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国学是什么_第1页
第一讲-国学是什么_第2页
第一讲-国学是什么_第3页
第一讲-国学是什么_第4页
第一讲-国学是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基础第一讲:国学是什么?课程提要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引言一:“国学”的出典《周礼·春官·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孙诒让《周礼正义》 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子监。引言二:“国学”的时代命运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1927年钱穆《国学概论》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作为某一学问、学术的称呼始自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吞噬,1889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它在强调和维护中国文化“主体性”方面。随着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此种“主体性”日益受到威胁。面对“五四”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文化的危机,一批学者提出了“国粹”、“国学”、“国故”、“国故学”等概念。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民族与国家的危亡是当时压倒性的问题,学术界当然不能回避时代的主题。然而,国学的概念虽然出现了,国学内涵的阐释却众说纷纭,未能趋于一致。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此后,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海宁王静安先生墓碑铭

——陈寅恪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 ——1935年王淄尘《国学讲话》

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世界各国皆有其国故、有其历史,问题是“这国故经史,是不是算一种学问”?倘然国故可以成为一种学术,那全地球上的各国,每一国都有他自己的国故;为什么却不听得有英国故学、法国故学、德国故学的名称传说呢?所以国故实在算不得是一种学问。

——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新序》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倡导者的出发点最初不在研究而在保存,以养成国民的爱国心,所以强调“抱残守缺”,政治或文化关怀明显高于学术追求。国学、国粹、国故等概念代指中国旧有学术,蕴涵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但是,这些称呼却过于笼而统之,显得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经不起现代学术研究的质疑,无法就其内涵加以说明。西学的精密系统日益影响国人的学术旨趣。学界遂开始借鉴、参考西方学术分类方法,对国学概念的内涵加以说明。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的人,才可以去研究国故 ——毛子水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晚清民初的刘师培首次将作为学术的国学分门别类归属为众多学科。1905年《周末学术史序》刘氏“采集诸家之言,依类排列”,将春秋战国的各种思想学说,划分为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法学、计学、兵学、教育学、理科学、哲理学、术数学、文字学、工艺学、法律学、文章学16大门类,条分缕析地加以介绍与概括。 1907年,他又以“分科讲授”、“以国学为主”为宗旨,为拟办的国粹学堂,起草了《拟国粹学堂学科预算表》。其中设计的学科分类,包括有经学、文字学、伦理学、心性学、哲学、宗教学、政法学、实业学、社会学、史学、典制学、考古学、地舆学、历数学、博物学、文章学、音乐学、图画学、书法学、译学、武事学等21个学科。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

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此时的章太炎刻意将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部之学略去,突出诸子之学的地位,当然有其用心所在。稍后在阐述关于“国学”的作用时,又说:

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国学概论》) 是又明确将“经”学在传统学术中的重要地位重新作了补充阐发。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刘师培、章太炎二人均不同程度保留了传统学术知识的分类方法与名称。这种传统学术知识分类与西来知识分科并存的分类当然不尽严格,也难称允当。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和矛盾之处。如传统的经学门类就难以用一类或几类西方知识分科对应。

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19年3月,朱希祖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一文。

我们中国古书中属于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以及各项政治、法律、礼教、风俗,与夫建筑、制造等事,皆当由今日以前的古书中抽寻出来,用科学的方法,立于客观地位整理整理,拿来与外国的学问比较比较,或供世人讲科学的材料。

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朱氏第一次明确将近代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移植过来,要将国学与“外国的学问”作了一次比较。与其说是“比较”,更毋宁说要用“外国的学问”分类将国学作了一次切割、重整。“外国的学问”当然就是指当时欧美列强的学问。此说一出,应者云集。当时学术领军人物如梁启超等人均撰文表示赞同。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29年何炳松在《论所谓“国学”》(《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1929年1月)大声疾呼说:

请国学家降尊纡贵来做中国学术上一小部分的彻底研究工作!……让我们大家分头都藏到“壁角”里去,老老实实做一点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科学的或者其他各种学术的小工作。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真正为国学进行分科且影响至巨的首推胡适。 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拟订了一番具体而微的规划:

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至少有这样一个系统,中国文化史:(一)民族史、(二)语言文字史、(三)经济史、(四)政治史、(五)国际交通史、(六)思想学术史、(七)宗教史、(八)文艺史、(九)风俗史、(十)制度史 他又肯定的说:“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其章程规定:“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 时任研究院主任的吴宓又补充说:“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当时,除北大、燕大、清华、厦大等大学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有国学科目。清华国学院的国学分类已经与现代学科体系无二异,更区别于前文所引章太炎所阐述国学的内涵。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其早期成立的国学研究会中,仍还是以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诗文学等旧式分类法来“分部”设科;然而,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国学分类的巨大影响之下,它也不得不调整取径,从而在《东大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中,改采科学、哲学、文学之视角以“理董”国故,主张“从本国无数乱书中,抽列条理,成一有系统而发见原理原则之学术书”,并计划在书成之前,以十年时间为期,先行编撰一套有系统的学术长编,以作为将来撰著之取材。而它所拟列的学科项目包括有:

中国民族史、中国语言文字史、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中国词史、中国曲剧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天文数学史、中国法制史、中国经济史、中国交通及国际交通史、中国农业史、中国商业史、中国工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教育史、中国宗教史、中国风俗史。

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提出者时间出处具体分类吴文祺1924年《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考订学、文字学、校勘学、训诂学曹聚仁1925年《国故学大纲》文学、史学、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学、文字学、论理学、心理学、天文学、算学、其他科学、宗教、美术王易1932年《国学概论》经学、小学、哲学、史学汪震、王正己1933年《国学大纲》经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文章的派别、文字学、清代学术史马瀛1934年《国学概论》经学、哲学、史学、文学、其他学术钟泰1936年《国学概论》六书、声韵、章句、六艺、诸子、目录、汉宋异同、文章体制黄毅民1936年《国学丛论》语言文字学、文学史、经学、史学、哲学史、科学曹朴1943年《国学常识》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赋词典、散文和骈文、新被重视的文学、科学及艺术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当时的国学研究者希望一方面继承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方面吸收欧美现代学术方法,扩展视野,建立规范,创造出“新国学”或“适应新潮的国学”。

总而言之,我们“新国学”的目的,乃是要依据了事实,就中国全民族各方面加以精详的观察与推测,而找出个五千年来文明进化的总段与分绪来。

——刘复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分科的日益细密,体现了在对“外来的学问”分类认识的理解深入的同时,学术界对国学内涵认识的不断更新,对国学内涵进行了更多阐释。问题之一:分类的混杂无序、不够严谨,反映出两种文化知识背景的分歧;问题之二:在这样一把外来的手术刀切割之后,在新的知识形态背景之下还能够拼回一个完整有机的中国学术吗?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当时在学术界地位绝高、影响甚大的胡适曾说过: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学者们的初衷大约都是如同这样,希望借助“外来的学问”分类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冀望实现对国故的重新整理与完整认识。 然而,历经“外来的学问”分类学习、研究之后,这样的初衷逐渐与现实渐行渐远,历史现实与人们的理想拉开了距离。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研究,一方面是传统学术向近代、新时代生长,另一方面是近代西学扎根于中国。形式上,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最终解体,相应的学术体系遂至崩溃,而相关学科分支各自按照现代西学分类独立。内容上,转而重视实物与实地考察发现、重视下层民间地方社会甚于上层精英、逐渐开始学科整合互动。国学毕竟是转型之中,学术笼统模糊的概括、抽象的表达。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回顾:伴随“西学”进入的“国学”艰难历程

国学概念提出、内涵的异化(西学知识结构标准)、彻底放弃时代呼唤:从亚洲四小龙腾飞到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近年的国学热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学术分类也罢、学科分类也罢,都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知识分类决定了学术分类与学科分类。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论)决定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分类。西方的学术分类、学科分类,亦是建立在它对知识的理解之上的。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今日人们所习知的知识体系可以概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三大类别,依次分别对应的以自然界(包括作为生物体的人为客观对象)、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自身为对象。科学一词并不适用在人文学科,其原因在于其并不具备高度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实证性知识特性(德国的科学定义与此不同,认为一切体系性知识都是科学,因此分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后者既包括上文所说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这样的学科分类乃发源于近代西方摆脱了神学笼罩一切的知识体系之后所确立的崭新的知识分类,其始作俑者为英国的培根。在培根远未完成的名著《伟大的复兴》(Thegreatinstauration)中提出知识大纲,把知识分为自然哲学(科学)、人的哲学(心理学、人体学说)、公民哲学(人与人的关系,政治等),并构建起如下知识分类体系: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培根这一体系奠定了近现代知识、学术、学科分类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培根以来的西方知识体系虽然不断变化,但就其根本点则并无二致:就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理性分析方法的绝对推崇。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所构建而成的知识体系整体都不过是理性分析方法的对象而已,超出了理性分析方法的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分类结构之下毫无立足之地。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人类的认知当然并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覆盖和解释的。学科、学术的分类当然也不能穷尽认知所包含的一切。理性不能有终极目的的知识,它无法从整体上说明人类活动的意义。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认知、对整体世界包括自身的整体秩序的理解(既是刚才所说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文化的知识形态构成,而知识形态又决定了学术类别、学科分类的构成,使得学术类别与学科分类出现因时空而变化发展。 换言之,学术、学科的分类就是在一定文化时空之下的特定产物。当今世界学术、学科的变化发展当然也是现下人类知识形态的具体反映。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近代西方学科分类系统之下的国学分类在一些学科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也极大地加深一定程度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无可否认一种时空错乱、张冠李戴的感觉总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所以如此,原因恐即在于在近代西方学术、学科体系冲击之下,强行削足适履,以至于失去自我所致。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截然不同,因此,中国传统知识形态也与西方的知识形态不同,并不重学术与学科分类,而是体现在图书分类上。 唐君毅先生曾指出: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重书籍之分类﹐而不重知识学问之分类﹐其长短得失﹐甚未易论。 ——《哲学概论》

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要认识和理解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就必须理解传统书籍分类,藉此考察中国传统的知识形态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依据与标准。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论及中国图书分类,《左传》有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国语》则有所谓故﹑训﹑传等之分,但均无法详考。而最早的完整记载首推《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类别:除去总论各类的《辑略》,余者有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方伎略》﹑《兵书略》﹑《术数略》。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刘向、歆父子的《七略》与班固《七志》分类方法,至三国魏荀勖综合而为四部之分﹐初名甲、乙、丙、丁四部﹐至唐玄宗时乃更名为经、史、子、集之名。四部分类的方法由此直至清之四库全书大率皆因之。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经之所以为经,乃因其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也因之而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原与标准所在。所有历代学者注释阐扬古经之书﹐都是古经之羽翼﹐因此也从属于经部;子部则为一家之言之积集﹐九流十家的诸子外﹐佛老之言也在其内﹐兵﹑医﹑天文算法﹑术数等﹐也囊括其中;史部为一切人物﹑史事﹑典章制度之纪载﹐而地理﹑金石等凡属实物实事之纪载并属之;集部为个人之专集﹐个人文学与思想之作品﹐以及个人与他人书信﹐并为他人所作碑﹑铭﹑传志与个人之所见闻所感等﹐也可载于一集之中。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曾论述集部为子部之流,“文集炽盛,不能定百家九流之名目”,究其原委或因子部与集部同为一家一人之私言之集辑; 又曾论述史部为经部之流,“史部日繁,不能悉录以《春秋》名家”,其根本则是经与史同为整个民族之学术文化之精神命脉所在﹐为天下公言。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子部与经部重在阐扬义理。史部与集部则偏重事情,史部描绘整体时代与社会的文化历史治乱盛衰﹐集部侧重个人平生、志业行为。天下万世或者个人虽别,但是其所以被记述的原因皆在于扬善惩恶,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其背后隐含的仍然是人生社会的“道理”。因此,四部分类的经史子集所包含的知识学术无非义理与事情两大类,而其中以经、子所阐发义理为核心,史、集所敷衍事情又以此为指归。这里的义理说明了就是人的道德价值观。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中国传统的知识形态本质上是以人的道德价值观为依据、标准所建立的。这种建立在人的道德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知识形态体系、结构当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