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密----------------------------------封---------------------------------线--------------------------------------------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邓加荣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语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确观点,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答案:;;解析:1.我国自由体新诗不讲韵律,偷换概念。
2.原文有“会不会”,此处说法过于绝对。
3.“只要顺口就好”不能概括鲁迅在文中的核心观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8年的这句话,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做过采访。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做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摘自“百度文库”)②作者写的也不过是一些“身边琐事”,不过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不平凡的时代,因此,“身边琐事”也就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摘自黄裳《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③《随想录》的独特之处,《随想录》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摘自李存光《巴金传》)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B.本文涉及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C.说巴金的写作“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创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5.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文章,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答案:;5.巴金的“巴金”,指的是在巴金自己看来,他并不是个作家,他的写作只是业余的,他的理想是干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工作;别人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在一般人看来,巴金是个作家,他因为创作出了人们喜爱的《家》《春》《秋》等著名文学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6.(1)从巴金对他自己的文学创作的认识上看,巴金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2)从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一个希望做对社会有用的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的《随想录》中对内心的自我拷问和仟悔对人的基本品德的回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3)从《随想录》的创作来看,巴金用八年的时间,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倾心创作,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4)从《随想录》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在《随想录》中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解析:项,“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理解不恰当,展示的主要是对巴金的认识,并没有侧重于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D项,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巴金,或者说认识“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B项,“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理解过窄,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更接近于巴金自己的巴金。
5.题目要求对标题进行分析,而标题往往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在具体分析时,就需要根据标题的特点,从别人眼中的“巴金”和巴金眼中的“巴金”这两个角度进行思考。阅读全文可知,在巴金眼中,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多次表示想做些实际工作;而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也因为一部部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6.题目要求以巴金的一句话为探究中心,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在巴金的这句话中,“没写什么东西”“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是作者在文中着力表现的。因此,具体解答时,只要从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巴金的人生理想,巴金对自己从事的文学创作的看法以及对《随想录》的看法等方面来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剃头匠申赋渔“剃头爷爷来了。”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剃头匠夹着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椅子上。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两位神将,面目凶恶。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玩笑。剃头时,爷爷总排在最后一个剃。他不只要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其中刮脸,是最让他快活的。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地一声。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怎么样,木匠?”“嗯,嗯。”这就是爷爷的回答。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家,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哪家伙食好一点,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不过,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下午拜访剃头匠。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腌的香肠鸭蛋。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来。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要是什么都不缺,就包个红包。申村人对剃头匠的敬重,有点过。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剃头匠年轻时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一年多,方丈就教他剃头。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书记立即组织突围,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方丈哪知道什么。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把方丈捅死了,一把火烧掉大庙。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后来,有人就推荐剃头匠给日本兵理发。一试,日本兵们个个满意。那是一个午后,中队长差人喊剃头匠。中队长的住所是一座前后两进的老屋。前屋住的是士兵,后屋是中队长的卧室和办公室。剃头匠已经来过几次了,不只是中队长,这屋里上上下下的人,他都熟识,都是他剃过头的。中队长有个习惯,刮过脸之后,太舒服了,他要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时候你不能喊他,刮完了,悄悄收拾好东西,蹑手蹑脚走就行了。中队长在椅子上坐着,看剃头匠过来,笑着递给他一支卷烟。剃头匠接过来,朝他弯弯腰表示感谢,然后夹在耳朵上,他舍不得抽。剪完头发,剃头匠用热水湿了毛巾,拧一拧,轻轻盖在中队长的脸上,然后拿出剃刀,在磨刀布上磨两下。揭开毛巾,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中队长的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剃刀经过额头、鼻翼、嘴唇、下巴、咽喉,然后轻轻一抹。中队长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血流如注。剃头匠收拾好工具,出了门,轻轻把门带上。到了前屋,从耳朵上拿下纸烟,向一个士兵借了火,朝他弓弓腰,转身出去。剃头匠是撑了只小船离开的,小船应该是他早就瞄好的。几天之后,剃头匠回到了他已多年未回的申村。他请人在他系着小船的岸上,搭了一个茅棚。78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去世。(选自《匠人》,有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剃头爷爷来了。”小说以此开篇,先声夺人,既亮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写出了主人公剃头匠在申村受欢迎的程度。B.爷爷是明理之人,秉性纯朴善良,因而大年三十看剃头匠缺什么就送什么,如果剃头匠不缺什么就包个红包。C.剃头匠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但是爷爷和一班老人依然相信剃头匠的手艺,坚持让他剃头。D.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童趣,使小说幽默诙谐;同时,还以“我”的所见所闻把情节贯穿起来。E.描写刺杀日军中队长的语言平静从容,而这一情节却惊险紧张,从容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震撼。8.小说是如何表现剃头匠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描写了申村这一典型环境,这一典型环境主要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0、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乃因其封地为留地。B.古代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C.“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答案:D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答案:D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5分)(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答案:见教材(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短
歌
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择,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在欢乐中隐含着深沉的忧愁。
B.“呦呦鹿鸣”四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们到来并热情款待、融洽相处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使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因贤才难求而孤独寂寞,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5.本诗抒发的思想情感很丰富,试作简要概括。答案:;
15.①人生短促,时光易逝;②求贤若渴,贤才难得;③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难成;④积极进取,延揽贤才;⑤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生理想。解析:14.“使用典故”有误,应为“使用了比兴”。
15.解答此题,务求精准。可以根椐具体诗句,由前到后,逐一分析提炼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氓》中与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3)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项调查显示,74.2%的人表示手写机会不多,其中%的人手写机会很少,%的人几乎已经不用手写了,由此看来“书写危机”并非骇人听闻。②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③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曰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④今年“五一”期间,郪江的汉代崖墓吸引了无数游客。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遗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密如蜂房。⑤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空灵澄澈。
⑥医疗行业的利润到底有多大,单从近几年药品市场的高额零售价格即可一叶知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 D.③④⑥答案:C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屈原如同一朵生长在杂草丛里的玫瑰,绚烂而“不合时宜”。他奇异的美让周围的一切感到自惭形秽,但他髙洁的光芒也把自己刺得鲜血淋漓。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
C.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D.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光绪皇帝实行的新政大都被消除,但变法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案:B解析:A项,语意重复,“自渐形秽”有“感到”的意思,可删去“感到”;C项,语序不当第一首”应该放在“长篇叙事诗”前面;D项,搭配不当,可将“消除”改为“废除”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职业成长中的职业道德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农用车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农产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农业用红外线加热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心理咨询师情绪调节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再生钢行业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考试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互动问答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养生保健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备考中的阶段性评估与反馈调整技巧研究试题及答案
-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库(含答案)
- X射线衍射仪(XRD)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强基计划解读 课件-2024届高三下学期主题班会
- 认识常用电子元件图解
-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
-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
- 团队沟通与协作培训
- 美的社会责任报告2023
- 2021年4月自考00908网络营销与策划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2019外研社王嫣演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