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23·丹东高二检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D)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儒学与道教的调和。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代表程颢、程颐两人观点的是(D)A.无为而治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2023·濮阳高二检测)“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A)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C.心即理也 D.知行合一[解析]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很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4.(2023·莱州高二期末)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D)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解析]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的;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D项正确,宋明理学“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5.(2023·洛阳高二期末)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C)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达到维护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6.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要为陆九渊设计台词。下列设计合适的是(C)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符合陆九渊的心学观点,故答案为C项。7.(2023·沈阳高二期末)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致[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中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发展,符合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8.(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南宋的朱熹编著《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B)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C.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解析]材料指出朱熹通过编著《童蒙须知》,对儿童各方面提出行为规范,这体现了他在日常生活领域对儒学的推广,故B项正确。9.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节妇烈女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这反映出明代理学(C)A.弘扬了宋朝理学的精髓 B.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同C.将宋朝理学推向了极端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节妇烈女”并不是宋明理学的精髓,也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恰恰相反是理学的极端,体现了理学中的消极成分,通过记载人数的增多,可以看出其产生了非常巨大的社会影响,故本题选择C项。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A.仁 B.“心外无物”C.理 D.“格物致知”[解析]B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C、D两项为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C、D三项均不属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五人均是儒学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的思想。答案为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2023·鄂州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摘编自束景南《朱子大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12分)[解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翻译并理解材料原文的含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通观材料一,尤其是材料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有关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分析,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答案]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18分)[解析]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依据材料中的“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这个内容来分析,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答案]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2.(2023·江苏四市高二期末)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2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是非之心……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贤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12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矛盾、社会秩序角度分析;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