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土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_第1页
人为土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_第2页
人为土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_第3页
人为土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_第4页
人为土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人为土纲土壤地理学人为土纲指在长期的人为生产活动影响下,引起土壤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从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状加以明显区分的土壤类型。定义(一)地理分布

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工作活动频繁和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国、印度、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两河流域平原区、印度河三角洲地区、恒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岛群沿海平原区、东南亚红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等三角洲地区。人为土分布面积与人口的集中程度有关人为土分布面积与人口的集中程度有关人为土分为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其中水耕人为土在我国分布最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水耕人为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二)成土过程熟化过程: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根据农业利用特点和对土壤的形象特点,土壤熟化可分为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水耕熟化过程:在种植水稻或水旱轮作交替条件下的土壤熟化过程。一般水耕熟化过程包括氧化还原过程、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复盐基和盐基淋溶及黏粒的积聚和淋失等。旱耕熟化过程:在长期种植旱作物的过程中促使土壤熟化的过程。根据旱耕熟化中人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土壤的影响,可将旱耕熟化过程细分为4个过程:1)灌淤熟化过程2)土垫旱耕人为过程3)泥垫旱耕熟化人为过程4)肥熟旱耕人为过程主要土类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三版)中,人为土纲根据水分状况续分为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两个亚纲,水耕人为土包括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四个土类,旱耕人为土续分为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以及根据有无水成特点分为泥垫旱耕人为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四个土类。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8)中,人为土纲包括人为水成土和灌耕土两个亚纲,包括水稻土、灌於土和灌漠土三个土类。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在种植水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经过人为水耕熟化而形成的耕作土壤。(一)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1)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35N-23S,亚洲最广,占总面积的90%以上。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以江苏建湖一带为典型土质。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2)成土条件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条件下,经人为的水耕熟化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主要受人类生活的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客土改造等耕作管理,使土壤中较大土块散碎,形成一种有特殊软糊度的耕作层,有利于水稻根系发展;同时又在耕作层之下形成一个黏重的犁底层,以利于蓄水种植。

影响因素1、人类生产活动

种稻时期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及轮作施肥使土壤的肥力、土体中物质转移都有一定特征。2.水稻本身作用

水稻土耕层淹水后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以嫌气微生物活动占优势。耕层的作物处于还原状态,但水稻根系具有特殊的泌氧能力,使根际周围有氧化区域,耕层根系附近Fe2+、Mn2+易被氧化而显锈纹。3、地形、母质、地下水。不同地形部位,地下水深度不同,发育的水稻土受到不同影响。1)丘陵岗地及高阶地2)平原低阶地3)低洼地4、气候

(二)成土过程1、氧化还原过程

水稻生长期间以还原态为主,其余时间以氧化态为主。水稻栽培期间的泡水使土体处于还原状态,变价元素如Fe、Mn成为低价元素。当排水落干或种麦时,低价元素变高价,铁锰则氧化淀积下来,呈现锈斑、黑斑Mn02和铁锰结核。2、有机质积累和分解

水稻土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料。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嫌气分解,分解慢,腐殖质形成和转化比较明显。一般随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相应增加。一般水稻土的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比相应的地带性土壤和旱地土壤高,但水稻土中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却较低。3、粘粒的积累和淋失

水稻土中粘粒补充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灌溉水和施用塘泥。粘粒的淋失通过两个途径:一个垂直淋失,即粘粒沿空隙向下层移动。因此水稻土下层粘粒较多。另一途径为田面淋失,暴雨后如发生串田径流,粘粒可从田间大量流失。4、脱盐基与复盐基施肥和灌溉有利于土壤复盐基,淹水还原则可加速土壤中盐基的淋失。复盐基过程在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酸性土壤改种水稻后表现特别明显。这些的土壤后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只要20%。水耕熟化盐基饱和度大大提高,一般在50%以上。

(三)主要性状水稻土典型的剖面构型为(按水文层次划分)A(耕作层)—Ap(犁底层)—P(渗育层)—W(潴育层)—G(潜育层)—C(母质)1、

耕作层(A)(淹育层)

是人为影响最深刻,物质和能量变化最活跃生物活动最旺盛,土埌肥力特性表现最显著的土层。颜色一般为灰色、青灰色;淹水时柔软,混浆状,落干时龟裂成粒状,团块状。(鳝血斑的多少)

2、犁底层(AP)

(长期农耕机具挤压形成)紧挨着耕作层之下,多为扁平的棱块状结构。这层具有最大的容重和最小的孔隙度;是人为的溶积层。

3、渗育层:(P)

犁底层之下,是受灌溉水湿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层次(有时缺失)。水分在此层运动很快,土埌颜色偏黄,干时呈大块状,棱柱状结构。垂直裂缝明显。4、潴育层(W):(淀积层或氧化还原层)沉积有大量的锈斑、锈纹、铁锰、结核、粘粒含量也高,长期的干湿交替,形成开裂、巨型的棱柱状。5、潜育层(G):长期积水,还原物质积累明显,颜色多为淡兰色,青灰色,糊状或整体结构。由于潜育层中常含有还原性有毒物质,如H2S,Fe2+等,对水稻土生长不利。因此潜育层的有无及出现部位高低,可作为判断水稻土肥力好坏的一个指标。

延伸:三源分类法——按土壤起源分1、自成型(地带性土壤)2、半水成型(草甸土)3、水成型(沼泽土)。又分九个亚类:例如:红壤性水稻土(黄泥田)黄棕壤性水稻土(异肝泥田)紫色土性水稻土(紫泥田)酸性草甸型水稻土(潮泥田(四)水稻土的培肥和改良

水稻土遍布全国土壤环境条件复杂,水稻栽培历史不同,各地区水稻土改良利用有明显差异。

1、北方水稻土:一年一熟,无霜期短,易受霜冻、冷寒,有些地区受盐害。在水分管理上,白天浅灌,提高水温土温;夜间深灌保温,同时应用熟性肥料,化肥应早施,防止贪青晚熟。2、南方水稻土:

丘陵山区,地下水位深,主要为地表水型水稻土。水分比较缺乏,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保证水源供给。地下水位较高的水稻田,早春土温底,养分释放慢。同时还原性物质较多,水稻往往生产不良。应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或施用河泥垫高田面。冬季应冬耕晒埂,促进物质转化。3、低产水稻土的改良(1)咸酸田(返酸田)改良措施:1>.开沟排水,灌溉洗田;2>.加深耕作层,防止返酸返盐;3>.施用石灰和磷肥。(2)冷浸田:改良措施:1>.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2>.泉水引入山谷水库,温度升高后再灌;3>.施用热性肥料;4>.增施磷肥(3)咸田(盐渍化水稻田)改良措施:1>.加强排水,排盐;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施用有机肥料和石膏;3>.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灌淤土灌淤土是具有厚度50厘米以上的灌於土层的土壤,是引用泥质河水进行灌溉,灌水落淤与耕地施肥交替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东起西辽河平原,经冀北的洋河和桑干河河谷,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黄河冲积平原,甘肃河西走廊,至新疆昆仑山北麓与天山南北的山前洪积扇和河流冲积平原。

成土条件:自然条件:气候:以温暖干旱为主,年平均气温7~12℃,≥10℃积温为2500~3500℃。年平均降水量在300mm以下。地形:灌淤土的地形部位一般是大河流两岸平原、阶地和洼地等。灌淤土的母质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人为条件:1、人工施用土粪对灌淤土的形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地农民用水稻清淤物或从其他田地中土壤物质进行堆肥)

2、灌溉水不仅补充了土壤水分,也有淋洗作用,对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运动及土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成土过程:

灌淤土是在灌水落淤与人为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成的。1、形成灌淤土的灌水淤积物来源于灌溉水中的悬浮物,每年灌溉落淤量因灌溉水中的泥沙含量、灌水量不同而异。2、灌淤土每年灌溉的水量很大,约为9000~11000m³,大量的水分向土壤深层渗透,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淋洗作用。在灌溉水的淋洗下,土壤中的盐分和有机无机胶体,可被淋洗下移。故在灌淤心土层的结构面上,可见到有机无机胶膜。

3、侵入体是灌淤土人为成因的一项重要指标。

每年人工施用土粪每公顷30000至75000kg不等,土粪中还带进了碎砖瓦、碎陶瓷、碎骨及煤屑等侵入体。4、人为耕作对灌淤土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耕作消除了灌水淤积层,并把灌水淤积物、土粪、残留的化肥、作物残体和根系、人工施入的秸秆和绿肥等混合使用。年复一年,灌淤土层不断加厚,覆盖了原来的母图层。

剖面特征

灌淤土剖面形态比较均匀,上下无明显变化。剖面可分为灌淤耕层、灌淤心土层及下伏母土层三个层段。前两个层段合称为灌淤土层。

灌淤耕层(Pip):一般厚度为15~20cm,多属壤质土,灰棕或暗灰棕色、疏松,块状或屑粒状结构。灌淤心土层(Pi(B)):厚50cm左右,有的大于100cm、甚至大于200cm,淡灰棕或灰棕色,质地多属壤质土。较紧实,块状结构,有的呈鳞片状结构,结构面上有胶膜。有较多的孔隙及蚯蚓孔洞,蚯蚓排泄物较多。常见人为侵入体,不见沉积层次。

下伏母土层(Db(C)):

被灌淤土层所覆盖的原来的土壤层。因灌淤土多分布于洪积冲积平原,故下伏母土层多为不同的洪积

冲积土层。

灌淤土的优越性:

灌淤土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光热条件好,具有广泛的适宜性和较高的生产力。可种植的树木及农作物范围较广。灌淤土农业利用从高产角度看

灌淤土存在的一些不足:1、灌淤土的有机质及氮素含量较低,有效磷素不足。宜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发展绿肥,合理施用氮磷化肥,注意补充磷肥,以调整氮磷比。2、土壤盐化是限制灌淤土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因素,盐化灌淤土的盐化危害已很明显,潮灌淤土及表锈灌淤土也存在盐化威胁。防治土壤盐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农田建设,建立排水系统(沟排或井排)进行排水,实行合理灌溉;节约用水,防止深层渗漏,以降低地下水位;还必须配合其它有效的农业耕作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水旱轮作等。其他措施:进行深耕,加厚耕作层。河流沿岸,筑坝并植护岸林,防止灌淤土农田的冲塌。洪积扇地区的灌淤土,须注意防止山洪的冲刷。沿沟、渠、路两侧,营造护田林带,也是改善灌淤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灌漠土灌漠土是在漠土的基础上,经长期引用清水灌溉所形成的无明显灌於层的灌溉漠土。漠土的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剖面物质表聚现象,即盐分与碳酸钙大量向表土层累积。由于长期清水灌溉,土壤出现了盐分和碱土金属随灌溉水下移的特征,土壤发生脱盐及碳酸盐向下迁移,改变了漠土中物质表聚现象。同时,人工施肥和耕作后,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状况明显改善。(1)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地理分布:

灌漠土广泛分布于荒漠绿洲地带的内陆灌区,包括新疆的广大地区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主要的地貌部位为扇形地、干三角洲、大河三角洲、平原和谷地滩地等。

成土条件:1、坎儿井法使注入砾质冲积扇的水用于灌溉。2、日照与热量资源优越。3、灌溉耕种。4、古老的农业,丰富的传统经验。

(2)成土过程

1、淋溶表聚交替进行。漠土的形成是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下发生的,形成溶性物质的表聚作用,但由于灌水,既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也不断形成物质向下淋溶现象。如碳酸钙,可溶盐类有淋移趋势,脱盐淡化明显;粘粒也有随水下移的情况。2、干湿冻融交替进行。本区冬春干燥,经夏秋因作物生育期一系列灌溉后,土壤湿润,农业已改善冬季土壤冻结层深达1米以下。春季解冻,冻层自上而下融化。干湿冻融周期性交替进行,促进土体松散绵软,松疏多孔,根系密集,强化厂土壤生物积累,使土壤通气性有所改善,结构面见较多的细孔,这些土壤性状的改善均与干湿冻融频繁有关。(3)主要性状

1、剖面特征:

灌漠土的全剖面颜色、质地、结构均较均一,但也出现表土层有砂,粘、壤土覆盖,还有夹层型,如腰砂、腰粘、夹砾等土层变化,这些均是冲积扇末端交互沉积所形成。土壤作暗棕至灰褐色,可见陶片、炭屑、碎骨、粪斑等文化遗物和生产活动痕迹,蚯蚓活动可深达100厘米,常见其粪便和洞穴。耕作层厚20-30厘米,根系密集,疏松多孔。亚耕层一般厚10-15厘米,较紧实,多为块状、片状结构。耕作时间越长,越靠近村落,土壤越肥沃,亚耕层越厚。耕作层中多根孔,在根孔及结构面上,常见淋移粘粒和腐殖质形成的暗色胶膜,结构面上常见菌丝体状或斑点状碳酸钙淀积,心土层厚40-60厘米,色泽亦渐浅淡,呈灰棕色,碳酸钙淀积更多,结持更紧密,母质层未受成土作用影响,结持紧实,质地粘重,常见因渗水临时停留的水分潜潴,形成棕色或褐色铁。2、理化性质

灌漠土的原生漠土中,常累积大量石灰、石膏和可溶盐。垦殖灌耕种植后,年灌水400-800立方米,从而根本改变了原来土壤水分状况和物质迁移方向。原来漠土的含水量一般50克每千克左右,发展成灌漠土时,含水量可增至150-200克每千克,下层含水量高于上层。全剖面碳酸钙含量差异不明显,碳酸钙、粘粒有下移趋势,耕作层中脱盐也明显。灌漠土颗粒组成中,<0.002毫米的粘粒含量一般为11%-31%,粉砂含量14%-52%,2-0.02的砂粒含量25%-72%。表明灌漠上中细砂、粉砂、粘粒占绝对优势。只有极少数剖面含有粗砂、石砾,这是由于处于细土平原,才有如此良好的质地层次排列,因而多形成均质型土壤,易培育成便于耕作,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土层排列,形成生物繁茂的绿洲。熟化土层质地大多均一,全剖面土壤容重1.1-1.5,总孔隙度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