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3-单元10-课时1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1页
模块3-单元10-课时1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2页
模块3-单元10-课时1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3页
模块3-单元10-课时1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4页
模块3-单元10-课时1考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1.考点精讲2.易错剖析3.命题探究4.视野拓展课时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考点精讲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丝绸之路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考点精讲二、文化传播的媒介:传媒1、传媒及其发展(1)传媒:即传播媒介。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大众传媒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2)发展阶段:考点精讲(1)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2)大众传媒的形式——(3)大众传媒的作用——(4)大众传媒的地位——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考点精讲渠道多、方法灵,意义丰富、反馈及时可信度高、传播面广泛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生动、形象和真实全球性、互动性、主动性内容丰富,富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是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手机短信电子读物电视互联网人际传播报纸、杂志、书传播媒介特点现代大众传媒特点比较:考点精讲1、文化交流的意义:⑴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⑵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⑶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加强交流、借鉴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⑷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⑸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情谊,加强各国人们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考点精讲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⑴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⑶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利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考点精讲2.易错剖析易错剖析没有正确理解文化交流、借鉴(2013·山东文综·T22)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设计陷阱:通常的设陷方式是认为文化交流使不同国家的文化趋同,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2.应对策略: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不会使文化趋同,不是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而是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典例剖析:就本题而言,文化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表述错误易错剖析对应训练:

(2015·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①正确。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的借鉴吸收,并不是消除文化个性,排除④。3.命题探究命题探究【典例1(2015·天津卷,11)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定考点:大众传媒、科技2.抓关键:明确互联网的作用3.析选项: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采用表明①符合题意;主流媒体采用网络语言,使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网络语言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排除②;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种多样,比如民主的发展进步、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科技的进步等,网络语言有先进、落后之分,其出现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应排除命题点一: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命题探究【训练1】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共建贯穿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携手东盟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加强亚欧大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③各国都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选A。③说法不符合实际。④与题目无关。命题点二:文化交流的意义、加强文化交流【典例2】(2015·四川卷,13)“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下表)。列出与下表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各建议的文化生活依据。本题依然是单纯解读设问无法准确定位所运用知识点的题目,同样需要对题目材料信息进行详加解读;题目中“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家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显然在增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发展了经济,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题目中“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的文化网络平台”,定位在大众传媒这个点,具体来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题目中“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等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强调文化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具体即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题目中“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命题探究建议依据合作开展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示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①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文化网络平台②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微电影等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③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④【训练2】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蕴含中华文化的五彩丝绸、瓷器和包含西方智慧的乐舞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崛起,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新桥梁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答案:(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商业贸易能够促进商品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建设“一带一路”,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繁荣世界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3)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建设“一带一路”,以文化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以合作增强沿线各国政治互信(或有利于沿线各国“和平与发展”)。命题探究4.视野拓展【易错易混】

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