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海西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中央集权 B.分权制衡 C.两党制 D.联邦制参考答案:B2.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参考答案:C3.以下对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新形式B.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D.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民主全盛时期的到来参考答案:考点:4A: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在城邦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充分的民主,而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民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均符合雅典民主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4.基辛格有一次谈起“上海公报”时说:“周恩来总理主张‘上海公报’既列举中美双方分歧,又列举双方的共同点,是很有道理的。”这说明公报A.体现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B.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标志中美正式建交 D.遵守“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打开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才执行不结盟的外交思想,故A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据材料“既列举中美双方分歧,又列举双方的共同点”体现了公报遵守“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故D项正确。5.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参考答案:A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错误;B对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D错误。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参考答案: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C项错误,六部没有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答案:D7.恩格斯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的‘手段剪裁’的”。这实际上说明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A.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B.具有民主主义色彩C.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D.议会掌握着立法权参考答案:A俾斯麦以铁血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体现了高度的集权性和专制性,所以“俾斯麦的‘身段’”实际上指的是德意志宪法的专制主义。答案是A项8.《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参考答案:D9.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对香港租借的时间到期B.“一国两制”政策的灵活性C.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参考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正确;ABC是香港回归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0.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背景是A.都因为国际战争而引发B.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都已经成熟C.均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参考答案:A11.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A.周王室的衰弱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诸侯的强大参考答案:C【详解】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废井田,开阡陌”反映的则是井田制的废除,对土地私有制的肯定,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周王室衰微的信息,排除A;B没有揭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信息,排除D。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参考答案:D

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关系即材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13.下列关于雅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雅典是古希腊著名的城邦

B雅典民主制度是小国寡民的产物C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D雅典的民主政治仍是今天我们追求的目标参考答案:D14.2013届21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更符合近代中国实际的观点是A.甲方

B.乙方

C.甲乙方都符合

D.甲乙方都不符合参考答案:B15.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井渠参考答案:A16.在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参考答案:B略17.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参考答案:B18.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参考答案:B19.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参考答案:C20.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参考答案:A21.“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这篇评论最有可能发表在A.1905年《民报》B.1915年《青年杂志》C.1922年《申报》D.1946年《解放日报》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独占了中国的市场,这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及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衰落了,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22.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

(

)A.图腾崇拜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参考答案:C23.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御史大夫B.刑部尚书C.平章政事D.太尉参考答案:A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可知,这一官职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的职责与材料相符合,故A项正确;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故B项排除;平章政事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故C项排除;太尉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故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4.“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材料反映的是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参考答案:D【详解】A选项中的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在华东,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B选项的徐州会战位于华北和华东之间,主要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C选项,武汉会战位于华中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D选项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于日军主要进攻敌后战场的策略以及国内的消极情绪,中共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振奋了国内抗战的信息,符合题意故正确。25.下表是美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项目时间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工农业服务业工农业服务业1950年455547.452.61970年34.265.838.461.6①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③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④“新经济”在美国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A26.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参考答案:D27.苏联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A.轻工业B.重工业C.金融业D.农业参考答案:D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点睛: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等。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但是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28.邓小平在总结文革教训时谈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他主张A.民主制度化、法治化

B.提高群众民主意识C.加大执法力度

D.否定领导人的权威性参考答案:A2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参考答案:C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判断,AD两项属于汉代的纺织业情况,B项属于元代,C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属于商代经济范畴。【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30.“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秦汉郡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参考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参考答案:(9分)(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⑵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变化:依据“(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概括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依据“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可概括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依据“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可概括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⑵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理由: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都带来巨大的灾难,然后结合具体史实答出原因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标准或方法为:运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事件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还要看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2.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都会发生或渐进或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时期初期至中期,工业革命在整个西欧急剧推进,给西欧带来巨大变化。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克尔顿·海斯在《世界史》一书中写到:“除了工业革命,全部近代史上没有什么别的事件更惊人的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或对人类进步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或造成了更剧烈的苦难和不满。”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年份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安徽、四川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后在全国推广1980年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年中共中央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9年中共中央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对西欧产生的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3)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推动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蒸汽时代);引起西欧社会的政治变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消极: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加剧等弊端。(2)政治:被破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实现小康;思想:由毛泽东思想发展到邓小平理论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外政策:由封闭保守转向全方位对外开放。(3)技术革新(生产力发展);政策推动;理论创新等。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年~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7342.9%189611763.6%1897494591.8%1898473983%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从1874年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0分)参考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都很短命,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4分)(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