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讲座(经济、哲学)_第1页
政治讲座(经济、哲学)_第2页
政治讲座(经济、哲学)_第3页
政治讲座(经济、哲学)_第4页
政治讲座(经济、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思考重点探究:《经济生活》

探究点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流通1)市场流通中的货币变化重点探究2)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形势的关系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货币、纸币、价格、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关系

(1)货币、纸币与价格: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纸币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发行多少,可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价格的波动;纸币发行量过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发行量过少,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降。重点探究

(2)货币、价格、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可以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稳定物价。当经济发展过热时,一般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滞缓时,一般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探究例: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银行信用卡(

)

A.可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

B.相当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C.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

D.可以获得银行指定额度内的贷款重点探究

D

【解析】本题考查结算信用工具,考查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银行信用卡只是代替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结算工具,B不当选;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使用较为方便,但信用卡的使用实则为纸币的使用,不能缓解通货膨胀,A错误;使用信用卡的确方便,但在安全性上依然存在问题,C错误;答案为D。

【点评】信用卡作为货币流通的媒介,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而不能代行价值尺度职能。信用卡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但如果过度地发行和使用信用卡,会增加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导致物价上涨。重点探究

1)人民币与外币汇率的变动人民币币值变动与外币币值变动是相反的,同一货币币值与本币汇率的变动是相同的。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外币贬值,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外汇汇率升高。探究点二国际贸易中的汇率变动重点探究

2)人民币币值变动的影响重点探究3)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知识发散】汇率与经济全球化、消费、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探究

例:

张某有5万美元,他决定将其中的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根据下表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张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A.甲和丁B.丙和乙

C.丙和丁D.甲和乙重点探究

C

【解析】本题是图表类选择题,考查汇率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注意获取和解读信息。张某持有美元,兑换人民币越多越有利,故选丙;需要注意,持有美元兑换欧元时,1欧元兑换的美元越少,1美元兑换的欧元就越多,所以选择丁,故选C。

【点评】汇率考查多聚焦于汇率的变动,以及汇率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在提高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济损失。重点探究探究点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变动1)价格变动与稳定物价的措施重点探究2)生产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曲线重点探究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价格、消费、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

(1)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升高,居民购买力降低;价格降低,居民购买力提高,价格变动有利于引导居民消费趋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从而刺激消费,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2)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的有益补充,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或者法律手段,调节物价,从而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探究

例: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①→③C.①→②→④D.②→④→③重点探究

D

【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随之降低,需求量增大。①图的意思是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求量增大,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②图显示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随之降低;③显示的是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大;④显示的是随价值量的减少商品价格降低。因此,只有D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能正确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传导过程。

【点评】对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记住以下口诀:价涨需求落,价落需求涨;生活用品小,高档用品大;互为替代,反向变,互补商品,同向动。

重点探究

探究点四居民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探究重点探究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重点探究

(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消费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重点探究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

重点探究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以我国2000年来消费、投资状况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的要求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及文字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因此直接根据图表概括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说明反映的问题即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但不是直接简单回答两者存在哪种关系,而是需要以具体文字表述两个材料的联重点探究系。材料二中的措施是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围绕这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第三小问要求回答提高消费率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时要联系与消费相关的因素,如收入分配、相关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组织答案。

【答案】①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重点探究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②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有利于拉动与消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经济结构。重点探究

【点评】对于消费应该从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水平的体现以及消费的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因素应该立足经济发展这一基础,认识和分析收入、物价和经济政策等客观因素和消费观念等主观因素。消费水平关键理解恩格尔系数,特别注意恩格尔系数降低,食品支出比重降低,但是支出总量不会降低。消费作用主要分析消费与生产、消费与居民生活、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重点探究探究点五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对比重点探究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区分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和产业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重点探究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强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3)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重点探究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从劳动者个人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就业,繁荣市场,方便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从国家角度看: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3)从对外关系看:有利于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商品出口。

(4)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制度与体制保障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重点探究

例:2010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共完成23186.8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民间企业投资额所占比例分别是23%、13%和64%。这说明(

)

A.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B.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D.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探究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题干主要讲述了在2010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据此判断,A、B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有C表述符合题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表述错误。

【点评】解答考查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选择题,要注意三个易错点:(1)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并非社会主义经济。(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并非每个地方都占绝对多数。重点探究1)企业经营的目的:获取利润。2)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的生产与经营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的经营策略: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探究点六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营重点探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企业的兼并与破产:企业兼并能够实现以优带劣,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破产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措施重点探究重点探究

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话题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联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企业应如何打造知名品牌?并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成功经营,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考查充分利用材料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名品牌是企业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体现;材料提供的信息包括:高品质——重质量、高性价比——保证高质量的同时具有价格优势、国家形象——“走出去”。据此,第一问的答案即可确定。第二问属限定性主观题,解答的关键是明确企业对国家的作用即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答案的组织要做到观点即原理、方法论与材料的统一。重点探究

【答案】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商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企业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重点探究

【点评】企业的备考一般立足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二是企业经营策略;三是企业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重点探究

探究点七劳动者就业与权益的维护

1)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者就业观念不正确。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点探究2)促进就业的措施

(1)国家:①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应解放发展生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②正确处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第一,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信息的流通。④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重点探究

(2)劳动者:①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③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企业: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重点探究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从国家方面讲: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从用人单位方面讲: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3)从劳动者方面讲: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遵循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重点探究【知识发散】促进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重点探究

例: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材料一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材料二不同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幅重点探究重点探究

材料三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图中的经济信息。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重点探究

【解析】第(1)问,对于表格、图表题,一般坚持“两看”、“三比”、“一提炼”的基本解题思路。“两看”即一看表头,明确表格中心,二看备注,不遗漏有效信息;“三比”包括横向比即不同项目的比较,纵向比即同一项目的前后比较,综合比即将有必要归类的项目综合起来进行比较;“一提炼”即在语句设问审读材料的过程中,提炼观点并联系相关理论。据以上思路,表格要求比较不同地区农民工收入及增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增长幅度大,但收入低于东部地区。依此对图中的不同项目进行横纵向比较即可得出答案。重点探究第(2)问属辨析型主观题,考查劳动与就业、企业的经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张的观点强调“用工荒”即就业问题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依据教材组织答案即可;小王认为只需增加工资即可解决“用工荒”问题,联系题目背景和材料一,东部民营企业之所以出现该问题,原因在于其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该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周的观点过分强调依靠市场调节解决该问题,没有看到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据此,联系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即可。重点探究

【答案】(1)表格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重点探究“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小王的观点不全面。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现象,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重点探究

【点评】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协调发展、劳动者价值的提升,一方面社会面临着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用工荒”,这两个问题是高考的重点。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个角度进行解答。特别注意,立足劳动者应该涉及就业观、素质、权益三个方面。重点探究

探究点八企业融资与居民投资的多样化

重点探究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全面认识居民投资的经济影响

(1)影响居民投资的多种因素:居民投资不但受到投资收益性和风险性的影响,而且受到消费支出、收入来源、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收入分配调整等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2)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看居民投资对经济的影响①生产:居民投资有利于弥补市场资金的不足,为企业生产提供资金,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②分配: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居民投资有利于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居民收入渠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重点探究

③交换:居民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对股票和债券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需求,弥补生产资源的不足,扩大有效供给。④消费:居民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为居民消费奠定基础。但是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扩大内需。更不利于平衡出口、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探究

例:

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而消费价格指数为5%,同期居民储蓄仍然大幅增长。对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合理解释是(

)①人们要应对未来住房、养老等支出②居民的消费趋于饱和③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有弹性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重点探究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影响居民投资的因素。虽然面对物价上涨、储蓄贬值的风险,但是储蓄仍旧增加,可见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投资风险的担心,故①④正确。居民消费没有到饱和的地步,排除②。储蓄利率一般不会改变,一般跟随国家经济形势,中央银行调整,储蓄利率变化无弹性,排除③。

【点评】居民投资遵循“收益越多、风险越大”的规律,毫无风险、百分之百收益的投资是不存在的。从风险性和收益性上看,居民投资由大到小依次是:股票>债券>储蓄。重点探究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探究点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区别含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实现方式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实现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局限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周期长,灵活性差联系

①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②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探究2)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批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措施财政政策(国债、税收等)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下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犯罪行为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具有直接、迅速、强制性特点(吊销、查封、扣押等)联系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并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重点探究

(3)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供求的关系。

(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低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

(5)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重点探究

例:材料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的508亿m3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m3,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m3,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政府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将工业部门用水效率提高30%。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政府会采取哪些经济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探究【解析】本题考查政府宏观调控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性,答案一方面要注意设问关键词政府、经济措施。需展开宏观调控的具体知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等角度考虑并分别结合材料。另外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工业用水集中行业,用水量高、工业废水排放量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工业水费占生产成本比重低。针对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重点探究【答案】①加快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鼓励节水工业企业的发展,限制或淘汰高耗低效用水工业的发展。②对节水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分摊节水成本,促进企业加强节水管理。③对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更新用水设备。④对污水排放征重税,促使工业企业加强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⑤调高工业用水水价,增加用水成本,促使工业部门节约用水。重点探究

【点评】宏观调控重点考查宏观调控手段,所以我们必须立足经济手段,认识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和计划对经济的影响。立足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认识行政命令和立法的作用。从政治生活角度一般涉及政府职能。哲学角度涉及按规律办事,联系观点、发展观。重点探究1)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探究点十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重点探究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模块中的体现

(1)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政治生活: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具体行为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体现了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重点探究

(3)文化生活:科学发展观理念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

(4)生活与哲学:从唯物论看,涉及意识的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从辩证法看,体现了联系观、发展观。从唯物史观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意识,以及价值观。重点探究

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2003年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重点探究

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

重点探究【解析】

此题属于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明确设问指向: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可以依据知识指向,明确答题方向。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主要通过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体现出来;核心主要通过发展的目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出来;该市在发展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市场体制改革、收入差距的缩小、环境的改善,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该市在建设中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统筹兼顾。重点探究【答案】①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该市通过“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又好又快发展来贯彻这一要义。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该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群众能够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核心。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该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和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重点探究

【点评】科学发展观的考查一般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单独考查试题近两年呈现较多,所以必须把握其内容。政治生活涉及政府工作原则、党的宗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文化生活涉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生活与哲学涉及按规律办事、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社会意识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重点探究1)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3)调结构、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探究点十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探究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促协调

(1)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重点探究(3)内外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4)经济与社会协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5)提质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

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认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2)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3)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探究

例:材料一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千米,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重点探究

材料二

请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探究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材料归纳概括材料反映的信息,纵向对比看到福建海洋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横向对比指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材料反映的不足: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产值比重下降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加大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等。

重点探究

【答案】①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好;海洋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5年和2006年急剧下滑,2007年明显回升、平稳发展,但比重依然偏低;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可进一步提升。②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海陆发展,深化区域合作。重点探究

【点评】又好又快发展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试题一般立足两个角度,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特别注意企业生产、居民消费、国家宏观调控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重点探究探究点十二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外开放

1)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影响消极: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重点探究

2)实施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不断提高自身对外开放水平,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3)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重点探究(2)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进行对外投资。(3)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应对国际贸易摩擦。(4)加强国际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促进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发展。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消费者(劳动者):丰富消费市场,提高消费水平;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商品消费市场,促进就业。

(2)企业: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树立竞争优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学会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对外投资,规避贸易壁垒。重点探究

(3)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弥补我国资源不足,推动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扩大外需,拉动出口,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探究

例: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与交往密切。运用经济常识完成下表。

事例经济分析

2010年初,韩国发生旱灾,白菜严重减产,白菜价格由年初的每棵1600韩元上涨到9月的12000韩元。2010年10月,韩国下调从中国进口白菜的关税税率分析韩国政府下调关税的原因①分析韩国政府下调关税可能对中国白菜市场产生的影响②

2007年,韩国对中国开放了资本市场,到2010年,已有多家中国公司赴韩国上市发行股票

说明中国公司赴韩上市对中国公司的好处③说明中国公司赴韩上市对韩国证券投资者的好处④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为经济知识表格型主观题,主要涉及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此类题目针对性强,要获取和解读材料和设问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作答。①韩国下调关税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减产、价格上涨,从缓解供求矛盾角度考虑。②韩国下调关税对中国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③中国公司赴韩上市对中国公司的好处,从融资角度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④中国公司赴韩上市对韩国投资者的好处,从投资角度考虑,主要是可以扩大选择余地、分散投资风险。重点探究

【答案】①白菜进口关税的下调,可以降低白菜的进口成本,增加白菜进口数量,缓解韩国白菜供不应求的矛盾,抑制白菜市场价格的上涨。②韩国白菜进口关税的下调,会刺激韩国对中国白菜的需求,带动中国白菜价格上涨,一方面促进中国菜农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中国菜农种植白菜的积极性,增加来年中国白菜的市场供应,引起白菜市场价格波动,进而增加中国菜农的经营风险。③拓宽中国公司的融资渠道,利用国际资本发展自身,增强中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④中国公司赴韩上市,可丰富韩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分散投资风险。重点探究

【点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般立足两个角度来考查,一是通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认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二是立足国家角度,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认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从命题方向看,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评析类,对具体案例的评析;一类是措施类,分析“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措施。重点探究探究点十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重点探究:《生活与哲学》

【知识发散】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重点探究

例:“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重点探究

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观点、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题干观点强调物质是运动的,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项强调静止,属于形而上学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虽然强调运动,但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符合题意。重点探究

【点评】复习哲学知识必须认识以下误区误区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评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哲学并非都是科学的。误区2:一切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评析: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重点探究

探究点十四世界的物质性与意识的作用

1)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重点探究

(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如果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

(3)运动的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重点探究2)意识的作用重点探究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使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

【知识发散】正确认识唯物论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重点探究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重点探究

③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重点探究

例: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重点探究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发展沙柳产业,不仅是看中了其经济效益,而且更加重视生态效益,故①不能完整体现题意。②不符合材料,农牧民并没有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项。

【点评】此部分复习需要把握的几个误区误区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评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重点探究

误区2: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评析: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意识既有对物质的正确反映,也有对物质的歪曲反映。误区3:意识是主观自生的评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物质世界,意识无法产生。误区4: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评析:正确意识对物质世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重点探究探究点十五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1)原理内容

(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重点探究重点探究3)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2)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从唯物论角度分析问题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此部分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错误意识阻碍物质世界发展。

(2)按客观规律办事:此部分一定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二是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单独考查意识的作用:此部分一定要注意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重点探究

例:“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重点探究

C

【解析】此题凸显了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通过改造自然条件,种植蔬菜,这属于改造世界的活动,体现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排除①,②正确。蔬菜种植成功,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故③正确。人类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消极作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背离,故④错误。重点探究

【点评】复习此部分知识需要把握的几个误区误区1: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评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误区2:规律有时有,有时无评析: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时刻存在,只不过表现规律的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重点探究

探究点十六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的发展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探究

2)在实践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特点重点探究

(2)追求真理的过程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哲学领域中有关主观性反映的几种表述重点探究

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非常简单直白,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做好观点与材料的衔接。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探究

【点评】近两年高考中,认识论主要考查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立足认识论,回答认识发展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四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点探究

1)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探究点十七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探究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重点探究3)如何贯彻系统优化的方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关于联系考查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只有进入矛盾统一体的内部的两个事物才存在着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功能并非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序组合,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一般来说,部分不能决定整体,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重点探究

例:材料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系统优化角度来考查质量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完成,从综合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等方面来分析解答即可。

【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重点探究

【点评】高考命题中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经常进行交叉考查,主要聚焦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2012年备考应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究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探究点十八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重点探究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区分运动、变化与发展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

(2)变化:强调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到质变。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总体性质和趋势。

(3)发展:实质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重点探究

例:

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重点探究

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可以看出,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表述不符合题意。

【点评】复习发展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误区误区1:量变一定会引发质变评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重点探究

误区2:质变就是发展评析: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有推动事物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导致事物落后的、倒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误区3:发展意味着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完全抛弃评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的,要汲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重点探究

探究点十九正确把握矛盾的内涵与特征

1)正确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

(1)矛盾的内涵及其方法论要求: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认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重点探究

2)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方法论要求重点探究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重点探究

【知识发散】认识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两面,切忌片面。二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三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是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探究

例:

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重点探究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重点探究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通过内涵中的“同”和“异”可见此题考查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所以分析此题应该立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以及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重点探究

【点评】矛盾的内涵,以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012年复习要结合“国富”与“民富”、社会主义各项改革试点、国家决策与地方实际结合、试点做法推广等,明确这两个原理的具体内涵。重点探究探究点二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重点探究

2)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分重点探究【知识发散】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重点探究

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点探究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重点探究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重点探究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知识限定是“主次矛盾的知识”,答题方向在于分析“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体现的哲学道理。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设问中的这句话。具体要把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进行分解,围绕主要矛盾的地位、主次矛盾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答案】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现状,国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重点探究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不忽视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体现了这一要求。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点评】哲学试题不再出现大而空的试题,而更多地转向了对具体原理的考查。复习矛盾观,我们必须掌握四个具体原理,认识两种方法: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重点探究探究点二十一辩证否定观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1)辩证否定观重点探究

2)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1)为什么说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提出的方法论要求①抛弃旧的: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重点探究

②关注新的: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知识发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重点探究

例: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重点探究

【解析】本题属于限定性主观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