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纹姓名:学号: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是一种动物,一种被中国人视为神圣且又神奇的动物。
龙,可以喷云吐雾,纵横天下;可以呼风唤雨,福萌国民。中华儿女将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千秋万代,始终对龙充满了崇高的敬仰。
由于人们对龙的喜爱,龙纹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龙纹艺术,使我们民族母体文化中别具特点和生气的一部分,使我们心灵触角伸向亘古的根。
人们创造它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它、装饰它、膜拜它。在古老的东方流传着各种美丽的传说,可谓一龙一世界。云南昆明太和宫金殿隔扇门裙板浮雕团龙(石雕)北京雍和宫匾额上木雕二龙戏珠,二龙栩栩如生,动态舒展灵活。(木雕)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万仞宫墙上的一条巨龙正张口泄水,直冲龙门中心,画面洋溢着动感,张扬着力度。(砖雕)瓷器上的龙纹宣德青花云龙纹捧盒
元青花上面的龙纹大家无不知道大英博物馆的那对云龙纹象耳瓶,那是近一百年前发生的不应该发生的故事,但今天这样的事情是否还存在,恐怕更糟糕,因为‘叶公好龙’的先生特别多。瓷器上的龙纹
这是永乐青花海水五龙纹碗,这件青花瓷器以淡雅的浅蓝釉绘画水波纹,龙纹以浓艶鲜明的深蓝精描。龙目瞠眼张口,怒髪冲天,鋭爪狂张,姿态威武矫健,乃明初彰显国运的力作。瓷器上的龙纹
这是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其口径有40公分,五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发,矫健威猛,既有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器装饰上霸道。
这是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其口径有40公分,五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发,矫健威猛,既有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器装饰上霸道。在室内家具中主要分以下几种:1.行龙:龙头前装火珠,身尾随后,四爪作行走状,亦称赶珠龙。2.正龙:龙头为正面,龙身盘绕成一团。3.戏水龙:龙身盘曲不规则,并伴有海水。4.升龙和降龙:龙头侧脸向上,龙身及尾在下称升龙,反之称降龙。5.戏珠龙:中间一火龙,二龙相对嬉戏,有云纹为饰,亦称“二龙戏珠”。6.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7.“苍龙教子”图:龙身盘曲缠绕,有一老龙在上,一或二小龙在下,寓意“教子升天”。龙纹艺术在中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它有着独具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浙江温州市洞头捷鹿船务有限公司公开招聘经理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冲五凌蜗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度萍乡市投发集团(城投集团)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种牙品牌策划培训
- 消防知识培训简易
- 强化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 规范体育锻炼促进新陈代谢方法
- 房屋租赁合同起草
- 电子商务平台精细化运营提升方案
- (二模)宜春市2025年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小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电缆敷设及管内穿线施工方案
- 幼儿园成语故事《磨杵成针》课件
- 2024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四季的问候合唱简谱
- 胃管置入术知情同意书
- 2023年污水处理工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922题)
-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 山东省泰安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 人际交往与沟通课件第二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