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 模块综合测评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 模块综合测评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 模块综合测评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 模块综合测评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 模块综合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中国文化的魅力大龙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节选自《人民文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解析】D项,“向来最追求”不合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是说“似乎也最追求”。【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C.世界文化可分别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D.中国人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解析】A项,“分不清彼此”错,原文第一段是说“并不严格区分两者”。“分不清彼此”并不等同于“不严格区分两者”。【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解析】由原文第二段“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可知,C项,强加因果。【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阵,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节选自《陈书》)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C.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D.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断句的能力。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各句主语、动词、句式特点进行判断。句中主语分别有“文帝”“军人”“文育”“子高”,相连之处要断开,然后根据各小句的动词,逐一断开即可,排除A、B、C三项。【答案】D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解析】A项,“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需要考生调动以往积累,仔细辨析。考生应当熟记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做到万无一失。【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解析】B项,“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导学号:730202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中意象特点的能力。从“紫”“黄”“香”等词可以看出,首两句描绘菊花可爱的姿色,三、四句以典故描写的是菊花之香,暗指品行高洁。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可从色彩、感官等角度入手。【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9.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实质上是写自己,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李商隐引用陶令菊和罗含宅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实以自况,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喻指自己的迟暮之感,末尾两句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作者写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房子与蒲公英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嘉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既伤感又无奈。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致消失。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解析】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E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答案】DE(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内容的含义。作者这样写老背村的命运,实际上是对自己老房子命运的一种暗示,一种担忧,但同时又是希望的存在:村庄没了,但村庄里的人永在。【答案】①文中写到“老背村”的消失,暗示着“我”的老家也可能像“老背村”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②“老背村”的村庄虽没了,但村里人的后代,或许就像“我”一样,如同蒲公英一样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蒲公英在文中是一种象征义,象征的是如“我”般的漂泊在外的游子;作者在行文中,正是依托了这一载体,老房子是故乡,蒲公英是游子,表达对故乡的深厚之情,以及如蒲公英般落地生根的生命力的礼赞。在回答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其作用。【答案】①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③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4)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导学号:730202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通过理解重要语句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故乡”“他乡”,原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两者之间的游离关系的。回答时,不要一味谈自己的见解,要有现实情况的依据。【答案】①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②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③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④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1922年12月,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有些数字是错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弗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明文物的准确位置,发明了“层叠法”来逐件登记标本。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发掘过程,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这个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1928年8月,史语所代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进行调查,回京后,董作宾向傅斯年建议对殷墟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1929年年底,应史语所傅斯年邀请,李济任史言所考古组主任,自此他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掌门人”。1929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试掘,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但他的发掘不科学,李济直言“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李济对违背科学的人向来不给情面。王国维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他则告诫:原始材料,哪怕是残陶碎骨,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殷墟考古步入正轨。1929年李济主持的第3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贞卜文字。1935年梁思永主持的第11次挖掘,清理了10座大墓、1200多座小墓。大墓中有大量石器、玉饰、青铜器等,小墓中的埋葬躯体,呈俯身、仰身、屈身等不同姿势。显然,小墓是陪葬墓,大墓是殷商王陵。1936年6月,石璋如主持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收获至为重要:在小屯村一个地下贮藏坑里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上面刻着殷商的历史原貌。至此,失落33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1937年7月,抗战爆发,发掘被迫终止。殷墟发掘,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也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李济现场指导,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1948年底,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府决定将部分重要文物先行运往台湾。当时,很多人反对将文物迁到台湾。1949年,心里矛盾的李济最终选择了去台湾。他说:“文物在哪里,人在哪里。”但他的名字自此在大陆消失了半个世纪。李济到台湾后,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关心大陆的考古状况,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他潜心研究安阳,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字“伪”字,他却坚持不加。1979年,这位对考古怀有赤诚之意且“直道而行”的李济离开人世。清点遗物时,未曾发现一件古董,一部珍本善本。相关链接:①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摘编自“搜狐百科”)②曾经轰动世界的“北京人”化石及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于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下落不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父亲先后5次自费到日本寻找“北京人”头骨而未果,他以头骨未回归祖国为终生憾事。(摘编自李光谟《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李济受爱国之心的驱使,留美期间先后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进哈佛后改学人类学,对中国人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B.李济的人格是高尚的,连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回信支持他的坚持与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C.李济曾在山西主持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他采用的“探方法”,继承了传统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D.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挖掘期间,出土了刻满殷商时代贞卜文字和历史原貌的龟板,这也就意味着殷墟考古正式步入了正轨。E.李济是个纯粹的学者。国民党将文物运往台湾,他因不能割舍文物而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仍然心系大陆的考古状况。【解析】A项,“受爱国之心驱使”略显牵强。B项,“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原文无据。C项,“继承了传统方法”错。D项,“刻满殷商时代历史原貌”的发现不属于李济。【答案】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2)李济赢得考古学家的赞誉也与他的爱国情怀有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抓住题干中的“爱国情怀”字眼,从文章的第二、五、六段以及相关链接部分可获取信息。【答案】①为证明中国人不低白人一等而改学人类学,研究中国人脑量。②希望中国人靠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考古成绩。③被邀加入美国考古队,却坚持以中国为主,掘出的古物留在中国。④追随文物到台湾,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者。⑤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3)李济在考古方面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回答时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描写李济“考古”方面的“重大贡献”的相关语句,再进行归纳概括。【答案】①考古发掘:他创造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②考古发现:他找到的半个蚕茧证明了我国在史前就家养蚕茧。③考古发现:他掌管的殷墟发掘,找回了殷商王朝。④考古人才:他为考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⑤考古著述: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4)为什么说李济做学问是“直道而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事情的原因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确定答题区域,仔细分析,从第四段之后寻找并归纳答案要点。【答案】①对丁文江做过的人体测量,直接指其数据错误。②对董作宾的发掘,直接批评其不科学。③对王国维的观点,直接给与驳斥。④对台湾当局的要求,他不予理会。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2023·全国甲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3020234】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A.①②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④⑥【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①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这里属望文生义。②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这里误用为“事先做准备”了。③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使用正确。④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使用正确。⑤安步当车: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与句中“跑”的意思相矛盾。⑥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使用正确。【答案】D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B.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为了缓和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必要延迟退休。然而,谁都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C.我国计划在2023年前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这意味着每年煤的消耗量将减少1亿吨。D.哲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一方面则是学术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令哲学家心灰意冷。【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操作者皮下植入”前加“在”。B项,“缓和……压力”搭配不当。D项,“造成”“受到”句式杂糅,可改为“重重压力使哲学家受到伤害”。【答案】C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森林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和重要碳汇。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____________。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生物量中。A.人们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B.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人们公认它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C.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D.人们公认森林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解析】根据横线前后语境,可以断定填空部分的主语应该是“森林”,故排除A、D两项,再根据主语一致的语法要求,排除B。【答案】C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行百里者半九十,①____________________,越可能会面临不同寻常的考验。极限运动如此,人的奋斗如此,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艰难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深水区的深化改革,抑或是爬坡过坎的关键发展阶段,都是对我们耐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③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仅能抵达梦想,还将收获更多。【解析】①空,根据“行百里者半九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