后或用竹竿挑起灯笼,或连放爆竹,或用驯养的鸽子系铃纵放等为号,按预先约定的地点,把文章再投入场内;有的在衣物、文具中夹带。据《泾林杂记》记述明代作弊的方法有“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置笔管,或砚底,更有半空水注,夹底草鞋之类;又或用药汁书于青衣布裤,壁泥之,拂拭则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曾有一个考生,把篇幅浩繁的四书,以极小的字,抄写在一件短衫上,以备考试时作弊之用。考生作弊用的内衣考生挖空心思作弊;考官费尽心机营私;朝廷则想方设法杜绝。

明清时代对考生入场要进行严格的搜检。明代艾南英曾写文章记述其状:“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解衣露立,左手执笔砚,右手执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检军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裸腹赤踝,……虽壮者无不齿震愫栗。”到了清代搜检愈烈。考生入场不但要搜身(后改为沐浴更衣),所穿衣服还要把缝拆开,皮袄不能挂面,而且不准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櫈,砚台不准过厚,竹笔管要镂空,要用瓷制水注,蜡台要单盘空心通底,糕点、饽饽要切开。装文具、物品用竹柳编的、大格眼的考篮。并规定军役凡搜检出一名夹私者,赏银一両。尽管如此严密防范,又对主考官大开杀戒,但受贿作弊仍屡见不鲜。阶段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完善分科考试隋炀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扩大国学规模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殿试、武举隋唐时期科举制大事表四、科举制的影响张九龄房玄龄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陈子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岑参柳宗元韩愈他们都是进士及第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蔡元培他们都是进士及第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材料一:科举应试者从这些人数的变化,说明科举制在教育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科举制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私塾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材料二:光耀千古的诗坛请列举材料中诗人的名诗佳作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材料三:进士崔致远

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时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通过本课中的这个实例,可以看出科举制还有什么影响?唐朝科举制在当时还影响到邻国对世界文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这部小说讽刺的是什么制度?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