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环保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_第1页
王顺《环保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_第2页
王顺《环保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_第3页
王顺《环保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_第4页
王顺《环保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导论IntroductionofEnvironmentalScience

授课教师:王顺

主要内容(Maincontent)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第三章大气环境

第四章水资源与水环境第五章土壤环境第六章物理环境第七章生态系统第八章环境法规、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第十一章煤炭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一、涉及的知识(Relatedtotheknowledge)物理学:热、电、声等。化学:络合、螯合等反应。数学:污染物浓度的计算。生物学:生物富集、生物多样性等。气象学: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等。二、掌握深度(Tomasterthedepth)掌握与环境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的成因、治理技术和治理对策。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热点问题。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三、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Learningmethodsandreferencematerials)学习方法:网上浏览:/社会调查:小论文:课堂讨论:作业:参考书目:(Bibliography)1《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环境学基础教程》黄润华、贾振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关伯仁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高等教育出版社5《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6《环境保护知识读本》曲格平,红旗出版社7《环境化学概论》郭子义,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8《源头活水——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再生之路》梅方权,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9《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英]克莱夫.庞廷,上海人民出版社10《全球变暖》[英]J.Houghton,气象出版社11《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美]希拉里.弗伦奇,上海译文出版社12《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Bibliography)参考杂志(Journalreference)《北方环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海洋环境科学》《福建环境》《黑龙江环境通报》《环境技术》《环境保护科学》《环境保护》《电力环境保护》《环境导报》《环境科学动态》《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文摘》《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江苏环境科技》《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科学学报》《绿色家园》参考杂志《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保产业》《中国环境管理》《重庆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年鉴》《云南环境科学》《沿海环境》《新疆环境保护》《世界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四川环境》《上海环境科学》《陕西环境》《农业环境保护》《青海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内蒙古环境保护》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期刊核心期刊1、环境科学;2、中国环境科学3、环境科学学报;4、环境化学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6、环境科学研究7、环境保护;8、环境污染与防治9、环境工程;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期刊核心期刊11、化工环保;12、工业水处理13、海洋环境科学;14、中国环境监测15、环境科学与技术;16、水处理技术17、农村生态环境;18、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1、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2、自然灾害学报23、水资源保护第一章绪论

(FirstchapterIntroduction)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第二节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第三节

环境科学第四节环境保护运动第一节环境

section1theenvironment一、环境的概念

1、广义的概念: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2、狭义的概念

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自然环境的层次结构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2、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3、环境科学中的人类环境

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圈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的关系问题。我国的“环境”概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给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类: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3、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四、环境的分类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

第二节环境问题

section2environmentalproblems

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天灾,常常因人祸而增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地震、洪水。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这种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这些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三阶段的核心问题: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三废”“世界八大公害”伦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病骨痛病水俣病米糠油事件八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publienuisanceevents):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1、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7、水俣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其中60人死亡。

8、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骨痛病博帕尔惨案水俣病作业1:上网查阅资料,按如下表格总结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环境网址:

/huanjing.htm表1.1世界八大公害公害名称主要污染物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公害成因4、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

性质:(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生关系;(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4)可控性,即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包括两层意思:1、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2、要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治理和控制,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二、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1)比较好的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天更蓝了1973~1982年日本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水变清了日本人体健康环境水质达标情况(2)发达国家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问题仍很突出;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气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致癌物质等)如故;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卫生和大城市的污染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进程中,正步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1)森林生态功能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3、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第三节环境科学及其分支

Section3Environmentalscienceanditsbranches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图1-5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狭义)(次生环境问题):(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5)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6)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7)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8)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9)环境管理。2、任务: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改善环境质量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三、环境科学的发生与发展分化发展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分化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自然灾害区分开来,并辟为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多学科发展阶段片面性、局限性2.整体发展阶段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全面研究;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寻求高效能的优化结构。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三、部门环境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四、环境科学的分科第四节环境保护运动

Section4environmentalprotectionmovement一、重要的环境会议1.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地球峰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等文件。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它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另外,它冲破了就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故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建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l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环境保护工作已从单纯治理污染扩展到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广阔的范围,“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里约会议后,尽管各国采取不同的措施,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是全球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扭转。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地球峰会”)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本世纪迄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盛会——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会议涉及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等广泛的问题,全面审议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其他一些主要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的工作形成面向行动的战略与措施,积极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2: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国际环境会议,内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名称,会议的主题、会议发表的宣言或形成的文件。

表1.2三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宣言或文件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环境战略方针。2.我国的环境会议

与此同时,会议确立了强化管理的环境政策,与“预防为主”和“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共同组成了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三项基本环境政策。这次会议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发展阶段。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深化环境管理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等新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启动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实施三河(辽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和一海(渤海)的“33211”污染治理计划。2.我国的环境会议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工程。这次会议确立了新时期的环境战略,将以污染防治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战略上来。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2002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是第四次环保会议的继续,在总结“九五”期间环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2.我国的环境会议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一次国际环境会议地点:北京时间:2001年10月议题:环境与发展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二次国际环境会议地点:厦门时间:2004年10月主题:全球共享健康环境议题:环境与健康、环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及政策5个方面:环境科学与健康环境的社会影响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清洁技术《寂静的春天》[美]雷卡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公元2000年的地球》《我们家园的紧急报告》《环宇危情、来自地球的报复》二、环境科学名著作业3:大家任选题目(与环境有关)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标题、摘要、关键字、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格式参考包头师范学位论文格式一个月以后交。本论文作为期中考试的组成部分。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活动世界环境日:6月5日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OnlyoneEarth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OurEarth-OurFuture-JustSaveIt!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0TheEnvironmentMillennium-TimetoAct三、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活动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ConnectwiththeWorldWideWeboflife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GiveEarthaChance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Water-TwoBillionPeopleareDyingforIt!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Wanted!S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