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1.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下列生物中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是()A.蚯蚓B.酵母菌C.数目非常稀少的古树D.田鼠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只B.200只C.400只D.100只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4.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5.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S”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无限的条件下出现的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固定不变C.通过对环境的改造,K值可变D.“S”型曲线是一种物理模型6.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乙不干预8928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7.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8.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森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二、多项选择题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1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垂直结构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11.如图表示某海域一种鱼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容纳量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C.在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捕捞后维持在K/2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12.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样品数量/(个mm-3)pH1121028203121041000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D.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三、非选择题1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草3种5种9种蕨类7种5种8种灌木15种4种2种松树0种2种0种落叶树20种5种0种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风速低高高距地米的光强低中高土壤湿度/%483515土壤的有机质/%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_____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缺氧时,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14.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若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1.D解析: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A错误;调查酵母菌的数量宜采用抽样计数法,B错误;调查数目非常稀少的古树,宜采用逐个计数法,C错误;田鼠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D正确。2.B解析: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3.D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不是等于零,A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当然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B错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物、传染病的限制,C错误;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正确。4.B解析:防治稻田害虫,其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防治害虫对这个效率没有什么影响。5.C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资源、空间的关系,A错误;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B错误;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导致资源和空间发生改变,所以K值是可变的,C正确;“S”型曲线是对种群数量增长构建的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6.B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因此A不合理;移栽植物可保持水土,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为小型土壤动物提供营养等,这必然会使小型土壤动物增多,因此B合理;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因此C不合理;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D不合理。7.D解析:本题以坐标曲线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中的a点与图3中的e点及图2中的c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中的b点与图3中的f点及图2中的d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表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8.B解析:人类活动能促进、抑制或改造群落演替,进而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A错误;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B正确;丘陵地带地震后,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会进行次生演替,C错误;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9.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是被捕食者,而乙是捕食者,因而能量流动方向是甲流向乙;M点时,甲的种群数量正处于下降的过程当中,因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由图可知,当甲数量增多时,乙数量随之增多,而乙增多到一定数量时,甲的数量会随之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平衡,而不是衰退。10.ABC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是决定种群密度,而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强调变化,A错误;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不一定为1∶1,如进行群居生活的蜜蜂,雄性比例大于雌性,B错误;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主要受到温度影响,因此属水平结构,C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D正确。11.ABD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正确;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增长率为零,B正确;在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种群增长率最快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因此渔民通常将鱼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鱼群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12.ABC解析: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A正确;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B正确;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C正确;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D错误。13.(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顶极群落(稳态)(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14.(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的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