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eq\a\vs4\al(\x(九年级上册))第26首行路难(其一)[唐]李白[古体诗壮志抒怀]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金樽①清酒/斗十千②,玉盘③珍羞④/直⑤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①金樽(zūn):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③玉盘:对盘子的美称。④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⑤直:同“值”,价值。表现手法: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现手法: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运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修辞: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长风破浪/会⑦有时,直挂云帆⑧/济⑨沧海。⑦会:终将。⑧云帆:高高的帆。⑨济:渡。炼字:“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情感: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参考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大川,想登上太行山,莽莽的大雪遍布高山。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的歧路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相信有一天我终将实现远大理想,挂起高高的帆横渡沧海。【写作背景】唐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本诗主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写作特点】1.结构开合跌宕、纵横翻卷。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2.运用多种手法抒情,如反复(如“行路难,行路难”)、象征(如“冰塞川”“雪满山”)、用典(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践行。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2.这首诗的诗眼为“行路难”,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面对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二字妙在何处。“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又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4.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通过全诗可以看到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地追求理想,满腔豪情的诗人形象。第27首酬①乐天②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七言律诗送别友人]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③。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②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③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炼字:“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④人。④柯:斧柄。用典:运用“闻笛赋”“王质烂柯”的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情感: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王叔文等的悼念,后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则比喻在诗人被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今日听君/歌一曲⑤,暂凭杯酒/长⑥精神。⑤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⑥长(zhǎnɡ):增长,振作。炼字:“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内容:点睛之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参考译文】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京城,人事全非,俨然有隔世之感。沉船旁边仍有千帆竞相驶过,枯朽的树木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作不胜感慨,暂且借这杯美酒来振作精神。【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这首诗是刘禹锡为答谢白居易而作。【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本诗主旨】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写作特点】1.运用典故。如颔联。2.运用比喻修辞。如颈联。3.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组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解析】C.“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有误,应是以“沉舟”“病树”自比。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题目中“乐天”指的是白居易,“酬”的意思是以诗相答(或酬谢、酬答)。3.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闻笛赋”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烂柯人”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4.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你从这一联中领悟到什么?★示例: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直面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第28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词思乡怀人]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内容:交代作词的背景、由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②,今夕/是何年。②宫阙:宫殿。内容: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④,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⑤/在人间。③归去:回到天上去。④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⑤何似:哪里比得上。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刻画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情感:“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词人的“出世”之想,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⑥/长向/别时圆?⑥何事:为什么。内容:“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流转,暗示夜已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⑦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内容:前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情感通透、豁达。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后两句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哲理: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情感: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参考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时候才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本词主旨】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写作特点】1.立意、构思新颖奇妙,想象力丰富。如上片中“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2.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如下片。1.(2021通辽中考)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D.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解析】B.“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表述不正确。上片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高远的志向。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示例一: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因为这两句可以用来表达即使相隔千里,也对亲人朋友有着深切的思念之情。示例二:在对亲人朋友表达祝福时。因为这两句中的“但愿”表现了对亲人朋友的祝福之情。eq\a\vs4\al(\x(九年级下册))第29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词军旅边塞]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内容:首句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炼字:“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用典:借用“雁去衡阳”的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寒,与词人家乡吴地大不相同。四面边声②/连角起,千嶂③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②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③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内容:“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塞外的荒凉和寂寥。炼字:“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表现手法: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之期无从谈起,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情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④泪。④征夫:出征的士兵。内容:“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承上启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为借景抒情之句。表现手法: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手法,以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参考译文】西北边疆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没有一点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军中号角一吹,四面边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中,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争未胜,归家无期。悠扬的羌笛吹响,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须发都变白了,出征的士兵久戍边塞,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写作背景】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本词主旨】这首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乡忧国之情。【写作特点】1.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羌管悠悠”等意象来抒发情感。2.运用典故(如“雁去衡阳”和“燕然勒石”)和互文手法(如“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该词是作者驻守边防时的感怀之作,意境开阔,笔力雄健,感情沉郁。B.上片勾勒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边关虽寒冷,但有音乐相伴,生活并不艰苦。【解析】D.“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羌笛声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生活艰苦。2.对“燕然未勒归无计”进行简要赏析。★这里运用东汉窦宪打败匈奴、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戍边将士虽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表现了他们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边境安定的爱国、卫国精神。3.(2021河南中考)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第30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词爱国热情]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老夫①/聊②发/少年狂,左/牵黄③,右/擎④苍⑤,①老夫:作者自称。②聊:姑且,暂且。③黄:指黄犬。④擎:举着。⑤苍:指苍鹰。炼字: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具悱恻意味。“老夫”“聊”等词可以看出“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情感基调,抒发了词人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锦帽/貂裘,千骑⑥/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⑥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锦帽”“貂裘”是实写,“千骑”是虚写,突出了打猎大军席卷山冈的宏伟气势。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酒酣/胸胆/尚⑦开张⑧。鬓微霜⑨,又何妨!⑦尚:还。⑧开张:开阔雄伟。⑨鬓微霜:鬓角稍白。情感:“酒酣”之后,更觉胸襟开阔、壮志满怀。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表现了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⑩挽雕弓⑪/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⑩会:终将。⑪雕弓:饰以彩绘的弓。用典:前两句借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情感:表达了词人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杀敌的决心。“会挽……射天狼”句抒发了词人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参考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穿越平坦的小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文学常识】“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表明了写作内容。【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本词主旨】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写作特点】1.善于用典(如“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2.直抒胸臆,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以“狂”字贯穿始终,上片写举止神态之“狂”;下片写“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B.“亲射虎,看孙郎”写词人决心一展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表达了词人虽然怀才不遇,但仍然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C.下片借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直截了当地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边防杀敌的强烈愿望。D.这首词以出猎开始,以“西北望,射天狼”作结,将生活随笔式的词写成了充满爱国之情的作品,构思非常巧妙。★【解析】C.“直截了当地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表述不正确,应当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戍边的愿望。2.“鬓微霜,又何妨!”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请联系上下句,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3.用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词人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穿越平坦的山冈。气势壮阔豪迈。第31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①壮词②以寄之[南宋]辛弃疾[词爱国热情]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③/吹角连营④。①赋:写作。②壮词:雄壮的词。③梦回:梦中回到。④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内容:开头两句将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八百里⑤/分麾下⑥炙⑦,五十弦/翻⑧塞外声⑨,沙场⑩/秋点兵。⑤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⑥麾(huī)下:军旗下面,指部下。⑦炙(zhì):烤熟的肉食。⑧翻:演奏。⑨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⑩沙场:战场。用典:借用“八百里”的典故,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前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后一句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摄人心魄。炼字:“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氛围,隐含着词人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人物形象:“沙场秋点兵”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马作/的卢⑪飞快,弓如/霹雳⑫弦惊。⑪的(dì)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⑫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炼字:“马”“快”“弦”“惊”这四个字,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用典:借用“的卢”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描写方法: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了却⑬/君王天下事⑭,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⑬了却:了结,完成。⑭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炼字:“可怜”,这里指可惜,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统一南北的愿望。情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参考译文】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各个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军营里,官兵正在享用酒食,乐队正在演奏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业,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自己已生白发!【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1143—1194),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本词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写作特点】1.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前九句追忆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最后一句抒发慨叹。2.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丰富。如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描写。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雄壮之词。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将士们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解析】C.“实写”不正确,应是“虚写”。2.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雄壮变为悲壮,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词的上片、下片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解析】A.“‘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表述有误,“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共62字,其中既有与部下分食牛肉、听军乐、沙场点兵等激越雄壮的场面描写,也有“可怜白发生”这样直抒胸臆的感叹,可以说既是壮词又是悲歌。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画面。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第32首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词壮志抒怀]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①。①拭:擦。内容:词的开篇交代了客居地点“京华”(今北京),点明时间(中秋节前后)。炼字:“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修辞: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②。②思浙:思念浙江故乡。修辞:第一句用《史记》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的牢笼。情感:第二句表现了词人在浙江时貌似过着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苦将侬③/强派/作/蛾眉④,殊⑤未屑⑥!③侬:我。④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⑤殊:很,甚。⑥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炼字:“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情感: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这两句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身不得,男儿列⑦,心却比,男儿烈。⑦列:属类,范围。修辞: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情感:这两句是全诗最醒目、最突出的句子,也是词人一生的写照。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文“殊未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⑧/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⑨!⑧莽红尘:莽莽人世。⑨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炼字:“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俗子”既是指词人的丈夫(王廷均),也泛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物。用典:词人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充分表达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情感:词人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我也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地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文学常识】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者之一,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写作背景】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本词主旨】本词是作者写于赴日本留学的前一年,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坚定的理想追求和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写作特点】1.多借用典故及前人的诗词名句。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和“青衫湿”等。2.运用对比与反衬的修辞手法。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秋容如拭”一句传神地写出明丽秋景,表现了中秋佳节的美好。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词人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D.“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关注世事民生,痛恨封建专制。【解析】A.“秋容如拭”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2.“秋瑾”和“木兰”都是了不起的巾帼英雄,你更欣赏谁?根据这首词或《木兰诗》作答。示例:我更欣赏秋瑾。她曾经是风华正茂、风姿绰约的女诗人,女权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为了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先点明写作地点、时间,中秋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寂寥,为下文满纸的抒情蓄势。B.“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词引用汉军破楚的典故,写出中国当时遭受八国联军侵略孤立无援的危急处境,也用来指词人自己冲破婚姻家庭的牢笼。C.“青衫湿”的典故出自刘禹锡的《琵琶行》,词人借此表达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但词人不是消极地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探索和追寻。D.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词意纵横驰骋,抒情酣畅淋漓,格调高昂激越。【解析】C.“刘禹锡”不正确,应当是白居易。4.秋瑾曾在《鹧鸪天》中写道:“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词中,秋瑾也抒发了这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词下片中的句子作简要分析。示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几句词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第33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乐府诗关注民生]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的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主人公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①累累②。”①冢(zhǒng):坟墓。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表现手法:后两句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情感:这段对答恰切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兔从/狗窦③入,雉④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⑤,井⑥上/生旅葵⑦。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④雉(zhì):野鸡。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⑥井:这里指井台。⑦旅葵:野生的葵菜。表现手法: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内容: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家的情景,以及中庭、井边随意生长的野生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这一幕幕凄清之景不禁令人心生凉意。从侧面表现出征人从军时间之久,家中一切已物是人非,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⑧/持⑨作饭,采葵/持作羹⑩。羹饭/一时⑪熟,不知/饴⑫阿谁。⑧舂(chōnɡ)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⑨持:拿着。eq\o(○,\s\up1(10))羹(gēng):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⑪一时:一会儿。⑫饴(yí):同“贻”,送给。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情感: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表现手法: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参考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入,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文学常识】《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本诗主旨】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位老兵从军多年才归时家破人亡的凄苦境况,反映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也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1.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2.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写人,且以哀景写哀情。如“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B.诗的开篇以“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荒凉寂静、人迹皆无的凄清氛围。D.全诗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解析】C.“以乐景写哀情”有误,应为“以哀景写哀情”。2.请你发挥想象,描写老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画面。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老兵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周围无其他人,只剩下他孤独的身影。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音乐机关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也称作“乐府”。B.诗中“十五”“八十”相对照,以夸张手法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不知饴阿谁”一句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C.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波澜起伏,引人深思。D.诗人从老兵回乡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对比强烈,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悲怆动人。【解析】D.诗人并没有正面写战争的残酷及灾难,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来的。4.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试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的意象有松柏、冢累累、兔、雉、旅谷、旅葵等。示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几句诗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地描写了老兵家中荒凉衰败的景象,以哀景抒哀情,渲染了老兵的凄凉、悲伤之情,突出了主题。第34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古体诗送别友人、军旅边塞]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①八月/即飞雪。①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内容:开篇写边塞奇景,风猛雪早。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边塞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这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两句是描写雪后美景的千古名句。炼字:“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②。将军角弓/不得控③,都护铁衣/冷难着④。②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③控:拉开(弓弦)。④着(zhuó):穿。表现手法:这两句诗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的寒冷。前两句为正面描写,后两句为侧面描写。内容: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瀚海⑤阑干⑥/百丈冰,愁云惨淡⑦/万里凝。⑤瀚(hàn)海:指沙漠。⑥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⑦惨淡:暗淡。结构:过渡句,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正面描写天气寒冷。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为下面的送别营造了一种奇异壮观、广漠辽阔的意境。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⑧置酒/饮⑨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⑧中军:指主将。⑨饮(yìn):宴请。表现手法:渲染。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渲染出送别时的场景和悲壮的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⑩,风掣⑪红旗/冻不翻⑫。⑩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⑪掣(chè):拉,扯。⑫翻:飘动。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画面描述及其作用: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内容: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把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友人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参考译文】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也被吹折了,塞北一带的天空,刚到八月就下起了大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帐幕,穿着狐裘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都拉不开弓弦,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戴。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大片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阴云。在主将的营帐里摆设酒席宴请归客,弹奏胡琴、琵琶,吹奏羌笛来助兴。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冻住了,风也无法吹动。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本诗主旨】这首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写作特点】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愁云惨淡万里凝”。2.想象丰富,气势豪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将“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夸张(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修辞,渲染、留白(诗的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回路转,武判官的身影已消失不见,诗人依然深情目送。【解析】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并没有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2.此诗写景凸显了一个“奇”字:在“八月即飞雪”的奇特天气下,诗人通过奇妙想象,将严冬大雪比作“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梨花)”;又通过“冷难着”“不得控”等细节,表现出边塞天气的奇寒(寒冷)。面对边塞风雪,诗人不觉其苦,反觉壮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豪迈(乐观、喜悦、昂扬)之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四幅场景。B.诗中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C.“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了送别时军中热闹狂欢的场景,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送别的喜悦之情。D.“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的意思是拉、扯,说明风大,而红旗一动不动,这一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解析】C.既有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并非“喜悦之情”。4.这首诗张弛有致,刚柔相间,堪称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既有对塞外天气的描写,如“白草折”侧面写出风势之猛,也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表达,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无限惆怅的依依惜别之情。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比喻新奇,格调豪迈。诗句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第35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词咏史怀古]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①神州:中原地区。内容: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下文。千古兴亡②/多少事?悠悠③。不尽/长江/滚滚流。②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③悠悠:形容漫长、久远。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末句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伤感无奈的抑郁之情。年少/万兜鍪④,坐断⑤/东南/战/未休。④兜鍪(móu):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⑤坐断:占据。内容:歌颂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情感:词人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气魄,正是反衬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⑥?曹刘⑦。生子/当如/孙仲谋。⑥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⑦曹刘:指曹操与刘备。修辞、用典: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强调孙权的雄才大略,借古讽今,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参考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的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像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文学常识】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嘉泰四年和开禧元年(1204—1205)知镇江府(三国吴时始于镇江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时所作。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此亭建于东晋,后来废毁,孝宗、光宗时,守镇江府的官吏又先后把它在旧址上重建起来。作者晚年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本词主旨】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写作特点】1.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上片借景抒情,下片怀古讽今,发表议论。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3.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如末三句。1.(2021抚顺中考)选出下列对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有误的一项(B)A.这首词是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在登上北固山时创作的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B.“悠悠”指时间久远,也指词人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C.下片两次用典,借赞颂孙权不畏强权来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表现词人的爱国情怀。D.全词简洁明快,以三问三答、层层推进来结构全篇,既相互呼应,又层次分明。【解析】B.“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并非“透露出时光流逝的伤感”。2.(2021新疆中考)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登临感怀之作。词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B.京口曾是东吴建都之地,词人由此展开联想。“万兜鍪”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C.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D.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词的下片词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解析】D.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3.(2021北部湾中考)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片,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驱遣自如。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迈奔放。【解析】C.从“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有诗;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引用了曹操的话,有史;但找不到“经”。4.(2021北部湾中考)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第36首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七言律诗爱国热情]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辛苦遭逢①/起一经②,干戈③寥落④/四周星⑤。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③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⑤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内容: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⑥,身世浮沉/雨打萍⑦。⑥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修辞:比喻、对偶。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危亡如柳絮飘散,“雨打萍”写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⑧。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内容: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修辞:对偶和双关。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情感: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⑨。⑨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写作手法: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大义凛然的气节,视死如归的气概。【参考译文】我遇到朝廷选拔,历尽辛苦终于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周年,战事逐渐消歇。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飘摇不定就像是雨打的浮萍。昔年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独无援。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文学常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等。本诗格调沉郁悲壮,是一首充满浩然正气的爱国诗。【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创作于诗人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诗人写此以明志节。【本诗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写作特点】1.叙事、抒情、言志有机融合。诗的首联叙事,尾联直抒胸臆。2.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如颔联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颈联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1.(2021泰安中考)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解析】A.四周星:四周年。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2.(2021泰安中考)对这首诗尾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尾联是剖心明志之言,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B.尾联中“汗青”代指史册,含蓄表达出诗人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C.尾联情感由悲而壮,语调由郁而扬,抒发了诗人为国捐躯的豪情。D.尾联中诗人决心向死,不惜此身,展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解析】B.“含蓄表达”有误。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3.(2021青海中考)诗的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4.(2021青海中考)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5.请赏析颔联中“飘”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酒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项目环保验收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海洋平台用钢板租赁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等教育机构教师聘期管理劳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食品安全生产责任赔偿合同3篇
-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珠宝商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安防产品集成与调试合同3篇
- 2024铜门制安工程物流服务合同
- 2024版日用百货购销合同范本
- 2024版服装店铺转让协议书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8篇)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11072-1989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 GB 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
- 医学会自律规范
- 商务沟通第二版第4章书面沟通
- 950项机电安装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含管线套管、支吊架、风口安装)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1免疫分子课件
- 《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医学全套教学课件
- 弱电工程自检报告
- 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第五版)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