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_第1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_第2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_第3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_第4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小组成员:王京京聂云青陈劼敏代英廖娉婷张鹂

马梦娇赵蓓张晓侣游礼俊田涛通货膨胀概述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建议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定义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类型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按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度量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变动趋势。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3.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等。成因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的物价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等。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治理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通货膨胀的益处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年份通胀率年份通胀率19806.019926.419812.4199314.719821.9199424.119831.5199517.119842.819968.319859.319972.819866.51998-0.819877.31999-1.4198818.820000.4198918.020010.719903.12002-0.819913.420031.2背景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1985年到1987年CPI都在6%以上,属于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在1987年至1989年更是接近20%,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1984年到1989年PPI走势曲折,由109下降到104后又急剧上涨至120,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大。3、GDP平减指数上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1、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是通胀发生的具体原因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1979年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产生的制度效益潜能到80年代中后期已基本释尽,农业生产进入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阶段,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首先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由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上升。最终通过消费品内部的比价关系,推动物价的全面上升。其次,中国的就业呈现刚性。1979年全国有1538万人需要安置就业,当年实际安排人数有902.6万,从1980至1988年中国安置了557815万人就业,这就大大突破了中国社会承受能力的临界点。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使得生产配置受到就业刚性的硬约束,不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物价形成硬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工资增长过快。1985—1990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13.3%,工资外的人均收入5年平均年递增26.5%。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发展的。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在加价20%以内出售;1985年取消了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即把两种价格并为一种价格,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价格双轨制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实现中国价格模式转换的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它开辟了在紧张经济环境里进行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道路,推动了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把市场机制逐步引入了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与交换中,促进了主要工业生产资料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过热,供求矛盾尖锐、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高低悬殊的时候,某些不法之徒,大搞权钱交易,钻双轨制价格的空子,时而将平价的商品转为市场出售,时而又将市场的商品变为平价商品,通过这种“评转议”或“议转平”,从中渔利,大发其财,成为暴发户。4、总需求拉动是通胀发生的总体原因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中国处于一个体制转换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旧的体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体制框架尚未形成。这种新旧并存的二元体制构成了投资膨胀的新环境。第一:在二元体制下,企业逐渐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业内部传统的利益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作为经营者在经济利益上往往不是企业所有者的体现,而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这种利益结构与群众消费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企业行为与投资行为的不合理。第二: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带来了双重行为:作为一级控制主体,需要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命令;作为地方代表,往往会为地方利益而向中央争项目、要投资,以增加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情况。第三:中央政府为平衡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投资。其次,消费需求膨胀。第一:居民收入增加。第二,城市居民资产形式单一。在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资产形式几乎除去实物资产外,就是货币,储蓄是消费品购买的延迟。第三:由于中国在住房、医疗、交通、粮油、燃料、能源上的福利和补贴制度,又使得城市居民的消费领域极其狭窄,基本集中在日用消费品上面。5、结构失衡是通胀发生的基本原因

首先,结构失衡导致总需求的虚假扩张;其次,结构失调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再次,居民支出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对称导致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

6、国际经济关系的非均衡性

首先受外债的影响,中国90年代初进入还债高峰期,每年偿还外债本息将达70---100亿美元。为了取得足够的美元,要增加出口,必然会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拉动国内物价上涨。其次,本币的贬值。为了刺激出口,减轻外债负担,提高补偿能力,政府不得不一次次调整汇率,将本币贬值。1980至1989是中国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几乎年年在调整,九年中人民贬值了31.7%,据此粗略计算,1980—1989年影响物价总指数约八个百分点,助长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再次,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1981—1988年美元每年平均贬值1%,影响人民币国际购买力3%--5%,由此而传导到物价总指数上,约累计影响5个百分点左右。对策财政政策开征印花税、筵席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预算外资金征收10%的调节基金;

严控减免税,加强以税还贷,税前还贷管理,

在1988年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20%的基础上1989年再压缩20%。金融政策1984年央行发布了《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1985年开始正式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通融”办法;1988年初,中央银行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1988年7月两次提高存款利率,法定准备金从12%提高到13%。行政法律政策

19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