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主讲:阳光宁ouygn@126.com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一、中学历史课程演进1.什么是“课程”(1)“课程”(curriculum)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中。(2)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3)我国,“课程”始见于唐宋。唐孔颖达“维护课程”,但涵义宽泛;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其涵义指功能及其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与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4)我国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繁多,影响较大的一种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教学科目,这是最普遍也是狭义的课程定义。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体验。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2.中学历史课程演进(1)清末中学历史课程①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862年,京师同文馆及到19世纪末所办新式学堂大多属于中等层次的学校(但没有中学的提法),其中有“读各国史略”的课程;②1904年“癸卯学制”,历史课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国史多于外国史,突出忠君爱国教育。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①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本国史和外国史课程各占一半,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是学生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②1922年“壬戌学制”,有两个变化:一是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二是课程采用选科制(必修和选修)。初中为必修,采中外合编的方法;高中普通科文理分科,但文化史是必修,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也采中外文化史合编的方法。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避免重复,在民国课程史上是独树一帜的。③1929年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外历史,课程设计由民初的直线式变为循环式;后在三四十年代做了多次修改,总体上在课程设置、内容和课时方面基本稳定;40年代的标准有一定的战时色彩。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④就课程内容而言,经历了从通史到专史再到通史的嬗变,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世界史教学受到削弱;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3)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建国初,受苏联影响,中学历史先教世界史,再教中国史;初中讲授中外古代史,高中讲授中外近代史;世界史内容照搬苏联体系。1956年,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恢复了螺旋式设计,内容上开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分量过重、内容偏深。1958年后,政治冲击使历史课程蒙受很大影响,课时一再削减,甚至以”三史”(家史、村史、厂史)代替通史,以访问“四老”(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老贫农)取代正常的课堂教学。1963年,历史课重新改为直线式设置。十年浩劫期间,历史课程遭受严重破坏,一度“暂停开设,”后虽恢复,但课程内容主要是“农民起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义史“、“儒法斗争史”、“党内斗争史”和“国际共运史”,课时没保证。“文革”后,历史课程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制定了新时期第一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初高中未分层开设,采取直线式的设计,内容有“左”的痕迹。1990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恢复了螺旋式设计,且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全国推行,1996年又公布了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历史课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第一,逐步形成了初高中双循环、螺旋式设置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历史课程的基本思路,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第二,改变了只有必修课的单一结构,高中出现了选修科目,课程类型趋于多样化。由于文理分科教学,高中的历史选修课程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变动过于频繁(缺乏研究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如何科学设计中学历史课程尚在进一步探讨之中。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3.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思考(1)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历史教学大纲》,成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据此,初中开设历史或历史与社会两门选择性必修课程。历史课学习从古至今的中外历史,不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求系统完整,按学习主题编排史事,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反映学科特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综合性文科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目前出台了两个课程标准,其中历史占有很大比重。高中历史按模块和专题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种。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高中必修有三个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实际上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和社会生活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高中选修有六个模块,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文科方向学生至少选修三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个模块。(2)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第一,基础性。不再沿袭大学的目标和内容,重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削减大量繁琐内容。第二,时代性。内容有时代气息,吸收新成果,照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兴趣点。第三,综合性。历史和历史与社会选用,特别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重内容、方法和技能的综合。第四,选择性。高中在必修外,设置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系灵活、富有弹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初、高中历史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具有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活动。第五,多样性。课程类型有必修和选修;教材有多个版本,选用权逐步下放,促进质量竞争。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3)改革的几个亮点第一,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讨论、参观考察、采访、编撰等;要求运用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评价不仅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等方面是否达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倡综合采用课堂观察、历史习作、学习档案、历史调查、制作、考试等多种方法。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需提及:一是引入档案袋评价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许多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性评价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方法之一),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的评语等;二是注重实践性和社会性。它将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等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历史课程标准》有一定“弹性”。它关注的是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较宏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观的内容,不规定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数。初中的虽有一定的时序性,但可对内容重新建构,编写出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不同体例的教材,教师上课也可随机处理。高中课标规定的各部分内容本来就相对独立,更有灵活性。(4)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成效:从知识观角度看,新课程重视程序性知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学习,有利于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课程设计看,新课程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又避免简单重复。从学习方式看,新课程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特点,历史教学面貌有了大的改观。问题:有些新理念,如有些新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经验,教师难以适应。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教学资源贫乏,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出现了过去是“满堂灌”而现在是“满堂跑”,过去是“口灌”而现在是“电灌”,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的现象;历史课程标准笼统,缺少层次,难以把握;大量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实施难度较大;教师对教材使用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等。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二、中学历史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有不同的阐释,但都认为它是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2.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反思与重构(1)建国以来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沿革及特点:建国初到1978年,核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尤其是阶级斗争的观点.1978年到1986年,拨乱反正,逐步纠”左”,恢复.1986年到2001年,最大亮点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强调学科能力培养和公民素质的养成。(2)新世纪对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反思与重构反思:要给学生留出空间,使之体验“过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获得经历;把非智力性因素看作课程的目标而不是促进掌握知识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扩广,代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名。重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初高中《课标》基本精神一致,但程度上有差别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关于知识目标: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要求”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高中课程更注重理性、宏观知识的学习。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关于能力目标:初中:将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要求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另要求学生具备五种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明确提出”历史思维能力“目标,在初中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简略有两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初中: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高中:增加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主要从历史文化认同、人文主义、世界意识三个层面提出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于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初高中都提出探究式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等目标,都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同的是,高中对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表述更为具体,归纳有几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注重探究式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3.中学历史知识目标及其教学实践(1)基本的历史知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课标没有具体说明,人们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都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一种认为常识性的、公认的、没有争议的历史知识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一种认为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是基本知识。从学理上说,不能简单把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课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标准或教科书上的知识划等号(课程标准选择内容不当及弹性问题)从实践操作上看,课程标准编制中确实考虑了基本知识,即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一线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及据此编成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视为基本的历史知识。(2)陈述性历史知识及教学实践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A.陈述性历史知识的含义及分类a.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知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知如何”的知识b.历史学科陈述性知识分两类:史实性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c.历史事件,是历史上发生的、具有明确起讫时间、人物、经过等全过程的大事情,如一场战争,一次重要会议等d.历史现象,则是对人物、时间、地点的等要素无严格要求,它是历史上较广泛地域、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现象,如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丝绸之路、文字狱等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B.历史概念的教学问题a.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概括性即指它反映的内容是概括的、抽象的;层次性是指它不仅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特征等要素,而且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各种历史概念上下左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b.学生掌握概念需经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常见错误有: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c.概念教学: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历史概念教学:第一,历史概念教学只有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有知识相互作用,并被已有认知识结构“同化”,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家活动、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历史事件为基础)第二,由于历史概念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因此当原有认知识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屯田”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第一,运用变式组织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第二,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从属关系的概念比较。如“氏族”(上位概念)与“母系氏族”(下位概念),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列关系的概念比较。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构成概念的时空因素及历史特点等方面有不同的“量”的表现,比较了,清楚了“质”的规定性,又明白了“量”的界限,学生掌握的准确、深刻。矛盾关系的概念比较。如“中央集权”与“藩镇割据”,揭示其矛盾关系,有利于学生弄清概念和培养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不同情境下同一概念比较。如历史地理概念“印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度”;再如原始农耕“文化”(广义的,指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秦汉“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本质内涵上有区别比较可以避免概念模糊和混淆第三,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一定层次性的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概念体系。如“革命”等形成有序的概念体系,能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间的差异,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概念。(3)程序性历史知识及教学实践是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包括: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第一,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用的方法,分析证据,并用证据建立“事实”;第二,使学生学习一些历史逻辑思维及一些关键概念,如“变迁”,“发展”,“原因和有序”等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辨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程序性历史知识及教学问题,历史教育界有必要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进一步探讨。4.中学历史能力目标及其教学实践(1)历史学科能力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前,成果很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论述能力问题,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一些历史学习技能,对历史学科特殊能力研究尚欠深入;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得到关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白月桥、赵恒烈、金相成、聂幼犁等的研究值得重视;赵恒烈从历史认识角度,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a.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b.历史材料的搜集、鉴别能力;c.历史材料的领会、诠释能力;d.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e.历史知识的鉴往知来能力。金相成、聂幼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四个层次:a.识记鉴别能力;b.领会诠释能力;c.分析综合能力;d.评价辨证能力。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后提出了历史思维能力白月桥:翻译了前苏联莱特《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扎波罗热茨《历史学科培养能力与技巧的方式与方法》;在专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专门讨论历史思维问题,重点探讨了历史思维的独特性及创造性历史思维的特点。赵恒烈:在《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中提出了历史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思维的三个时态:共时态思维、昔时态思维、即时态思维。现在一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于其他能力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它渗透在各种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历史学科能力之中,对各种学科能力起着统帅的指向性作用,从而也将历史小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区别开来。(2)历史学科能力内容及其教学实践A.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能。它包括接收信息和理解信息。例:B.历史阐释能力这是对材料或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a.识别。即能够初步地判断材料或叙述。包括判断历史材料是第一手的还是转手的,识别材料是属于对历史的客观叙述还是对历史的看法等。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b.解释:即能够说明材料的主要观点、立场、意图,发现某些史实之间的联系等。C.历史论述能力是指以史实作为依据,史论结合地对历史问题进行叙述与评论的能力。叙述能力包括:a.分析与综合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分析即将历史问题分解成若干要素侧面方面。综合即将各种零散的历史资料按照某种史学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b.比较与概括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历史事实之间的异同,使人们的认识更为精确.(横比、纵比)概括是把各种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一些共同特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征联系起来做进一步归纳,使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刻。例:两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评价能力包括:a.对史实本身的评价。即运用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对某一历史问题本身做出评价。例:b.对相关历史论述的评价。即对别人有关历史问题“评价”的再评价。例:c.依据材料,独立地提出一种适当的观点,并进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行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具有连续的思维品质,不是全有全无的或突然出现的,每个人乃至中小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例:历史的论述能力是最高层次的学科能力目标,教学中尤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习初步创建“自己的论述”,让历史课堂成为“创造的场所”。但与学者的创造成果不能相提并论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5.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教学实践(1)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范围广泛,大到对整个社会、国家的看法,如平等、公正、尊重、民主、爱国等,小到善良、诚实、直率等处事态度,甚至包括对学习的兴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品德教育,三是兴趣、毅力、性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A.对祖国、民族的认同及爱国主义情感。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如;B.人文主义情怀。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反对专制等基本态度,如:C.正直为人的品格。教学中应通过史实注意培养学生善良诚实直率负责任等做人的品格,如: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D.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如:此外,还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民主与法制的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2)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第一,以疏导为主。第二,平等交流与沟通。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三项目标的关系:历史知识教学是基础,没有它,历史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无法顺利生成;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核心,它是历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基调,有助于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信念。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偏废而要作整体考虑。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1)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通常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颁布,主要阐明或规定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及教材编写的要求、教学建议和学业评价等,是教材编写和课程评价的依据。(2)清末“中学堂章程”中的历史“学科程度”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的“学科程度”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顺序等作了大致的规定,提出历史课要“明实事之关系”,“辩文化之由来”,“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起到了课程标准的作用。(3)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A.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学科及程度”规定了历史课讲授年级、课时数及内容、要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同年颁布《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B.国民政府时期1929年,教育部颁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准,它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后有1932年、1936年、1940年、1948年的四次修订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但基本框架仍沿袭了1929年的课程标准,其中许多方面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4)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有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2年几个版本。1956年的《历史教学大纲》,社会评价历来较高;1978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再次提出重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乡土史,引发了80年代的乡土热;1988年制定,1992年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制订的,鲜明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特点;1996年颁布,2002年在全国范围推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注意与初中大纲的衔接,体现时代性,重视研究性学习,并首次增加“考试与评估”部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80年代中期前,一般提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目标,之后增加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80年代前的表述模糊,之后的逐渐规范;就能力目标来说,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受到重视,90年代中期后,能力目标有所加深,其提法注意与历史学科特点相结合;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在知识内容方面,几十年来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科体系”来编选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头绪繁、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2.新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探析初中新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高中的在2003年,到2005年,中学基本上都进入新课程体系(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一样,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教育文件,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上是一致的,但有差异:第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同意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第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第三,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尽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的核心。但不等于说要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方方面面做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还隐含了价值取向的变化,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一是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眼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四是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给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留下足够的空间。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2)新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A.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代替思想教育目标,内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个性。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B.构建新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内容注意精选;多选近现代材料,多选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思想史、科技史内容。初中课标在内容上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构建了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中课标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体裁,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C.规范中学历史教学行为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学习要求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确定教学重点;以避免教师随意拔高课程难度或拓展课程内容,也便于教学评价的操作。历史教学内容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识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或说出所学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约占70%左右;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要求在达到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历史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约占20%左右;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要求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约占10%左右。D.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经济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的教学活动,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各地的课程资源不平衡,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也不是活动课越多越好。(3)新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初高中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说明部分,着重阐明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本体部分,规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实施部分,提出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等。A.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较教学大纲更清晰和全面。但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各种目标所占的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比重也应是不同的,历史学科似应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则偏重能力与方法,知识目标很不起眼,也许会造成知识目标弱化的问题。还有人认为,过程与目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不能把过程纳入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属于第一层面的目标,方法和能力属于第二层面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第三层面目标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各层面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B.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与编排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其教育价值及与学科目标的一致性;对知识的选择和编排采用专题设计,容易造成肢解历史整体的有机性或割裂历史内在因果关系的印象;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历史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定的系统性;历史课程改革针对的是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而不应否认学科体系。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研读、掌握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教科书多样化,一标多本的情况下,研究课程标准的运用有现实意义。运用时,教师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2)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关系。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体系编写的教学材料,应重视;课程标准是本,第一位的,教师应依此为依据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思路和基本理念;(3)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其陈述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分,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从知识层面上对历史内容作了层次划分,这是教学时确定重点的主要依据;(4)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课程标准是本,但使用它并不等于把它教条化或作本本主义解释,要创造性加以运用。四、中学历史课程资源1.什么是课程资源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有课程就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是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按空间分,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课程资源;按其性质,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历史课程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历史课程资源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都构成历史课程的资源。(2)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A.民国时期课程文件中有不少版本的《历史课程标准》涉及此问题,但就总体而言,还没有成为历史教育界的共识。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B.新中国课程文件中如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很少阐述课程资源问题,通常只是在“说明”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等部分一笔带过。C.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D.课标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课程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资源,还有图书馆、家庭、社区(社区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历史遗存(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及含有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史音像资料(图片、照片、录音、录象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为)、因特网等。高中的课标还特别指出: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同时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3)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误区如,简单地将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会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学生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3.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与途径(1)历史教科书资源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内容、体裁的功能方面有所创新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资源的作用;第二讲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初中历史教科书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力求做到历史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和谐;高中历史教科书呈现“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2)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学会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可使学生获得更多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股权比例及支付方式
- 三腔二囊管课件
- 2024年度企业重组与并购合同设计要点2篇
- 2024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分公司毕业生招聘2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湖北荆门分公司招聘1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吉林通化分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建筑股份限公司岗位招聘30人(信息中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人保财险限公司江西分公司招聘10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交二航局市政建设限公司招聘25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上海浦东新区房地产(集团)限公司招聘4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上海版小学英语单词表
- 2024年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之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试题(详细参考解析)
- 保山2024年云南保山市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超星尔雅学习通】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网课章节答案
- 20231210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法律问题解析
- 能源调度中心方案
- 《建筑工程制图》题库
- 在线网课知慧《商科专业写作(南工大)》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工程联系单表格样本
- 静女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