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理论精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进行二元划分该理论体系及其技术应用的关键是识别地层中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和进行精细等时对比通过高精度时间分辨率的基准面旋回等时对比,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换为三维信息理论精髓核心内容为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对应A/S比值的变化在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的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和相分异作用,及其所导致的沉积物保存程度、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储层物性的变化上述变化是相关地层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置的函数,因而地层分布型式和相类型的分布规律是可以预测的1四个基本原理2基础理论四个基本原理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地层基准面原理基准面概念4四种地质作用基准面旋回5可容纳空间成因层序6A/S值几个基本概念由Wheeler(1964)提出,Cross等引用并加以发展。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和呈抛物线状的抽象势能面(非物理面),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变化地层基准面基准面的特征基准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相当于海平面或湖平面的一个向陆方向延伸的水平面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球物理面上下振动并横向摆动的抽象等势面在一个能量、物质、时间和空间被保存的封闭地层系统中,基准面代表沉积物通量(sedimentflux)的能量最小的面基准面就是一个在其上即不发生沉积作用,亦不发生剥蚀作用,从而沉积物通量不发生变化的抽象面基准面在升、降变化过程中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
基准面升降构成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
基准面的特征基准面在升、降变化过程中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合称为一个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可发生在地表之上或之下,也可穿越地表,既基准面穿越旋回在地表的不同部位基准面的升降旋回是等时的基准面旋回几个基本概念基准面旋回特点 基准面升降旋回记录了可容空间由 最小向最大方向或由最大向最小方 向单向变化的过程整个盆地或大规模的区域内同时发生的基准面旋回所经历的全部时间由地层记录(岩石)和沉积间断面组成不同区域可以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层次性基准面旋回变化的主控因素
基准面的变化是海平面、构造沉降、沉积物补给、沉积负荷补偿、沉积压实与沉积地形等各要素变化的综合反映 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主控因素不同,盆地范围的基准面旋回主要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次一级的基准面旋回受构造沉降、沉积物补给的控制更加明显,更次一级的基准面旋回受自旋回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 与海相盆地不同,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对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地表位置的升、降变化所产生的四种地质作用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过程和沉积学响应,记录了地层中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因而如何在地层中识别基准面旋回,并对其进行级次划分和等时对比,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基础地层的旋回性可以由地层中的不连续面(基准面上升和下降期间形成的侵蚀不整合面、沉积物路过不留面和非沉积作用间断面)或被基准面上升到下降、下降到上升的整合界面分开,通过旋回对称性、地层结构和相序的变化可以识别出这些转换界面地层的旋回性几个基本概念一次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保存的地层记录为成因层序一般由代表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的岩石叠加组成也可由仅代表半旋回沉积记录的岩石+界面组成或仅表现为以冲刷和无沉积间断为标志的界面成因层序的半旋回边界为基准面上升到下降或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在地层连续的成因层序内,垂向相序满足Walther定律,如果地层不连续,其不连续面与成因层序边界一致成因层序几个基本概念①侵蚀作用②沉积作用③过路状态(bypass)④无沉积间断(饥饿沉积)四种地质作用几个基本概念基准面不同部位的地质作用可容空间在时间进程中产生或消失的可供沉积物得以堆积(或被侵蚀)的累计空间称为可容空间,或容存空间.实际上称为剩余累计空间更合适.它限定了沉积在所有地理位置的沉积物的体积.几个基本概念可容空间对沉积的控制决定了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形成了地层叠加样式导致了相分异A/S比值几个基本概念
1A/S值决定了可容纳空间内沉积物堆积速度、保存程度和内部结构(如堆积样式)等。A/S<1时,发生进积作用;A/S>1时,发生退积作用。
2A/S值控制着地貌要素的形成环境。基准面上升期间可容纳空间增加时沉积物体积和地貌要素较下降期间可容纳空间减小时保存程度要完整,在基准面旋回的不同位置,地层特征也不同。大量的地层学和沉积学性质,包括岩石物性、相组合和相序、层组厚度、地层结构及地层不整合面出现的频率等,都记录了保存程度和A/S值条件
3海岸线形态的变化是A/S值随时间推移的变化产生
4三角洲的类型变化实际上与A/S值变化密切相关A/S比值几个基本概念1它指的是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大小随地理位置变化,由此,堆积在可比较的沉积环境中的沉积物体积发生时空变化(Cross,1988)或者说在基准面旋回期间,在相域内保存不同沉积物体积的过程
2体积分配作用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相同相域不同沉积环境中可容纳空间的四维(空间+时间)动力学变化的结果体积划分原理基本概念及基本观点
3体积分配作用表明地层过程—响应系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就是说,如果某一地区存在一个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的下坡终点位置必然存在着在时间上与其相当的由该不整合面剥蚀搬运而来的沉积物堆积的地层,如低水位的下切河谷的存在意味着沿斜坡向下在盆地中心部位会发生盆底扇或类似的沉积体。也正因为如此,地层记录才具有时空分布的有序性和三维空间分布的可预测性
4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或影响相域诸多的几何特征和岩性特征,包括成因层序叠置样式、作为地层和地理位置函数的地层旋回的对称性、地层不连续面出现的频率、相分异、原始地貌要素的保存程度和地层构架特征等
5体积分配作用还决定了哪些岩石和哪些地层不连续面在时间上是相等的体积划分原理基本概念及基本观点体积划分原理地层学和沉积学响应
T.A.Cross(1998)指出:地层和相的所有其他属性都由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控制,或与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有关沉积物的体积变化反映了A/S值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变化,表现为①地层旋回的对称性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②进积/加积地层单元的叠加样式;③反映原始地貌要素保存程度的相分异作用,具体包括原始地貌的几何形态、沉积物的保存程度、沉积厚度、地层不连续界面出现的频率、沉积物的内部结构、流体流动单元的连通性、岩石非均质性等一系列地层学和沉积学响应
A/S比旋回中的体积分配
A/S比增大,向陆方向可容空间增大,沉积的沉积物数量增多
A/S比减小,向陆方向可容空间减少,沉积的物质变少,发生沉积物的路过作用,甚至剥蚀作用基准面穿越旋回期间不同相域的沉积物体积分配可容纳空间位置的迁移沉积物的体积分配旋回对称性的变化
成因地层单元的叠加样式
注意
由于可容纳空间及其所影响的沉积物体积的变化,在同一地理位置(或沉积体系域、相域)的沉积环境或相类型、相组合或相序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之为相分异(faciesdifferentiation)。也可以是指在基准面旋回中岩石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属性的变化(Cross,1998)
相分异原理直接控制储层的各项物理特征,如三维空间的连续性、几何形态、岩性、岩相类型、物性、非均质性、油、气、水的流动及渗流系统。相分异原理概念相分异原理类型
相分异作用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一种是在基准面变化周期中的单个相属性的改变
相分异原理类型
相分异作用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二种相分异作用类型表现为在沉积地形剖面的相同位置相和/或相序的完全变化
相分异原理类型
相同位置相和相序的完全变化相分异原理
相分异作用直接受控于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的有效可容纳空间的迁移方向和A/S值的变化相分异的程度反映了地层记录中原始地貌元素保存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的沉积环境中的地貌要素类型的变化
单位时间内沉积的地层厚度同相分异程度成正比
,而地层不连续界面出现的频率同相分异程度成反比。当A/S值很低时,只有那些具有最大保存潜力的地貌要素才能在地层记录中保存下来,结果表现为低的相分异,地层不连续界面频繁;当A/S值趋向于1,相分异程度增加,
有更多的地貌元素保存,地层不连续界面罕见
A/S比增大时的各种相的相对保存程度相分异原理相分异原理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变化所产生的四种地质作用状态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过程中的沉积学响应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可由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加下降半旋回组成完整的地层旋回,也可由不对称的半旋回加间断界面(代表侵蚀作用或非沉积作用)构成。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代表逐渐变浅的相序,呈进积叠加样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代表逐渐变深的相序,呈退积叠加样式。
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即层序界面)或由上升到下降(即湖泛面或洪泛面或海泛面)的转变位置,称为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turnroundpoint),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是同时代的地层或界面之间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有岩层对比岩层、岩层对比界面或界面对比界面之间的多种对比关系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利用基准面旋回进行地层对比两个优点在不同沉积环境中是等时的不需要知道海平面的位置、构造沉降史及沉积物的供给情况旋回等时对比法则1四个基本原理2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以EXXON公司“Vail”学派为代表,以不整 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层序边界以GallowayWE.为代表,以最大湖泛面 作为层序边界
JohnsonJG.等所强调的地表不整合面或 海侵不整合面为边界
Cross倡导的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过程中 形成的不整合面为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学派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
地震剖面
Ⅰ类
区域构造运动穿越盆地边界的区域构造不整合面,具大幅度穿时性风化壳,底砾岩,角度不整合或下伏地层缺失的假整合各项测井参数的突变面大型构造削截面,沉积超覆面,角度不整合面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地震剖面
Ⅱ类遍及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构造不整合面,具较大幅度穿时性风化壳,底砾岩,下伏地层部分缺失的假整合岩性、岩相的突变面不同测井相组合特征的转换面、突变面盆地范围内的大型构造削截削蚀面,沉积超覆面,微角度或假整合面构造演化各阶段相关的应力场转换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地震剖面
Ⅲ类
限于盆地范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和相关整合面,具幅度不大的穿时性古暴露标志大型冲刷间断面或侵蚀面,岩性、岩相突变面
同一沉积体系内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相转换盆地边缘的构造削截削蚀面沉积超覆面,连续强反射界面和反射终止类型
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周期性幕式变化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地震剖面
Ⅳ类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相关整合面,较大范围内具较好的等时性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刷面,岩性、岩相的突变面或均变面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相转换面很难识别或表现为地震反射结构变化的分界面地震相类型转换面偏心率周期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地震剖面
Ⅴ类
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和相关整合面,区块内基本等时间歇暴露面小型冲刷面和非沉积作用间断面,相似岩性和岩相组合的分界面韵律性沉积的进积→退积组合的测井相转换面斜率周期一般不能识别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层序界面划分成因
产状及等时性界面类型
主要识别标志地表及岩芯剖面测井剖面地震剖面
Ⅵ类分布范围有限的小间断面和非沉积作用间断面区块内基本等时小型冲刷面非沉积作用间断面,相似岩性、岩相组合的地层分界面岩性组合的进积、退积加积的测井相转换面岁差周期
不能识别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湖泛面
湖泛面系湖水位上升达高点位置后折向较大幅下降前形成的界面 从退积式组合转变为加积和(或)进积式组合 湖域面积最大、覆水最深、环境相对稳定,沉积物补给量最小、最细 主要产于泥岩段中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湖泛面
中、短期和大部分长期旋回层序中的湖泛面在地震剖面中不能或难以识别电性识别标志清晰,表现为测井曲线单向或脉动性移动达低幅值极限位置后,折为幅值增高方向移动的转换面,岩性相序列为向上变细序列的顶部或向上变粗序列底部的富泥段。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湖泛面
超长期和部分长期旋回层序中的湖泛面地震反射特征为席状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中连续、低频结构,局部具钢轧反射特征或空白反射结构电性特征为大套低电阻、低电位、平直形、微齿化平直形曲线,兼具高伽玛、高声波时差特征
基础理论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
根据基准面旋回层序的控制因素,结合各旋回周期的长短变化,提出六级次的划分方案:
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时限厘定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巨旋回Ⅰ类53包括盆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的沉积充填序列地千余米-数千米级构
造
因
素区域构造运动不能完全对比相当Ⅱ级层序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超长期Ⅱ类9.5~14.8以盆地演化各阶段为单位的构造充填序列数百米-千余米级构
造
因
素应力场转换不能完全对比相当Ⅲ级层序组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长期
Ⅲ类1.31~2.85
具成因联系的地层所组成的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序列百余米-数百米级构
造
因
素构造幕式性强弱变化不能完全对比相当Ⅲ级层序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中期Ⅳ类0.58~0.95成因联系密切的地层叠加组成的湖进-湖退沉积序列数十米至百余米级
天
文
因
素偏心率长周期可基本对比Ⅳ级层序(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短期Ⅴ类0.08~0.2由相似岩性、岩相地层叠加组成的湖进-湖退沉积序列数米-十数米级天
文
因
素偏心率短周期
可基本对比Ⅴ级层序(准层序)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级次界面类型时限范围(Ma)层序定义层序发育规模(厚度m)主要控制因素与Vail相当的层序地层单元对比超短期Ⅵ类
0.02~0.04最小成因地层单元的单一岩性或相关岩性的叠加组成分米-米级天
文
因
素岁差周期可基本对比Ⅵ级层序(韵律层)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级次划分多种资料综合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
识别标志概括为如下几点
保存在地层中的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 向变化,如岩性的变化,岩石结构 和构造的变化 沉积相序列与相组合的规律性变化旋回对称性变化
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 地层几何形态与相互间的接触关系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岩性剖面识别标志
在岩性剖面上识别基准面旋回首先要搞清剖面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相构成、相和相序变化与水深变化的相对关系然后通过相序和相组合特征识别A/S值变化趋势岩性剖面上旋回界面识别标志如下: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岩性剖面识别标志
暴露现象,包括淡水淋滤、溶蚀成岩 组构和风化壳
冲刷现象及滞留沉积物,包括基准面下 降的侵蚀冲刷面和上升的水进冲刷面滨岸上超和下超作用以及浅水和深水沉 积之间的突变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的转换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这两个应都是向上变浅不同沉积环境下可识别的
短期旋回层序岩性剖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在对取芯井段标定的基础上,建立沉积相类型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的测井相响应模型,指导非取芯井测井曲线的沉积相和基准面旋回划分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运用测井信息识别和划分基准面旋回时,选择合理的测井组合序列十分重要 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砂泥岩剖面,常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测井组合序列 陆源碎屑地层中含有机岩,如煤、泥炭、煤炭较多时,除了电阻、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外,可能还要增加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等曲线。 陆源碎屑地层中含有碳酸盐岩、蒸发岩时,声波测井、氢-中子测井显得更重要
测井曲线识别标志建立取芯井段测井相的岩—电转换模型,是对测井曲线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划分和界面确定的最有效方法,不同比例尺的测井剖面适用于不同精度要求的层序分析对象,相关的识别标志也有所不同:(1)单一的测井相类型及接触关系;(2)相似和相关测井相组合所代表的地层堆积样式、沉积状态和接触关系;(3)由相似或相关测井相组合叠加反映的较长期基准面上升或下降半旋回中单向移动和可容纳空间体积变化过程;(4)反映不同沉积体系域的特征测井相组合之间的转换面或突变面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可以通过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分析得到,测井曲线对于这一分析优为有效。这是因为组成较长期旋回的短期旋回特定的叠加样式是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与下降过程中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可容纳空间)或最小值(最小可容纳空间)单向移动的结果,这些叠加样式常常有鲜明的测井响应
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关系在测井曲线上分析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时,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就是通过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分析得到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地震剖面识别标志
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与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高连 续反射或一组反射与区域相变面、不整合面可对比的地 震反射特征,如削截削蚀面、下超 面、 上超面与地层叠加样式变化可对比的地震反射 几何形态的变化,如由高振幅平行反 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楔状反射、杂 乱 反射和丘状反射地震剖面识别标志受地震信息的垂向分辨率的限制,地震基准面旋回的划分精度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分辨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来识别较长期的基准面旋回。地震地层学中用来识别地震层序界面的标志同样适合于旋回界面分析,如区域分布的不整合面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波终止类型,即顶超、削截、上超等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作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削截现象,是地震层序界面,也是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
基准面与地表重合时,后期沉积物对前期沉积物表面产生路过冲刷作用在地震剖面上常表现为顶超现象。这种沉积间断作用在具有前积作用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区常常发育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上,沉积物供给相对不足产生的非补偿作用在地震剖面上则表现为下超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井震结合的高分辨率
层序划分与对比
多级次基准面识别与划分是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而高分辨率的地层格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在钻/测井中的一维信息变为对三维地层关系的预测。虽然钻/测井的纵向分辨率高,但毕竟是一孔或几孔之见,在横向上的探测范围很小。地震在横向上可以连续地采集地层与沉积信息,但其纵向分辨率却受到记录频带的限制而远远低于测井。因此,如何将根据测井曲线划分的旋回标定到地震剖面上,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是高分辨率层序准确划分和对比的关键,也是确定研究区层序地层平面作图单元的基础。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识别井震结合的高分辨率
层序划分与对比
测井与地震所提取的信息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这种不匹配性需要通过测井与地震的结合技术来解决,如时-深转换、合成记录制作与标定、VSP测井、地震测井、井间地震和地层反演技术等。其中运用VSP资料、合成记录的精细标定以及地震反演技术,特别是井约束下的地震反演技术是将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系常用的有效手段
基础理论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穿越地表的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变化示意图
伴随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升、降所发生的有效可容纳空间地理位置迁移和A/S值变化,在沉积盆地不同位置按体积划分和相分异原理所发育的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和对称性变化,以及相关的叠加样式均作有规律的变化。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穿越地表的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变化示意图
伴随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升、降所发生的有效可容纳空间地理位置迁移和A/S值变化,在沉积盆地不同位置按体积划分和相分异原理所发育的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和对称性变化,以及相关的叠加样式均作有规律的变化。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巨旋回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LSC)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LSC)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SC)
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层序)
(1)低可容纳空间(A1型)(2)高可容纳空间(A2型)
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层序)
(1)低可容纳空间(B1型)(2)高可容纳空间(B2型)
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层序)
(1)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2)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3)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SC)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A型层序)①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则表现为冲刷缺失或无沉积间断②层序的底面为冲刷面或整合界面,向上发育变细的沉积序列,顶面为冲刷面或无沉积间断面低可容纳空间亚类型A1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A型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亚类型A2①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则表现为无沉积间断或冲刷缺失②层序的底面为冲刷面或整合界面,向上发育变细的沉积序列,顶面为无沉积间断面或冲刷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B型层序)低可容纳空间亚类型B1①保存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上升半旋回主要表现为无沉积间断或水进冲刷面②以无沉积间断面或水进冲刷面为底界,向上发育变粗的沉积序列,显示向上变浅的下降半旋回结构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B型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亚类型B2①保存下降半旋回沉积记录,上升半旋回主要表现为无沉积间断或水进冲刷面②以无沉积间断面或水进冲刷面为底界,向上发育变粗的沉积序列,显示向上变浅的下降半旋回结构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完全-近完全对称亚类型C1①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厚度相等或近于相等,底、顶以整合界面为主,或为冲刷面②主要形成于A/S>1的高可容纳空间背景条件下③相当对称轴位置的退积折向加积或进积的转换面为超短周期湖泛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亚类型C2①上升半旋回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②层序底、顶界面主要由冲刷面构成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亚类型C3①下降半旋回厚度远大于上升半旋回②底、顶界面为冲刷面或整合界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分布模式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此类层序一般由2-3个具相似结构和岩性组合的超短期旋回层序叠加而成,个别与单个超短期旋回层序相当。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与超短期旋回层序基本一致,亦可细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类基本层序,以及低或高可容纳空间、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等7个亚类型,显示此类层序与超短期旋回层序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
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C1.对称型;C2.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河流相带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
三角洲相带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湖底扇相带常见的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相带超短期和短期旋 回结构的分布模式和对比关系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一般由3~7个、个别2个或多达9~10个具进积、退积和加积结构的非对称型、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叠置而成。基本特点为:(1)此类层序的旋回结构以对称型为主,亦可细分为近完全和不完全对称的3种亚类型,于河流沉积区局部发育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而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于各沉积环境中均不发育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2)在沉积演化序列中,一个中期旋回层序代表一次较大幅度的湖进(或海进)—湖退(或海退)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次经历进积到加积和退积作用的沉积序列后,重新回到进积状态的较完整地层旋回过程。(3)在层序的垂向演化剖面上,各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主要由一系列代表水体逐渐向上加深的短期旋回层序叠加组成,而下降半旋回主要由一系列代表水体向上变浅的短期旋回叠加组成,中期湖泛面出现在相当于基准面上升折向下降转换带上的泥岩段顶面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4)在同一沉积盆地或体系域中,不同沉积相带中的中周期旋回层序结构相对较稳定,如在垂直各相带走向的纵向剖面上,自陆地向盆地或由浅水加深为深水环境的地层过程中,中期旋回结构可出现由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向对称型和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转化规律,具有类同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的地层过程特征。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5)在以水道化砂体为主的沉积体系中,有利储层发育的砂体主要出现在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中下部和顶部,以层序分界面两侧为最有利水道化砂体发育的部位,并出现上覆砂体对下伏砂体有较强的冲刷侵蚀作用,其间被较大规模的冲刷面分隔,对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均较为有利,此特征亦系预测和描述水道化砂体的重要依据之一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剖面结构及沉积序列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A.河流相(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苏6井,下石盒子组盒9—盒8段);B.三角洲相(辽河盆地西部坳陷双深3井,沙一段);C.浊积扇相(百色盆地仑35块仑35-5井那续组二段下部)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不同沉积环境的中期旋回基础理论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划分及识别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
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层序地层格架基准面旋回升降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当基准面下降达最低点位置时,陆棚(或浅湖)及滨岸带以内的区域发生广泛暴露和遭受侵蚀。沉积盆地的可容纳空间缩小,物源区(包括母岩物源区和再侵蚀搬运的沉积区)大面积向盆地方向扩展,沉积物补给量充沛。河流的落差、流域面积和向盆地方向的延伸距离及流量增大,流速加快和能量增高,所能搬运的沉积物数量最多和粒度最粗。伴随有效可容纳空间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在河流入海(或湖)口处呈补偿—过补偿沉积状态,从而产生强烈进积作用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模式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基准面旋回升降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当基准面上升达最高点位置时,沉积盆地可容纳空间扩大至最大值。物源区(主要为母岩物源区)大面积收缩,沉积物补给量迅速减少。河流的落差、流域面积和向盆地方向的延伸距离及流量大大缩小,流速减慢和能量降低,粗粒组份主要被截留在靠物源山地一侧的冲积相沉积区,可被搬运入海(或湖)的沉积物数量最少、粒度变细。伴随河流入海(或湖)口处与有效可容纳空间向陆方向的迁移,盆内和滨岸带逐渐处于弱补偿—欠补偿沉积状态,从而产生加积→退积作用,以及相继滨岸上超后发生广泛的海(或湖)侵作用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模式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超短期旋回结构类型与A/S值和升、降幅度的关系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的关系
由于可容纳空间难以容纳所有沉积物的补给量,部分沉积物将通过冲刷或溢流作用被带出,因而发育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的关系
可容纳空间可接纳几乎所有的沉积物,发育具完整地层旋回结构的对称型,底、顶为整一界面,或为弱冲刷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的关系
可容纳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量,且沉积物补给量减少至可以忽略不计,形成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超短期旋回,底为整合界面而顶为饥饿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的关系
可容纳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量,且沉积物补给量由可以忽略不计至渐趋增多时,形成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顶为整一界面,而底为饥饿面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的关系
可容纳空间可接纳几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玻璃纤维及其制品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低速双轴搅拌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血液体液诊断产品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轻型汽车齿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酒剂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缓冲纸垫制造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玻璃钢售票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机喷涂专用贴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复方菠萝酶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老住宅借用合同》
- 污水处理厂EPC项目建设方案
- 酒店经理管理酒店运营
- 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汽车eps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 短视频运营实战:抖音短视频运营
-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 园长进班指导制度方案及流程
- HG-T 20583-2020 钢制化工容器结构设计规范
- 监理工作中变更管理的规范与应对措施
- 郑州人才公寓策划方案
- 特殊餐食种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