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收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参考答案:D2.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D3.下图是我国某时期的一幅农村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基本确立B.小农经济形态不复存在C.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土地自主经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参考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文字“互助模范”“团结起来力量大”可知此时是三大改造时期,建立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改造,结合图片和文字,可知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故C正确;材料中重点是表述农民的精神状态,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故排除A;无法判断是此时对农业改造是否完成,故不能确定小农经济是否存在,故排除B;土地自主经营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点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参考答案:A5.“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说的这个国家是当时的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参考答案:D6.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C.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参考答案:C7.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其后的柏拉图认为:“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表明A.法律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B.人是法律的中心C.法律和道德有一致之处

D.法律具有随意性参考答案:C8.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C.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参考答案:D9.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①创办近代工业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参考答案:D10.有学者指出:“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为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再无回头之路。”该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A.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全面总结B.使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C.使自由主义思想彻底退出了美国经济D.有助于美国和西欧各国摆脱经济危机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等信息可知,新政使美国从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B项正确;新政是一种经济实践行为,并非理论创新,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分析解答。11.乾隆二年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于是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这反映了当地政府A.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B.限制私营手工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D.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参考答案:A根据题干“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的现象,然后苏州府通过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体现了当地政府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行政法规以解决问题,A项正确。题干中“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可知官府并没有限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错误。题干中仅有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是否有专门环保机构不可知,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苏州府设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的原因是染衣坊过多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政府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12.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立宪政体未能有效约束王权B.议会与内阁间矛盾尖锐C.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D.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践行参考答案:A【详解】由18世纪中期的英国首相支持国王,组织“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等,可知,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还对议会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因为英国国王利用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可知双方有较量,但不是“矛盾尖锐”,B项错误;“议会高于王权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时确定下来的,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首相和“国王之友派”对阵辉格党人,是政党之争,不是权利的制衡,D项错误。13.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参考答案:B14.约翰·洛克发表《政府论》,为革命和英国新的政治体制辩护。此时,英国(

)A.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B.斯图亚特王朝复辟C.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时期

D.颁布《权利法案》参考答案:D15.宋代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C.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无需证据确凿”“奏弹不实……不必受到惩罚”“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可知,谏官、御史奏弹不实不罚,不奏弹则受罚,易导致权力滥用,故A项正确;宋代相权分归二府三司,不涉及监察权,故B项错误;皇权达到顶峰,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故C项错误;宋代谏官、御史不是直接监察地方的,故D项错误。16.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

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参考答案:B“克己复礼”,恢复周礼,本质是崇尚等级秩序。17.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参考答案:F1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A依据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发表的联合公报确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局势的和平和安定。故选A,排除D。B项是1979年元旦;C项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张。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18.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和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C.官僚政治趋向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公民参与城邦政治参考答案:A19.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A.依赖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优越性参考答案:B2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参考答案:B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21.1912年上海实业家方液仙创办中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因小作坊生产和销路呆滞被迫歇业。1915年重建,但无力与舶来品抗衡再次倒闭。1920年改善产品装备,在当时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得发展。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晚清政府的新政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C.反帝群众的支持国货

D.创业精神的艰苦实干参考答案:C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15年到1920年中国出现了爱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所以方液仙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反帝群众的支持国货。

22.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A.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是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批判,近现代的间接民主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仅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雅典民主不是奴隶主独享的民主,排除;D项,材料是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而不是雅典居民对政治现实的态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24.“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

)①英西海战②中法战争

③美苏冷战④美国独立战争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美苏“冷战”。据“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可知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符合题意,①正确;中法战争时,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不符合题意;苏联是一战后新崛起的大国,美苏“冷战”符合题意,③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13个殖民地要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④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25.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20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A.炼钢技术的改进

B.化学工业的进步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参考答案:A26.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时代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C27.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参考答案:C28.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参考答案:B29.下图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它是冷战的著名标志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参考答案:A30.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

C.宋、元

D.明、清参考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A.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

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C.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

D.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参考答案:A【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科林伍德强调文物、文献是历史问题的答案,“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要求追溯历史问题,而不是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故B项错误;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是方法,任务是追溯问题,故C项错误;科林伍德要求重构的是失去的问题,而不是重新构建新的历史,故D项错误。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碍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真立宪”与“不完不备之立宪”分别指什么?(4分)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赞成的政治主张及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陈独秀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9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l)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2分)

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4分)(2)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5分)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1850年夏天”和所学知识即可锁定“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即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从材料内容中可以明显看出林,徐二人在解决外国人租赁中国房屋问题上态度明显不同: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林则徐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和向西方学习,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正面积极形象,所以在人物评价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