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汕头市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目录TOC\o"1-2"\h\u前言 1第一章背景与形势 3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情况 3第二节“十四五”生态环境形势 12第二章总体要求 15第一节指导思想 15第二节基本原则 15第三节规划目标 16第三章坚持绿色引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 18第一节加快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8第二节持续强化源头管控 20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1第四章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保障水秀长清 23第一节加强水生态保护 23第二节持续推进生活源污染防治 24第三节严格工业源污染防治 25第四节强化其他源污染防治 26第五节协同推进地下水调查评估 27第五章统筹陆海污染防治,打造美丽海湾 28第一节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28第二节强化海洋污染防治 29第三节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 31第六章以臭氧防控为核心,引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32第一节推进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精准防控 32第二节持续强化工业、移动、面源污染防控 32第七章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建设魅力乡村 35第一节建设独具魅力乡村典范 35第二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5第三节深化养殖种植污染防控 37第八章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人居环境 39第一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39第二节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40第三节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城市 41第九章深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探索无废城市建设 43第一节深化土壤综合治理和安全利用 43第二节推进固废全方位处置和资源利用 44第三节建立完善固废全链条监管体系 46第十章强化能力建设,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48第一节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和管理体制 48第二节构建规范统一的执法监察体系 49第三节构建快速响应的环境应急体系 50第四节构建创新引领的科技支撑体系 51第十一章强化规划实施支撑体系,确保目标全面落实 53第一节实施重大工程 53第二节强化保障措施 53附件汕头市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 56前言“十三五”时期,濠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治污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法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奋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谱写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也是濠江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不懈融入“双区”和汕头主城区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濠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濠江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立足新时期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发展和安全,聚焦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质量改善、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重大领域,系统规划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濠江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背景与形势“十三五”期间,濠江区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认真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要求,坚持科学、依法治理污染,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确保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十四五”时期是濠江区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不懈融入“双区”和汕头主城区,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实现“蓝色崛起、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濠江区为汕头海湾南岸中心城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粤东沿海对外经贸的门户、汕头“工业经济带”起点,集聚粤东港口群唯一核心港区和粤东首个综合保税区平台,在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征程上,统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为濠江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奋力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经济高效、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宜游的滨海生态强区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情况一、实施总体情况“十三五”期间,濠江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情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市前列,水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显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汕头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汕头市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濠江区实际,梳理出濠江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三大类共17项指标,其中2项指标由于统计口径变化或市未下达目标值,不参与评价,参与评价的15项指标均已完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统计口径变化:2019年机构改革后,近岸海域监测站位置、数量发生改变,统计口径不一致,该指标不参与评价。表1-1汕头市濠江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2020年(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完成情况1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94完成可吸入颗粒(PM10)的年均浓度(μg/m3)29≤50完成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μg/m3)17≤33完成2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统计口径变化3土壤环境保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90%以上完成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90%以上完成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完成4污染控制总量减排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13.5814完成氨氮排放量减少(%)64.5611.1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4.3310完成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9.509完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少(%)49.75控制在市下达的年度总量计划指标内完成总氮排放量减少(%)/市未下达目标值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9.71≥94完成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98完成7生态环境森林发展覆盖率(%)33≥25.20完成8生态严格控制区面积比例(%)濠江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占比8.27%不低于市下达的目标要求完成二、规划实施成效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已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各项指标浓度逐年下降且均达到规划目标,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不断改善。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淘汰造纸、纺织印染行业等污染严重及生产工艺落后产业。印发实施《汕头市濠江区淘汰改造禁燃区内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工作实施方案》(汕濠府办〔2016〕83号),加大对区内燃煤小锅炉的日常监管及淘汰取缔力度,联合开展辖区内高污染燃煤锅炉摸底调查和清理整治工作,指导和督促使用企业和单位按规范要求,及时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设施,置换为新型清洁能源燃料锅炉设施。濠江区已完成上级下达的高污染燃煤锅炉设施的淘汰置换工作任务,并按要求报送省生态环境厅备案。二是不断推进区内重点监管企业VOCs治理工作,推行“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工作;对治理效率低及尚未开展治理的企业开展有机废气治理改造,已提前完成市下达的2020年底工业企业VOCs减排807.90吨任务。三是全力推进油气治理,全区10家加油站均已安装油气回收装置且保持正常运行,并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所有储油库和油罐车加装油气回收系统,有效防止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四是积极推进辖区内各煤堆场的清理工作,完成松泰煤堆场、方展创煤堆场、盛昌隆煤堆场、康氏能源有限公司等煤堆场的清理;建立市、区联动协作机制,主动加强对城区中心内工地施工现场防止扬尘措施,落实施工现场扬尘防治负责制度等的环境监管,加强常态化环境监管。五是加快优化公共交通。改造、新建港湾式公交站亭129个,公交线路增至27条,群众出行更方便。大力推进“绿色公交”,投放250辆纯电动公交车,新能源公交占比达99.6%。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平稳。濠江区无地表水考核断面、无饮用水源保护区,辖区内近岸海域有3个国控点和2个省控点。2019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位于汕头港内海湾的1个国控和1个省控点水质为劣四类,超过环境功能区第四类水质标准,部分水质指标较“十二五”期间有好转;其他监控点位水质均达标。汕头港内海湾水质由于区域水动力和污染物减排等方面原因导致改善较为缓慢,但总体水质是逐年改善的。一是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快万里碧道精品示范段、智慧河湖信息系统等建设,完成广澳乡镇渔港疏浚26.09万平方米。二是强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入海、入河排污口和疑似黑臭水体,江河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三是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日臻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96.9公里,全区污水干管总长度达到157.61公里,农村“源头截污、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助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协助配合市级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2018年全市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和制备、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均已完成,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签订《汕头市濠江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发布《濠江区城建环保局关于发布濠江区土壤污染地块信息的公告》。到2020年,濠江区暂无疑似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大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区内41家涉危废企业全部注册进入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废有上报、转移知去处的清晰管理。通过开展交叉执法等专项危废抽检行动,确保区内抽检企业全部都能按要求完成固废储存场所建设。主动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对区内涉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企业生产规范,安全达标。同时,将“洋垃圾”排查融入执法内容,切实做到“两个主动”(主动排查、主动宣传),有效遏制洋垃圾进入企业。聚焦近岸海域整治,逐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一是严控陆源污染排放,编制印发了《汕头市濠江区入海排污口综合清理整治方案》,对濠江区内的入海排污口进行排查、溯源、整治,逐步推进濠江区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前期工作,避免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以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二是加强近岸污染源控制,跟各涉海水养殖场社区建立联系,完成全区养殖场海水养殖情况初步摸查工作。三是加快建设广澳港区。完成97户涉迁户和553艘涉迁渔船搬迁签约,退迁点前澳埠新村配套项目完成80%,后江乡镇渔港项目完成78%,有力保障广澳港区二期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8公里深水防波堤、10万吨级航道顺利建成运营。港口三期综合项目、疏港铁路启动前期。不断提升生态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一是大力保护现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配合“三线一单”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工作,优化濠江区生态格局,积极打造沿江景观。2019年以来,在濠江两岸打造马滘街道、玉新街道、河浦街道、青洲盐场段共9.6公里的绿道,在濠江流域4条主要支流修缮加固各类生态型护岸21.98公里,有效提升了濠江两岸景观。二是大力推进“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全力加快截污管网和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区的污水管网完善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埋设各类管道64km,全区54个自然村中44个自然村完成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生活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8.6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81.48%。三是全面排查辖区内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情况,编制了《汕头市濠江区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划定工作方案》和《汕头市濠江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调整后新划定禁养区面积84.364km²,调减禁养区面积24.206km²,科学合理优化禁养区空间格局,以降低畜禽养殖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导向,推动畜禽养殖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持续推进总量减排,逐步提升绿色发展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根据《汕头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濠江区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将计划分解到各街道、各有关单位,有力实施推进减排项目,顺利完成市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达到2020年目标值。提升环境执法水平,严厉惩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全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将规范执法与严惩违法密切结合,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严厉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加强辖区内在管污染源日常巡查,要求企业配套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妥善管理和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二是开展严厉打击重污染企业违法排污联合执法,持续强化全区重污染行业企业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严厉查处违法排污、非法处置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建立市、区联动协作机制,主动加强对城区内工地施工现场防止扬尘措施,加强施工现场扬尘防治责任制度等常态化环境监管;四是开展放射源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增强各涉源单位辐射环境安全意识,做好辐射环境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放射源处于可控范围,全方位排除辐射安全隐患。2020年,全区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491人次,检查企业587家(次),查处违法企业20家(次),立案处罚企业20家(次),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20份,完成缴纳入库234.8万元;完成“双随机”监管污染源43家次,处理“12369”环保热线、环保微信举报等各类涉环保的信访投诉案件共401件,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回复。三、存在主要问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一是区域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污染天气的最主要贡献指标。2018年全区臭氧年均浓度(8h第90百分位数)为159μg/m3,2019年全区臭氧年均浓度(8h第90百分位数)为151μg/m3,年均浓度仍接近标准临界值。二是濠江区VOCs减排压力较大(产生臭氧的主要前提物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措施明显不足,VOCs挥发性强、产排污环节多、无组织排放特征明显;污染防治总体仍处初级阶段,VOCs治理市场起步较晚,准入门槛低,综合治理监管能力不足,收集效率低,逸散问题突出;企业自行监测质量普遍不高,整体减排工作进展较为滞后,亟待加强。三是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内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需统筹加大监管力度。水环境综合整治仍需重点推进。由于地理位置,境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未设置地表水考核监测断面,但河水仍存在疑似黑臭现象,需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整治与面源污染治理。内海湾及濠江内湾涉及劣四类海水水质,且境内经摸查,入海排污口较多,需加强入海排污口污染治理与管控。土壤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一是土壤监测评估体系不健全。土壤监测长期缺乏“明细账”,不利于统筹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缺乏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二是土壤污染治理的管理法规相对缺乏。相关土壤污染防治资质管理、市场准入条件、修复流程管理、修复技术路线以及土壤风险评估标准依据尚未规范。三是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大。土壤治理修复项目实施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保护形势要求。重点领域环境治理与风险防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应急队伍建设较弱,环境应急人员少,应急装备水平较低、环境监管体系能力整体上不足。缺乏有力的环保规划组织实施机构,规划实施组织相对滞后,导致部分任务及工程无法落地。第二节“十四五”生态环境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奋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谱写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也是濠江区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开放时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濠江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谋划全区“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机遇国家与省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战略机遇。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考察,提出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此外,坚持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以及李希书记莅汕调研讲话精神,在汕头市充分发挥“湾+带”联动优势、大力推进“1146”工程的基础上,濠江区将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项改革加快落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进程跨入加速期。生态环境机构改革有利于形成环境要素的一体化、严格化监管,推动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统筹协同。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健全条块结合、权责明确、权威高效的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利于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高效的执法体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基础日益坚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入重要窗口期。2020年,濠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5.36亿元,增长3.8%,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五年间年均增长7.0%,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和0.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88万元,年均增长8.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7.9:54.1:38优化为4.5:53.6:41.9,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总体迈入稳定下降期。历经多年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有能力、有条件改善的重要窗口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为打好“十四五”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强力推进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十三五”以来,濠江区环境空气优良比例始终保持在90%以上;水体及入海排污口整治改善实现标志性转折;全域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村居建设,为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二、挑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不断加大。濠江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优良,但对标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臭氧(O3)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物且浓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空间潜力逐步收窄。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行业依赖较重,产业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水平较低,煤炭消费尚未进入稳定的下降通道,污染物排放空间强度较高。随着“十四五”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污染防治将进入深水区,亟需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共关系维护面临挑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大,公众环境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对环境事件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利益诉求更加凸显。新形势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对生态环境保护在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公众参与等公共关系维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对优良生态环境品质的迫切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统筹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统筹生态和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建设美丽濠江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地表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近岸海域左右岸,强化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实行“跨行业+多污染物+多介质+全过程”的协同防控。坚持底线管控,空间引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突出与“三线一单”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重大规划政策的充分衔接,按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转向规划引导和源头管控。坚持巩固提升,协同管控。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及时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开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篇章,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坚持区域协作,多元共治。全力协同周边区县,充分运用市场环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作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三节规划目标到2025年,较大改善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各类污染排放监管,推进生态文明持久建设,为将濠江区打造成最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区打下坚实生态环境基础。表2-1汕头市濠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20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与市级规划指标体系相符性1环境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指标设置相同2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μg/m3)17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3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全面消除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目标值相同4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预期性结合实际,区自设指标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5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目标值相同6化学需氧量(COD)重点工程减排量(吨)/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7氨氮(NH3-N)重点工程减排量(吨)/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8氮氧化物(NOx)重点工程减排量(吨)/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9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减排量(吨)/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10应对气候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指标设置相同11环境风险防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1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13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99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目标值相同14县级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100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目标值相同15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16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17美丽海湾创建个数(个)/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设置相同第三章坚持绿色引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第一节加快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将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大力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市空间等结构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统一于高质量发展。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濠江区充分发挥丰富的风资源、良好海床的得天独厚海洋优势,抢抓与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等领域合作共建的新机遇,集中精力构建海上风电、高分子功能材料和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以海上风电、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统筹产业升级、城市优化、产城融合。同步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深化工业绿色化升级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入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加快推动产业提升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坚持聚侨惠民,发挥侨乡优势,以更大力度推动“侨”的工作闯出新路子,结合“旅游+”、“+旅游”战略,发展智慧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打造“线上数字虚拟濠江家园平台+线下濠江华侨乡贤主题展览馆”,全方位多角度弘扬濠江华侨文化,串珠成链延长华侨寻根文化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商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科学规划控规覆盖,引导高端产业、优质项目、知名企业合理布局,保障符合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优质项目空间需求。强化规划引领,做优滨海临港产业片区、海上风电产业园、中海信创新产业园等载体,谋划三屿围片区开发,打造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区;完善现有和新建园区各类配套设施,提升区级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依托“三线一单”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坚守工业用地控制线,强化管控作用,促使生产企业向专业基地集中,促使连片开发、优化园区布局结构以助推大项目落地,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承载容量和产出水平。大力开展“工改工”提升用地效能,推行“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地模式,建立健全土地供后监管联动机制,促保完成“工改工”改造任务。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总体部署下,依托风电资源优势,把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导产业,集聚以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以上海电气风电智能制造项目为核心,加快南瑞鲁能、江苏华纳、青岛武晓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百亿级风电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5G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中海信市级5G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旅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传统产业上巩固优势,擦亮“中国建筑之乡”“濠江工艺”金字招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集聚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鼓励引导预制菜产业发展,提质传统产业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附加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旅游、现代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二节持续强化源头管控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煤炭消费控制措施,削减煤炭消费需求,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探索结构性减碳路径,强化能源碳排放指标约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监督指导。持续推进燃料锅炉整治,鼓励推广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公交线路,打造高品质的绿色出行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鼓励应用新能源车船等环保交通运输工具,推广高品质燃油,推广新能源替代燃料,加速现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车辆改造或淘汰。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发展。严控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产能,积极做好高质量规划、高品质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完善配套,促进传统制造业行业绿色化升级。全力服务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拉高标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支持传统工业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加快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分类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企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以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升级改造,完善产业园区的配套建设,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结构优化,为高质量发展腾出充足的环境容量。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生态旅游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托本区湿地、乡村、森林、自然保护区、农业园区、自然人文景区、文化场馆等资源禀赋,引进大型文旅项目,推动滨海滨江连片开发、特色产业带动等旅游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做好新时代“侨”文章,以侨为“桥”,主动加快对接RCEP市场步伐,推动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内外市场;围绕岩石风景名胜区、丹樱生态园、红树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路线品质,全力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华侨文化+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等文旅产品供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互融互促,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堆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厚植绿色生态底色,优化营商环境,稳存量提增量,迎难而上稳住经济运行。发展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做实做细项目储备,推动电子商务、现代商贸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激励政策,加快构建新型电子商务体系,重点打造好中心城区商圈、商业服务、旅游休闲服务等核心服务业,多措并举促消费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新型消费模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行为,推进质量强区和诚信濠江建设。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建设,突出区位优势,打造区域物流辐射集散中心。推动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制定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着力发展集物流加工中转、仓储配送、货物贸易、产品销售一体的现代物流业产业。加快冷链物流生态圈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集聚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打造18万吨级粤东冷链物流中心。
第四章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保障水秀长清第一节加强水生态保护按照“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综合考虑濠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保护需求,坚持以流域为体系、上下游、左右岸、城区和农村协同治理,适当科学设置水质控制断面,合理确定重要水体环境质量目标,科学评价、流域推动,厘清责任、区域落实。根据污染源普查和排污口调查成果,建立空间上“控制单元污染源-排污口-功能区段”的产—排—汇关系,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水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等措施,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加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生态建设。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和迁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快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结合汕头市“品质提升”、“三旧改造”行动,以建设濠江“一江两岸”滨水休闲景观碧道为核心,着力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专栏一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万里碧道建设工程:按全市万里碧道规划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设完成濠江、五南沟碧道工程。第二节持续推进生活源污染防治以系统提升生活污水收集效能为重点,优先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等设施短板,消除空白,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短板,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完善、支流河涌整治”三大方面重点工程,全面施治“河长制、执法监管、工业农业源控制”,进一步加快污染水体治理、截污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进度,提高治污科学性与系统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结合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应当与城市开发同步推进,实行雨污分流;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采取沿河截污、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加强人口集中地区和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的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投产后一年内的实际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的实际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75%;人口少、相对分散或市政管网未覆盖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评估制度,全面排查污水管网功能状况,实施管网错混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围绕污水处理厂服务片区管网制定“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方案,结合黑臭水体整治、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海绵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等同步敷设污水管道,制定提高污水收集量和污水浓度的工程计划,着力提升现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效能。专栏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实施濠江区东湖东路和周边基础设施及东湖西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实施沿江北路西段(河中路-磊口)污水管网建设项目。(三)实施濠江区全区污水管网完善建设项目。第三节严格工业源污染防治深入抓好工业节水,实行总量强度双控,建立覆盖主要工业产品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提高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实现“优质优用、低质低用”。严格环保准入。对未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区域,依法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禁在水质超标河段建设新增超标污染物的排放项目,严厉查处偷排直排超标超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测监管,严格实行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和分质处理,确保工业企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推进重点涉水行业企业实行水质监控。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入园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工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强化工业园区内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后方可排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划进一步扩建南区污水处理厂。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第四节强化其他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水污染防治。优先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探索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实行“一场一策”,指导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和设施装备改造升级。实行“以地定畜”,鼓励和支持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采取就地或附近消纳污染物生态养殖模式,推动养殖专业户实施粪便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农田径流面源排放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意识和技能,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探索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布局,严格落实禁养区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进种养结合、种养循环,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连片池塘尾水集中处理模式等健康养殖方式;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尾水达标排放。第五节协同推进地下水调查评估统筹地表地下实施联合监管。积极配合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以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双源”)为重点,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和矿泉水源环境安全,到2025年,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地下水污染源得到有效监控。开展城市和农村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化工企业、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区域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对高风险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加强地表和地下水、土壤和地下水、场地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在农业灌溉取水规划、再生水灌溉、土壤污染调查、修复等工作中应将地下水统筹纳入考虑。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严控地下水超采。
第五章统筹陆海污染防治,打造美丽海湾第一节严格控制陆源污染优化沿海产业布局。贯彻落实《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中对汕头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定位,进一步优化汕头市沿海产业企业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科学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实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通过集中连片开发,实行整体规划、整体论证和整体管理,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方式、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强力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按照“查、测、溯、治”的原则,全面推进溯源排查和核实全区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建立排污口台账,分类管控,依法规范整治入海排污口。严格控制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排放,依托监督性监测、“双随机”抽查等开展日常监管,加强环境执法监测联动、错时突击检查等多样化执法形式,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总磷总氮不稳定达标问题,对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未进驻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下且长期污染环境,无法治理的工业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取缔措施。加强入海河流水污染防治。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和河长制落实,将入河排污口规范管理工作纳入河长巡河履职范围,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动态核查,制定“一口一策”的整治计划和分类处置措施。深入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控制上游污染物输入,按照“一河一策”要求,完善流域内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沿河大截排系统,推进纳污范围外村庄建设氧化塘、人工湿地等分散污水处理场地,削减近海海域的污染物入海量。推进海洋垃圾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海面保洁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做好海面巡查和岸线巡查监管,严控陆上垃圾随意倾倒入海现象,严防船上随意丢弃泡沫制品、生活垃圾等对海域造成的二次污染。提高水上保洁工作效率,根据海湾潮水和风浪的特点,合理调度出海班次,针对退潮时岸边死角易聚集漂浮垃圾的特点及时清理,增加广澳片区海滩漂浮垃圾纳入常态化保洁、北山湾至东湖片区增设垃圾压缩站等管理措施,确保管养海域与陆域的洁净。加快建立完善海滩(岸)保洁机制,推进美丽沙滩建设。专栏三陆源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汕头市濠江区内海湾及广澳湾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程项目。实施汕头市濠江区濠江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程项目。(三)开展濠江区广澳湾建立海岸保洁机制清理海岸垃圾工作。第二节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加强海域养殖污染防治。实施养殖水域容量控制,严格执行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定要求,禁养区内落实长效监督管理,严防反弹回潮;非禁养区内推进规模化养殖,对养殖自身内源性污染展开有针对性的防控和治理,推进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升级改造。加强渔业水域环境治理,推进建立健全养殖水体水质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水质监督监测,引导养殖者合理投喂饲料,定期对养殖水域加注新水,使用生石灰、生态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良水质。推行水域资源养护,引导水产养殖模式由单一生产型渔业向无害化立体生态养殖与复合型景观渔业的转变,鼓励深海养殖。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完善海洋珍稀生物保护措施,实施贝礁、藻场、红树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修复措施,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湾景观体验度。深化港口船舶污染联防联治。工作船和港务管理船舶基本实现靠港使用岸电,积极推进岸电设施建设,促进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轮胎式起重机(RTG)的“油改电”工作。严格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相关要求,加强对水上加油站及船用燃油销售企业油品质量监督管理,提高船舶排放控制区(特别是内河、近岸等区域)内船舶燃油抽检力度,依法打击船舶使用不合规燃油行为。加快船舶含油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探索由港口、海事、工信、生态环境、住建等多部门建立船舶污染物转移联单制度和接收处置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执法,规范从业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保障船舶和港口污染物合规接收处理率保持100%。第三节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着力打造美丽湾区海岸线。全力推动内海湾岸线规划建设,拆除岸线闲置和违章构筑物,推进汕头内海湾品质提升,打造“最美内海湾”;推进广澳湾“美丽海湾”建设;科学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推进海湾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广澳南山湾、北山湾海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整治修复侵蚀和淤积较严重的砂质自然岸线,开展人工补砂养滩工程和离岸堤工程建设,降低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打造海岸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亲海岸段入海污染源排查整治,完善海岸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公众亲海岸滩岸线。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合理控制沿海岸线的开发强度,建立海岸线整治修复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以海洋生态红线为基础的海洋保护区体系,严格海洋保护区管理,保护重要渔业品种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推进近岸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探索建立近岸及海岸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摸索建设红树林生态种植示范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第六章以臭氧防控为核心,引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第一节推进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精准防控以臭氧(O3)污染、细颗粒物(PM2.5)防治为重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空气质量提升治理,深入实施工业源、移动源等精细化管理,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建立区(县)跨部门多领域会商机制,根据污染特点及变化趋势,识别污染天气的成因与来源。建立健全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精准的“一区一策”大气污染控制方案,重点推进臭氧(O3)污染防治,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全面达标。第二节持续强化工业、移动、面源污染防控全面深化工业源治理。实施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新、改、扩建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的重点行业建设项目落实总量替代制度;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粘胶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推动重点监管企业实施新一轮“一企一策”深化治理,积极探索建设集中共性工厂、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并配套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加强工业企业生产季节性调控力度,在夏秋季等臭氧(O3)污染易发时段实施限产或停产的错峰生产。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一是配合上级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在用车排放管理,推动各机动车辆检测机构完成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联网,实现与市遥感监测数据平台实时联网传输。二是聚焦柴油车污染专项治理,加强柴油车污染控制装置、OBD、排气状况和尿素加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建立完善车辆维护、燃料和车用尿素添加使用台账,依法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三是严格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污监管,实施编码登记制度,推进工程机械安装实时定位和排放监控装置。四是加强车用油品的常态化监督管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并进一步完善船用低硫燃油和柴油的供应保障工作。加大对储油库、加油(气)站和企业自备油库的抽查,配合上级部门加强对油气回收系统的监督检查,推进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面源精细化防控。一是精细化管控施工扬尘,严格落实好“六个100%”,建立施工工地扬尘防治管理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二是全面加强道路扬尘防控,推广应用全封闭建筑垃圾和粉状物料运输车辆,实施泥头车密闭化行动,采取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降低和控制路面扬尘。三是强化对露天矿山、渣堆、料堆、灰堆及裸露土地降尘抑尘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易产生粉尘污染的物料实施仓库、储藏罐、封闭或半封闭堆场分类存放;未开发利用裸露土地采取植草复绿或覆盖防尘网等防尘抑尘措施,煤炭、矿山、码头实施防风抑尘墙建设和运输系统封闭。四是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坚持堵疏结合,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专栏四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一)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控工程实施VOCs“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二)面源大气污染防控工程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程项目。
第七章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建设魅力乡村第一节建设独具魅力乡村典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构筑乡村自然生态风貌基底,挖掘现状乡村风貌中的“山、水、田、林、海”自然要素特色,保留良好的生态基地建设都市山地风貌片区,依托都市休闲农业基础建设都市田园乡村片区,突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生活形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片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连片集聚等工作,推进乡村绿化行动,鼓励建立生态林场,开展专业化生产经营,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种植;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功能多样原则,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村庄周围等闲置土地绿化;深入挖掘潮汕乡村地区地方文化特色,塑造乡村新风貌和新活力,传承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着力打造体现文化特色、彰显花果景观、发展集中连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绿色美丽新农村。第二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行政村环境整治。围绕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筛选报送年度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整治清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台账和“一村一档”项目档案,加强数据调度与项目成效评估,确保完成新增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和成效评估。集中力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排查及问题梳理,结合国家、省、市最新治理要求,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导片区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各自然村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厕所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制定优先推进次序。优先完成重要河流干流沿线、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按照市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加强雨污分流工程的查漏补缺和全面整改,核实各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情况、运维管理情况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情况。继续推进末端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填补管网空白区,加快市政管网、接驳管网建设步伐,实现“污水不入渠、雨水不入管”的污水管网改造任务,实现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切实推动濠江区农村水环境质量实现逐步好转。建立健全设施运维管护机制,明确分类分级排放标准,督促各村居加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护,将设施运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工作,定期监测废水水质,核查治理成效,力争建成即能见成效。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结合水体功能与去向,明确污染源和污染状况,指导各村居加强沟渠水环境整治工作,依托现有管网资源,完善恢复管网功能。统筹考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设,根据工期、达标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控源截污采取近远期结合、分步实施的方法,创新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实现“大小排水”系统的协同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逐步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推动污涝协同治理。坚持自然生态恢复导向,着力恢复河湖雨洪调蓄功能。加快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健全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区转运、市处理”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备及设施。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立环卫长效保洁制度和相对固定保洁队伍,引导鼓励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加强农村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网络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机制,加强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全面推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第三节深化养殖种植污染防控加强养殖污染防治。一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依法依规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提升畜禽养殖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饲养,推进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对设有固定排污口的规模养殖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推动种养结合和粪污综合利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二是强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科学编制实施水产养殖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密度,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稳定提质渔业养殖生产,探索培育健康水产养殖、水产冷链物流等产业,提倡生态养殖,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生态净化池、人工湿地等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推动进排水分离排灌系统建设,推进尾水达标排放。深化种植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因地制宜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应用有机肥料,推广水肥一体化、侧施肥、机械深施肥技术以及新型肥料,完善善畜禽粪污收运体系。抓好剧毒高毒农药的全程监管,扩大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规范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成熟技术模式推广,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全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探索建立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推广。专栏五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整治工程(一)实施畜禽养殖业规范化整治项目。(二)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项目。(三)实施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第八章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人居环境强化系统观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筑乡村自然生态风貌基底,挖掘现状乡村风貌中的“山、水、田、林、海”自然要素特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潮汕乡村地区地方文化特色,塑造乡村新风貌和新活力,传承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打造“有山水、有乡愁、有品质”的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第一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禁止改变区域生态用地,确保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质不改变,资源使用不超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实施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要求。鼓励按照规划开展维护、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评价,及时掌握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督查。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控。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经批准,可以开展管护巡护、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灾害防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生态廊道建设等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控制区和自然公园内,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强化濠江区湿地保护与修复。衔接粤东水鸟生态廊道,维护汕头水鸟迁移廊道与鸟类栖息地,保护现有红树林资源,扩大红树林湿地生境范围,保障粤东迁徙水鸟保护网络的完整性。通过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鸟类环志站和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长期监测,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丰富粤东地区特色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第二节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衔接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把握好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衔接国家、省、市有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合理确定濠江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充分衔接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制度,构建完善的环境预防管理体系。坚持底线思维,构建精细化、集成化、信息化、空间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体系,推进成果共享共用,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不系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根据《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汕府〔2021〕49号)中生态空间管控分区划定结果,濠江区陆域共划定10个环境综合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3个,面积为11.44km2,占区陆域面积的6.75%,主要分布在礐石风景名胜区;重点管控单元5个,面积为71.03km2,占区陆域面积41.88%,其中,园区型重点管控单元有3个,占区陆域面积8.16%,主要分布在广澳、马滘、滨海、玉新街道等南部沿海一带;一般管控单元2个,面积为87.13km2,占区陆域面积51.37%,主要分布在礐石、河浦、达濠街道等中、北部地区。第三节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城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动汕头市濠江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有关要求,遵循市级指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重在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推动向国家申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申报工作,并以点带面推动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以举办亚青会为契机,提升城市地区人居环境功能,完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建设,构筑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生物多样的“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绿地生态系统,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和生态更新,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完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绿道网络体系,以绿道网络为基础,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自然公园环和城市公园。依托丰富景观资源,打造城郊休闲体验、近郊山野健行、远郊极限探险的多功能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游憩空间和绿色休闲生态空间,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古驿道活化利用,推进古驿道线路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防联治,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积极指导、帮助各村居申报国家、省、市各项涉农环境综合整治补助资金。加强技术帮扶,组建由村干部兼职的一线管养队伍,尽快配齐技术和管养人员,提供技术支撑。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打造“一村一品”,整合丹樱生态园、金寿生态园等旅游节点,配合美丽乡村风景线、旅游乡村公路,以点串线,形成具有潮汕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大力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专栏六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创建工程项目。
第九章深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第一节深化土壤综合治理和安全利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根据国家、省和市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积极配合完成本区域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探索土壤环境提前调查制度。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充分应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的各项管理要求,督促重点监管单位依法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要求,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开展必要的污染成因排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工作,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责任和义务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管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持续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管控,实施清洁化生产改造,加强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减排工作,不断完善口径清单。深化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土壤治理与修复主体,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实施绿色修复。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稳步推进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工作,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探索将第三方治理作为主导模式,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土壤污染防治产业链,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推进土壤安全利用。根据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针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符合实际的利用措施,实现安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持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管理,稳步推进耕地分类管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以优先保护类农用地集中区为重点,探索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措施推荐清单,加大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建设用地用途管控,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储备机构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储备管理,鼓励拟用途变更地块提前开展调查;深化建设用地联动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等部门,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有关结果,更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按程序推进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地块管理系统中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放的监督管理。专栏七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第二节推进固废全方位处置和资源利用强化固废源头减量化。第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管理,禁止审批无法落实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全市区域范围内无法配套利用处置能力的项目。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废物不能合法处置的企业。第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进一步提高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运维管理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健全收运处置体系长效管护机制。结合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推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提升。强化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后续管维工作,落实管理责任,坚决打压非法倾倒堆放生活垃圾行为,防止新增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进固体废物循环化资源利用。探索全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相关部门对建筑垃圾、炉渣、其他废物等大宗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进行指导,提高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快补齐生活污泥等固体废物处理能力短板,形成固废良性循环利用系统,推行固废产业化,基本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提高危险废物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升级改造,健全濠江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逐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工业源、医疗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的收运系统,推进生活源危险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区县级建成集中贮存转运设施,村级社区全面规划设置回收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有价值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轻危险废物末端处置压力。依托市建设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解决本区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需求。第三节建立完善固废全链条监管体系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健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制、申报登记制、规范贮存制、转移合同制等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数据申报数据审核制度,强化动态监管,严肃查处虚假申报行为。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委托他人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对受委托方的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核实,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污染防治要求。做好固体废物环境常态化监管。强化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处置全链条的环境监管,及时调度掌握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情况,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工作,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持续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固体废物专项督察、专项审计反馈问题系统整改工作,加大对涉及危险废物企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完善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完善固体废物收贮监管体系。强化工业废物贮存与处理处置监管,组织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的现场检查,重点检查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落实责任主体整改。探索与社会第三方机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抵押贷款协议范本
- 监理责任声明
- 弘扬专业的决心
- 个人购车贷款居间服务合同
- 计算机软件采购协议格式
- 帝尔婚庆服务合同中的保密条款
- 解除采购合同安排
- 质量保证书品质第一客户至上
- 设备采购合同范文
- 商业物业保安合作协议
-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严禁在学校组织宗教活动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某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 (完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练习题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附解析
- 2024年云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GB/T 28569-2024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及答案
- 2024新能源光伏电站运行规程
- 屋顶气窗施工方案
- 数字化转型与年度工作目标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