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中国文化概论_第1页
第5讲中国文化概论_第2页
第5讲中国文化概论_第3页
第5讲中国文化概论_第4页
第5讲中国文化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赵志芳第三章历史发展(续三)九,宋十,元十一,明十二,清唐宪宗:“元和中兴”肃宗、代宗时期的刘晏改革;德宗时期杨炎进行全面赋税制度改革;宪宗时期善于选用人才,委以重任。文治之风重新勃兴,智囊团作用突出。在国库充实和中央军强大的基础上,改变削藩策略,先弱后强,各个击破。九,宋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黄袍加身的宋太祖·“积贫”与“积弱”·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从靖康之耻到绍兴和议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从周世宗到宋太祖统一中原的历程:从“先北后南”转向“先南后北”。公元979年,宋太宗攻下太原,灭北汉,结束了延续二百多年的格局分裂,然而燕云十六州始终未从辽国手中夺回,汴梁以北无屏障可守,为国家留下了隐患。“富裕”与“贫弱”的历史共存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点。经济重心南移,科学技术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彻底取代了贵族政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政策,削弱了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使国内形势比唐朝稳定,然而矫枉过正,中央大权独揽,统得过死,却带来了新的弊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影响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和职权疏远禁军将兵关系,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稳定国内局面,巩固统治,最温和的方式文官集团最快乐的朝代重内轻外的军事政策导致了“积弱”中央养兵百万消耗财政导致了“积贫”冗官、冗兵、冗费范仲淹:整顿吏治面对庞大的官僚与军队,对内“积贫”,对外“积弱”,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改革,整顿官僚机构,与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庆历新政涉及官僚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问题,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震动极大。保守派于庆历五年初将范仲淹等人斥为“朋党”驱逐出朝廷。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草拟新法。王安石制定的新法主要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变法以失败告终。“元佑更化”,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靖康之变“元佑更化”后,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议沦落为上层的利益之争,朝廷内部的争斗给外敌以可趁之机,加剧了北宋的灭亡。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关系。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大举入侵,攻破东京,俘虏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继位,建立南宋历史学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开创了后来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学派重视记录历史、整理历史的学术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编年体;通史、断代史二十四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献保存最完整的国家。深厚的历史感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岳飞、秦桧和赵构富而不强的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独霸朝政的秦桧病死,宋高宗推行“没有秦桧的秦桧主义”,向金称臣。宋孝宗继位后,主战派短暂得势,然而在符离战败的结果,使孝宗意志动摇,隆兴二年(1164年)与金达成和议,休战三十年。孝宗死后,外戚韩侂胄掌握朝政,发动“开禧北伐”,失败后被杀,主战主和的争论贯穿南宋始终。世界之冠的大都市临安城。南宋时期繁荣的商业清明上河图十,元代·蒙古的兴起和各部落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登上蒙古大汗宝座,被尊为成吉思汗。·征战四方。先后灭西夏、西辽、大理,金等国家,征服吐蕃、朝鲜。·南宋再犯1127年的错误。蒙古的兴起蒙古人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蒙古帝国or中华帝国?·南宋王朝最后的顽强抵抗。·文天祥:最后的英雄·“汉”民族观念的坚持和多民族融合的现实“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亡国”与“亡

天下”。元帝国的种族歧视政策与其灭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称“大都”,在形式上完成了政权的中国化·严酷的等级制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始终被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数民族奴役,种族歧视严重。·元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室内讧不断,皇帝更换频仍。·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掀起“红巾军起义”。十一,明朝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靖难之变与永乐之治1644年:在安内与攘外中走向灭亡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朱元璋,本名重八,后名兴宗。十七岁时在凤阳皇觉寺出家,后出门游方(乞讨),几年中走遍淮西,增长了眼界。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下,深得赏识,起官名为元璋,字国瑞。招募少年伙伴淮西人徐达、周德兴、费聚等人参军。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事实上的主帅。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续)相比同时期其他起义军来说,朱元璋的优势在于:军纪严明,不准军队骚扰百姓;礼贤下士,网罗名流作为谋士;攻占一地后任命心腹和有名望的儒生共同管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政策,兼并了东南的陈友谅、张士诚后,于1368年八月攻占大都,一举灭元。同年,41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本质上是新王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将权的矛盾,在处理这个矛盾的方式上,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使用了与贵族出身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截然不同的手段。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结束了由秦创世,唐宋完备的丞相制度,形成空前的君主专制体制。“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续一)朱元璋取消相权,致使皇帝工作繁重。这不能说是另立了一种对皇权更有利的制度,只能说是因为对权力的过分贪求而对皇帝本人的一种苛求。明成祖开始,设立内阁大学士,逐渐取代了原来丞相的作用,但地位不及丞相。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等,采用严刑峻法的同时,君臣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续二)朱元璋对文化传统价值的复兴:一是颁布《大明律令》,这部法典包含285条律和145条令,以后又编了《律令直解》使之通俗化,明律沿袭了唐律的主要精神。二是恢复了科举考试,洪武三年下旨重开科举,考经义和《四书》,论与策各一道,中式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算术、法律等测试。然而科举考试在明代逐渐僵化,很快固定为八股取士的形式。南京明孝陵靖难之变与永乐之治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长孙朱允炆(明惠帝或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援引祖训,借口朝中奸臣专权,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夺取帝位,庙号明成祖。明成祖继承了朱元璋勤奋、节俭、恤民的长处,摒弃了乃父猜忌、偏信、武断的短处,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靖难之变与永乐之治(续)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防范和解决残元势力上,为此逐渐把政治、军事中心由南方移向北方,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由于他的努力,15世纪明朝经济、文化趋向繁荣,边疆局势渐渐稳定,出现了“永乐之治”,中国彻底从蒙古人统治的阴影下复苏。由明成祖推动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张居正与万历中兴实施海禁的封闭政策。明朝中后期,因为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困境,“永乐之治”没能延续,“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被搁置,此后再没有恢复。随着倭寇海盗的猖獗,明朝开始在东南沿海施行海禁政策,国家走向闭塞。科举考试日益看重八股文,以朱熹的注解为唯一的经典,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很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科举失去热情,流落在民间讲学,书院文化在明朝兴盛起来。张居正与万历中兴(续一)明中叶从英宗朱祁镇即位(正统元年,1436年)到武宗朱厚照死(正德十六年,1521年)政治日趋腐败,皇帝身居内宫,不问政事,很少与大臣商议国事,使宦官擅权有了可趁之机,先后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这些宦官头目专政的现象。世宗即位后,宦官乱政现象有所好转,却出现了权臣严嵩专擅朝政二十年的局面,皇帝却醉心于学道成仙,不问朝政。张居正与万历中兴(续二)神宗朱翊钧即位时年仅十岁,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扭转王朝的颓势,展开了改革。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升为内阁首辅后,在神宗与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从万历元年(1573年)起开展全面的革新,这就是万历新政。万历新政的具体措施考成法:整顿吏治,形成一个考成系统,各层各级相互监督,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整顿学政振兴人才,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官、儒生必须“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空谈废业。下令毁天下书院,这一措施有点矫枉过正,激起儒生士人的反感。经济改革:从整治贪污和欠税两大漏洞来增加财政收入。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万历新政的历史影响及其命运万历新政的经济效果明显,朝廷的财政赤字在十年内消失,国力大大增强,因此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几十年。然而由于改革方式上过于严厉,行动过于急切,引起诸多怨声,在皇帝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强制推行,张居正去世后,皇帝本人产生了动摇,新政即无法继续实行。万历年间,明朝最大的威胁(后金)开始出现。1644年:在安内和攘外中走向灭亡满洲是女真族的一支建州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宣告与明断绝关系,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由于万历、泰昌、天启三代皇帝长期不问朝政,大臣忙于党争,宦官魏忠贤专权,因此面对辽东问题连遭挫败,陷入被动。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清,与明王朝分庭抗礼。李自成起义与此同时,爆发于天启末年的陕北农民起义,形成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集团,整个崇祯朝十多年都要面对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局面的窘迫,加上崇祯本人在用人和战略指挥上的失当,一再贻误以战争或和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机会,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明王朝已面临灭顶之灾。1644年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清军入关和南明的抗清运动1644年,中国出现的三个半皇帝。吴三桂借清兵讨伐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与多尔衮联军大破大顺军。五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大清取代大顺成为北京一年中的第三个主人。南明政权从一开始就内部争斗严重,派系林立,在十余年间被统一北方的清朝军队各个击破,未能如南宋那般维持较长期的南北对抗局面。十二,清朝·康雍乾盛世和“文字狱”·八旗制度及其历史评价·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海禁到闭关康雍乾盛世与“文字狱”·清朝初年,对底层百姓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普通百姓在实际生活上的幸福感强过明朝,因此各地“反清复明”运动都未能成功。文化方面,清朝沿袭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而在涉及民族冲突的文化领域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在多重限制下逐渐畏缩不前。康雍乾盛世与“文字狱”(续)清圣祖(康熙帝)的武功与文治:平定三藩、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武力收复台湾、亲征准噶尔部,击败噶尔丹叛乱,开疆拓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编修了收字四万九千多的《康熙字典》,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九百卷的《全唐诗》等,派遣耶稣会士到各地测量,绘制了中国第一部实测地图《皇與全览图》八旗制度及其历史评价八旗:努尔哈赤建立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三百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满洲一共有八个固山,即八旗,每旗有一个满洲贵族管理,称为固山额真,汉语称为旗主。以动员迅速高效著称八旗军在取代明朝和清前期军事行动中起主力军作用,后逐渐腐化堕落为不劳而获的特权阶层,战斗力大幅下降。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议政王大臣:清承明制,中央依然是内阁、六部、都察院,内阁大学士由满汉两族混合组成,但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军机处:由于世祖、圣祖即位时都年幼,因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或其中个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