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_第1页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_第2页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_第3页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_第4页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1.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b、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c、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a、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b、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形式;

c、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

4.知觉的过程:有五个阶段,即: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两个部分)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而整个车床就是背景)

(3)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

a: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

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

(5)知识结构;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二、社会知觉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1.社会知觉的概念

(1)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2)“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3)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不同于对物的知觉的特殊规律。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认识。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对个人的知觉包括两个方面: a.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b.知觉的组织结构;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交往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和举止等。

(3)角色知觉:即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也称“初次印象”,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某人无好感,则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有了好感,则对其一切言谈举止都觉得顺眼。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1)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2)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又叫“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二、归因偏差及其克服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1.社会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不同之点就在于,对人的知觉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

2.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论其原因。

3.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

(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推测其对其心理活动,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况中会产生的行为。(二)归因的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来,但是到了60年代才被重视。

1.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

(1)情境归因: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奖惩或惩罚、运气。

(2)个人倾向归因:如果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自身的主观条件,如性格、气质、需要、动机。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注1: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这个人的行为归结为三个方面:

(1)或者归结为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2)或者归结为知觉对象的特点;

(3)或者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

对象进行交往时的情景。

注2:归结为何种因素由以下三个标准决定:“前后的一惯性、普遍性、差异性”。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1)韦纳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a:努力b:能力 c:任务难度d:机遇;以上四种因素是按“内外因、稳定性、可控制性”三维度来划分的。

(2)从内外原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

(3)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4)从可控制性来看,努力是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归因偏差及其克服1.常见的归因偏差

(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2.归因偏差的克服

(1)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影响他们对工作的作用。

(3)要引导他们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一、自我知觉二、自我意识三、自我管理一、自我知觉1.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广义的社会知觉包含了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就在于社会知觉中,两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一方面,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3)另一方面,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构成

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存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自我意识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表现为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识。

(2)社会自我,它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3)精神自我,它是个体对心理活动的觉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

3.精神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之所在,它使个体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与观念。(二)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1.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2.自我意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3.个体自我意识形成以后,仍然以自我知觉为窗口,为自我意识提供信息,促使自我意识的成熟;

三、自我管理1.自我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1)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