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由石器为主向木器为主转变C.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3.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4.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5.《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7.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古代人们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牛耕完善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8.昔者,纣为象箸(筷子),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盛羹器皿),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粗劣食物),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酒糟堆成的山丘),临酒池,纣遂以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象箸”、“玉杯”可能来自民营手工业B.当时农牧业落后,“酒池肉林”的记载不符号历史事实C.当时的官营手工业能织出多种精美的丝织品D.纣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活奢侈腐化9.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A.河南冶铁业发达B.中原地区农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0.“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11.“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D.工匠与机户之间关系紧密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A.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当时机户普遍没有生产自主权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13.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A.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B.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C.手工产品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D.手工业技术精湛14.北宋李觏明确指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他还批判孟子“何必曰利”的说法太偏颇。王安石也反对以往儒者“耻言理财”的旧传统。苏洵也主张“徒义”是行不通的。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孟子的学术和社会地位降低B.政府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D.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15.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16.据《辇下风时记》记载:“长安务本坊西市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唐“鬼市”的出现体现了A.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商业迷信色彩的增强D.商业活动受时间限制17.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18.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A.葛布、曲辕犁B.玉米种子、水排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D.丝绸、定窑孩儿枕19.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概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1793年、1816年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争20.《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A.制度僵化,造成官吏腐败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D.原料匿乏,市场供应不足21.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22.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23.商鞅变法规定: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A.海禁政策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土地国有2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25.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26~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二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南宋)华岳《田家·其三》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材料二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以上材料均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其现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特征。(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人教必修2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卷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即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青铜时代已经结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耕细作技术和牛耕的问题,选项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先秦农业【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在不断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故A项正确;B项错误,第三幅图中是铁锄;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和节气。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夏至、白露”等字眼均是农业中的节气,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古人是在根据节气来探求最佳播种时间的,A项是符合题意的;B项偏离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是在宋代时而非西汉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稻麦轮作制在宋代而非两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和节气【答案】【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技术成就【答案】【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并未提及秦国的疆域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及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处理规定,并不能说明覆盖面广,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的一种鼓励,故C项说法正确;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秦朝的农业措施【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等字眼体现的是农村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经济状况,C项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未涉及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有田者有力可耕而非无力可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劳动者是租田,地权与劳动者并未契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状况【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五谷丰登”反映的是种植业,“六畜兴旺”反映的是家畜饲养业,中国古代是既要“五谷丰登”又要“六畜兴旺”的,反映了国古代农业经济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B项是符合题意的;A项只适合“六畜兴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方面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在唐代以后逐渐的发展起来;B项逻辑推理不成立,“酒池肉林”与商朝时期的农牧业落后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商纣王的生活奢侈腐化是否是败亡的根本原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即中原地区的冶铁较发达,这本质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题干中不能表现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末,不是西汉,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答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信息显然与丝织业有关,一弓弹破说明是江南地区农村的手工业,C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B项属于官府经营;D项不是农村,均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答案】【解析】据材料“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雇佣关系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故C项排除。工匠与机户之间关系紧密,没有突出“雇佣关系”,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可知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政府的做法,比如延误时限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A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项不合题意;C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正确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技术世界领先,瓷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新疆位于丝绸之路上)。由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古代制瓷中的这种定向性生产工艺显然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瓷器风格的需要。解答本题,就必须把握住中国丝绸、瓷器作为行销世界的手工业产品的特性。故正确答案为A。B属于民族政策;C和D单纯是从手工业角度阐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享誉世界的古代手工业【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批判孟子“何必曰利”的说法太偏颇”“反对以往儒者“耻言理财”的旧传统”“苏洵也主张“徒义”是行不通的”中可以看出,宋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注重“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变化,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B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的发展影响【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是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的原因,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相吻合,所以答案C选项,ABD三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长安务本坊西市是鬼市”“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中可以看出,长安城内之“鬼市”具有秘密交易的性质,所以唐“鬼市”的出现体现了商业活动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所以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的商业的发展【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时候,从较小的市镇到较大的城镇,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项只反映经济信息;C项属于商业政策;D项中政治手段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答案】【解析】据所学可知曲辕犁出现在唐朝的东江地区,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且汉朝与古罗马即大秦由商业往来,故C项正确;定窑孩儿枕出现在北宋时期,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丝绸之路【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仅从图表信息无法得出“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的结论;C项与图表“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仅从图表信息无法看出,亦不符合19世纪初史实,排除;B项表述比较客观,符合图表的描述和清朝对外政策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县官鼓铸铁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的信息可知,铸铁官营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铸铁官营【答案】【解析】解题时紧扣“先秦”“秦汉”“魏晋”“宋元”等时间信息,而小农经济的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材料中叙述了农民的称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与赋税制度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农民的称呼不同,可以看出农民的地位不同,与土地制度的变化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与农业发展相关,但是没有阐释重农抑商,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材料主要反映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有押租制的州的数量增多说明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人地矛盾突出,成加大趋势,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提示的信息“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可知,对商业采取的是抑制的措施,故体现的就是重农抑商,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B项是在明清时期,与商鞅变法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见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答案】【解析】解题时紧扣“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等信息,再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拥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但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因此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故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不属于人文因素,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与英国工业革命等均属于外在因素,故CD两项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禁海”政策二、非选择题【答案】26.建议一: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同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可对参考条目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变迁。)【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器牛耕、生产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以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发达的古代农业【答案】27.(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如答“商户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如答“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或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男耕女织”“赋税沉重”)(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同意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同意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从中逐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可。(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可见手工业的特色是男耕女织、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男耕女织,赋税沉重。(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见此时手工业的新变化。(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抓住时间“18世纪的康乾盛世”,联系所学知识,如果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停滞衰落的表现;如果不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答案】28.(1)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