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北京通州区北苑学校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挂鸟刘泷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他说,怪,它不走了!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B.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D.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E.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1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14、第一次放飞八哥时,八哥是喊着“好”不走;后却是“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1、(5分)DA(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E得1分,选BC不得分。)12、6分)①善良、有爱心:关爱鸟类,每天都去放鸟。②软弱、随和,迁就儿女:对孩子挂鸟、吃鸟的行为虽不赞成却没有阻止。(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13、(6分)①写出了山沟林草茂密、山鸟众多的环境,为“挂鸟”这一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②幽静而美丽的环境与老两口的善良与爱心互相映衬,使小说充满淡淡的诗意。(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14、①艺术结构上,八哥从喊着“好”不走,到后“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使故事情节跌宕有致,含蓄蕴藉。②情感表现上,前文的不走突出八哥对老人关爱八哥、给八哥治伤的感激;后文的飞走突出八哥对吃鸟行为的恐惧。不走与走,都突出了八哥的灵性,使小说带上了一丝传奇色彩。③人物形象上,借助鸟类的留和飞,表现了人们的关爱行动之美和残害行动之丑。④思想内容上,通过鸟类留和飞的对比,表现了对人们关爱鸟类行为的肯定和对残害鸟类行动的摒弃、批判,能引发读者的反思,深化小说的主题。(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要批判得好,必须有批判的武器——专业知识和缜密逻辑,而公共知识分子显然有掌握这种武器的本领,因为他们有专业和逻辑的长期训练。而且,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能在批判别人的同时,兼顾批判自己。这种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公共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良心最重要的理由。要批判得好,得让公众明白,而公众要明白,必须具备理性素养。这种理性素养绝不是在“保钓游行”中打、砸自己的同胞以及他们的轿车,绝不是抬出伟大领袖的名号回归极“左”的政策路线上去,绝不是动不动就骂人、约架、暴力相向,它应该是在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中有多种角度的看法,应该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合乎历史事实,无论何种批判,何种意见,都应该持之有据、论之有理,遵循理性推理的基本逻辑。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人遗传了一种人情、伦理、道德基因,而少了一些科学理性精神,由此形成了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所论证的观点:中国人重内向超越,而缺少西方人重外向超越的精神。由于普通民众缺乏理性精神,公共知识分子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理性训练和理性储备向民众源源不断地提供、传递、引路,于是,公共知识分子就有了一种传道士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公共知识分子能在传道的过程中,坚持应有的理性,循着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前走,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权,从道不从利,那他们就有存在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理性的批判,并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骂政府”、“骂体制”行为。政府的行为、体制的运行需要民众的监督,有了监督,就有了批判,而不是简单的谩骂、攻击和暴力威胁。骂是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弊端的,必须有理性的批判和理性的建议,中国社会才有良性运转的将来。而有的人直接将理性的批判一概贬斥为“公知”言论,只能说明他的理性素养低下和暴力情绪的泛滥。在公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的社会批判和理性呼吁下,民众已经认识到中国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改革的共识正在中国各个阶层中凝聚。有了这种共识,推动改革就有了民意基础,而改革的步骤和措施就属于技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了。今天,公共知识分子要甩掉“公知”的帽子,必须坚持在意见纷争的市场中保持真我本色,做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所谓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告诉民众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也不是满足民众情绪化的心理需求,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对生活常识提出质疑、批判,审视现有明规则和潜规则运行的不合理、不合法之处,提出一些符合人文历史潮流的观念、思想,供大众再熟悉、再批判、再建构,在相互之间理性批判的碰撞下,共同找到一条前行的路。在判别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过程中,他所处的体制并不是提高或贬低他的存在意义的标准。不要神化公共知识分子,也不要妖魔化、污名化公共知识分子,就事论事地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的具体行为,可能才是中国人判别公共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理性选择。(选自《财新网》2012.10.15有删改)1.下列对“理性素养”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理性素养是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批判武器,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和逻辑训练。B.理性素养绝不是民族情绪、暴力情绪的泛滥,而是在表达看法时尊重事实、尊重历史,进行批判时持之有据、言之有理。C.中国普通民众的理性素养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普遍缺乏,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加以传递和引导。D.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素养着重表现在对政府行为、体制运行的监督和批判上,因为只有理性的批判和建议,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转。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不会迎合民众的情绪化需求,而是在意见纷争的市场中保持真我本色,为大众提出一些符合人文历史潮流的观念、思想,以供参考。B.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坚持理性、公平、正义,不断地对生活常识提出质疑、批判,审视现有明规则和潜规则运行的不合理、不合法之处。C.事实上,好的知识分子只能在体制之外寻找,他们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权,从道不从利,是当下中国需要的批判声音。D.在今天,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地、理性地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的具体行为,而不应该对他们进行神化、妖魔化、污名化等误读。3.请结合全文,回答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1.D(错在“着重”二字,原文并未提及这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着重表现。)

2.C(体制并非是对进行知识分子判定的标准,体制内也有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3.(1)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是社会良心的需要;(2)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能对民众起引导作用(3)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能推动民众形成改革的共识。(从社会、公众、改革三个层面作答)3.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金属疲劳”不容忽视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高速列车在行驶中突然出轨,造成100多人遇难身亡的严重后果。事后经过调查,人们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节车厢的车轮内部疲劳断裂而引起。从而导致了这场近50年来德国最惨重铁路事故的发人们所见到的金属,看起来熠光闪闪、铮铮筋骨,被广泛用来制作机器、兵刃、舰船、飞机等等。其实,金属也有它的短处。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可以产生疲劳状态,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金属疲劳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150多年来的统计,金属部件中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于疲劳而引起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会发生金属疲劳带来危害的现象。一辆正在马路上行走的自行车突然前叉折断,造成车翻人伤的后果。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刨地时铁镐从中一分为二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之后,使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且有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大敌。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是增强金属抗疲劳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通过事先引入的办法来增强金属的疲劳强度,以抵抗疲劳损坏。15.解开金属疲劳秘密的关键是由于

(3分)16.“金属疲劳是金属由于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的疲劳状态,金属产生疲劳后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恢复就不至于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这句对金属疲劳的解说有误,请指出它错在哪里。答:

(3分)

参考答案:15.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16.“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恢复”说法有误,因为金属疲劳不能得到恢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0.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3)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译文:参考答案:10答案:D“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11答案:C。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12答案:A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13(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3)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参考译文: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2)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参考答案:4.C

5.B

6.B

7.(1)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2)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4.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其中标志词应抓住:“未几”“悉”等。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B项“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B项“因而得罪了许多人”错,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挺,字仲烈,以门功补官。从父璘为中郎将,部西兵诣行在。高宗问西边形势、兵力与战守之宜,挺占对称旨,超授右武郎、浙西都监兼御前祗候,赐金带。绍兴三十一年,王师既复秦州,金将合喜孛堇介叛将张中彦以兵来争,已而南市城贼亦掎角为援,转战竟日。挺令前军统制梅彦麾众直据城门,众弗喻,彦亦惧力不敌。挺督之,彦出兵殊死战,挺率背嵬骑尽易黄旗绕出敌后,凭高突之。敌哗曰:“黄旗儿至矣!”遂惊败。挺不自为功,状彦第一,士颇多之。璘亦引嫌,并匿其功。明年,挺被檄与都统制姚仲率东西路兵攻德顺。金左都监空平凉之众以援合喜孛堇,又遣精兵数万自凤翔来会。仲驻军六盘,挺独趋瓦亭,身冒矢石,众从之。金人舍骑操短兵奋斗,挺遣别将尽夺其马,金众遂溃。挺每燕见从容,尝论两淮形势旷漫,备多力分,宜择胜地扼以重兵,敌仰攻则不克,越西南又不敢,我以全力乘其弊,蔑不济者。帝颇嘉纳。光宗即位,御笔奖劳。而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器械弗缮,挺节冗费,屯工徒,悉创为之。御军虽严,而能时其缓急,士以不困。郡东北有二谷水,挺作二堤以捍之。绍熙二年,水暴发入城。挺既振被水者,复增筑长堤,民赖以安。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挺少起勋阀,弗居其贵,礼贤下士,虽遇小官贱吏,不敢怠忽。拊循将士,人人有恩。璘故部曲拜于庭下,辄降答之。即失律,诛治无少贷。璘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岁时问劳不绝,被遇尤深厚。光宗赐内府珍奇,以示殊礼。论曰: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节选自《宋史·吴挺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B.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C.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D.诏问备边/急务即建增储之策/由是粮糗不乏/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B.矢石,古时守城的武器,指箭和垒石。C.勋阀,指功臣的门第,即古代社会里对朝廷有功勋的大家族。D.部曲,本为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文中指军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挺勇而有谋。在南市城,他率领背嵬军骑兵将旗帜换成黄旗绕到敌人背后,大败敌军;论说两淮地区军事,认为应当选择有利地形重兵把守,颇得皇上赞赏。B.吴挺抚爱百姓。绍熙二年,谷水暴涨流入城内,吴挺救济遭遇水灾的百姓,又增筑了长堤,百姓赖此得以安宁。C.吴挺出身显贵,却能礼贤下士。他即使遇到地位低的小官,也不敢怠慢轻视;抚恤士卒,人人得到他的恩泽。D.吴挺深得光宗皇帝宠信。光宗曾说吴挺是难得的人才,对吴挺慰问不断,恩遇有加,赐给他内官的珍奇宝物。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挺不自为功,状彦第一,士颇多之。(2)即失律,诛治无少贷。璘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参考答案:7.B

8.D

9.D

10.(1)吴挺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上奏梅彦功劳第一,士众都赞赏他的做法。(2)如果违犯军纪,责罚治罪不予宽恕。吴璘曾经对孝宗说,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吴挺最可信任。【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名词性词语、短语前后,可能需要为断开,如“四年春”“年五十六”这两个名词短语后,名词“开府仪同三司”前,“策”“太尉”这两个名词后,都是应该断开之处,排除A项、C项。“诏加太尉”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可以断开;“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是动宾关系,而“少师”“开府仪同三司”是两个不同的职位,中间用短号稍停,排除D项。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文中指军队”理解错误,文中的“部曲”指部下、下属人员等。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光宗曾说吴挺是难得的人才”错,此语是孝宗说的。“对吴挺慰问不断,恩遇有加”的是朝廷,“赐给他内宫的珍奇宝物”的是光宗。故选D。【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不自为功:不将功劳归自己。“自为功”倒装句,即“功为自”,功劳归为自己。状:陈述、说明。多:赞许,推崇。第二句得分点:“即”,如果;“失律”,违反军纪;“治”,治罪、惩治;“贷”,宽恕;“尝”曾经;“可”值得。【点睛】参考译文:吴挺,字仲烈,因为家门的功劳而补任官职,跟随父亲吴璘担任中郎将,部署在西边的士兵面见皇上,高宗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形势、兵力与作战守备事宜,吴挺的应对符合高宗的心意,高宗越级授予他右武郎、浙西都监御前祗侯,赐金带。绍兴三十一年,宋军收复秦州后,金将合喜孛堇带兵来争夺,不久南市城的贼寇也与合喜孛堇形成掎角之势作为援兵,整日辗转作战。吴挺命令前军统制梅彦指挥士兵径直占据城门,众人不明白他的用意,梅彦也害怕打不过敌人。吴挺督促他,梅彦才出兵殊死战斗,吴挺率领背嵬军骑兵将旗帜全部换成黄旗绕到敌人背后,凭借高处冲击敌人。敌人哗然乱叫“黄旗军到了!”于是惊慌败逃。吴挺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上奏梅彦功劳第一,士众都赞赏他的做法。吴璘也为避免嫌疑,一并隐瞒吴挺的功劳。第二年,吴挺接受檄令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进攻德顺。金左都监出动平凉的全部士兵来援助合喜孛堇,又派遣精兵数万从风翔来会战。姚仲的部队驻扎在六盘,吴挺率兵赶到瓦亭,亲身冒着箭雨垒石攻击敌人,士兵都紧跟他进攻。金人下马拿着短兵器格斗,吴挺派遣其他将领把他们的马全部抢夺过来,金兵于是溃散。每次皇帝召见群臣时,吴挺都从容不迫,谈到两淮地区空旷浩漫,守备之地多兵力分散,(吴挺认为)宜于选择有利的地形派重兵把守,敌人向上进攻不能攻下,越过西南又不敢,宋军全力以赴乘其疲敝时进攻,一定会成功的。皇帝很是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光宗即位后,写亲笔信褒奖慰问(吴挺)。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的战备器械都没有修缮,吴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聚集工匠,全部加以修造。吴挺管理军队虽然严格,但能做到宽严适度,士兵不因此而疲困。郡东北有两条从山谷中流出来的水,吴挺修筑两条堤坝拦住它。绍熙二年,谷水暴涨流入城内。吴挺救济遭遇水灾的百姓,又增筑了长堤,百姓赖此得以安宁。皇帝下诏询问守备边疆急需的事务,吴挺当即提出增加储备的策略,从此粮饷不缺。绍熙四年春天,吴挺因为身体有病,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加封太尉。(吴挺)去世,年仅五十六岁。追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吴挺少年起身于功臣家门,但他从不因此而自觉显贵,能礼贤下士,即使遇到地位低的小官,也不敢怠慢轻视。抚恤士卒,人人得到他的恩德。吴璘的旧部下在庭阶拜见他,吴挺总是走下台阶回拜。如果违犯军纪,责罚治罪不予宽恕。吴璘曾经对孝宗说,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吴挺最可信任。孝宗也说:“吴挺是朕从上千人中挑选出来的。”朝廷每年对吴挺的慰问不断,吴挺受到的恩遇很深。光宗赐给吴挺内宫的珍奇宝物,以表示对他的特殊礼遇。论曰:吴挺多次随从征讨,功劳非常显著,有他父亲吴璘的风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C.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D.王一鸣情绪非常激动,高声争辩道:“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不合语境;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使用不合逻辑,应为“使自己陷入这个境地”;D杯弓蛇影,出自应劭《风俗通义·怪神》: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带一路”的提出虽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4年时光,但它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②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斤斤计较,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也注定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③古往今来,写乡愁离愁的诗句罄竹难书,为什么余光中的诗句写进课本,写进人们心中,历久弥新,引起两岸中国人广泛的共鸣呢?④魏其侯窦婴和太仆灌夫,失权赋闲之后互援互助,虽然夹杂着意气用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精神。⑤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挑衅行为,导致朝鲜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对抗性手段,使得本就不平静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更是不绝如缕。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A.②③⑥

B.①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句“浓墨重彩”,指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②句“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此处应为“患得患失”。③句“罄竹难书”,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用于贬义。此处应为“不胜枚举”。④句“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⑤句“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⑥句“言不及义”,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语境为译作水平低,属于望文生义。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极端天气在近几年频发,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过分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导致生活的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与否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C.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尽量和平谈判,但不放弃武力保护的主张,表现出了对历史遗留问题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D.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查处了一批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这表明中国的事情完全可以在中国解决。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熟悉常见病句的设错方式。A句式杂糅。“原因之一是因为”杂糅,可删去“因为”。;B两面失衡,“与否”两面与“促进”一面不符;C搭配不当,“奉行……主张”不能搭配,“奉行”应改为“主张”。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下面是某大学机电系一学生会干部写的“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申请书,其中有五用语不当,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尊敬的学校领导:

①我来自机电系2013级2班的×××,②现为校学生会文体部负责人。③根据近一年来的努力工作,④我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⑤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⑥现自荐申请参加“优秀学生干部”评选。⑦后附我的工作、学习情况,⑧请学校领导务必予以考核。

机电系2013级2班

×××2014年3月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①处:把“来自”改为“是”;第③处:把“根据”改为“经过”;第④处:把“十分突出”改为“一定”;第⑥处:把“自荐”删去;第⑧处:把“务必”删去。(每改对一处得1分)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日,回形针与指南针相遇,互诉人生体验。回形针说自己原本是一根笔直的钢丝,可人类却把它扭曲起来,回形针很痛苦,人类却说:“正是这一次次的扭曲才成就了你,体现了你的价值。”而指南针说:“我虽然不比钟表,总是变换自己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我的职责就是终生只坚守一个方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参考答案:人生因挫折而精彩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说过:“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诚然,若不是挫折这道“险峰”横挡眼前,我们就不会有发现“柳暗花明”的机会,我们也不会积累更多的经验与阅历,我们更不会发现原来自己如此坚强到可以跨越这挫折,迎接那美好的明天。因此,人生因挫折而精彩。挫折可以带给我们淡定从容的成熟与智慧。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自身的写照――保尔.柯察金,在经历了身体上所不能忍受的病痛后,克服了向挫折投降的自杀举动,而转身于用文字投身于更为激烈的革命斗争当中。这时的他不再象热血青年一样冲动,而成长为一名真正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等待光明来临的那一刻。挫折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潜能。在贝多芬双耳失聪之后,他克服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致命的创伤,暴躁一段后,写出了广为传颂的《贝九交响曲》。若非失聪,他怎会知道自己对音乐的天赋与感受如此之高,或许不再反复钻研如此之久,我们可能也听不到这经典之作了。挫折可以让我们在未来中做的更好。幼时的苏轼曾自负地写下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经过一位婆婆“指教”后羞愧地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最后成为一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范仲淹也正因幼时家贫划粥之艰,更激起其求学的刻苦,最终成就了一位忧国忧民具有仁人之心的政治家。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一种缺失与遗憾。南唐后主李煜从小在皇宫中娇生惯养,就像自己所言:“玉树琼枝作烟箩,几曾识干戈?”歌舞升平没经过败仗、政治交往失利的洗礼。落下了一个阶下囚被毒死的结局。到去世还吟着“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感伤诗句……雪莱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都准备承受风雨”,他以宽广的胸襟容纳苦痛,不抱怨,不放弃;萧红,一生坎坷,痛苦缠绕不曾离去,她却单手只笔,宽容对待,化痛苦为力量,不曾有过怨言;叶嘉莹,一生与诗词谈恋爱,当生活给了她无尽的苦难,她用优雅的情怀从容接纳。三位文学大师,他们的心便是澄澈的湖水,苦痛来时,依旧可以纯净甜美。张爱玲说过,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像湖水一样淡化痛苦,你便可像廖智一样,于伤痕上跳舞,乐观坚强;你便可像黄裕翔一样,于盲目中弹奏,逆光而行;你便可像江梦南一样,于唇语中聆听,自信开朗。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挫折,感谢挫折。在挫折来临时不应退缩,拿出勇气面对它,冷静下来想出应对解决的方法与其斗争。因为战胜了它,人生便多一分积累,多一分回味,多一分精彩。当自己白发苍苍的暮年回想起来,会庆幸自己跨过那一个个挫折,会感谢那挫折中的积淀,会被自己的勇气智慧感动。直到那时,才会真正明白――人生折而精彩。【详解】本题考察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构成为寓言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围绕“回形针”“指南针”两个物象展开。第一段,“回形针”由“笔直”变得“弯曲”,扭曲的过程是痛苦的,而在人类的价值判断中,却认为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因为它最终实现了自身价值。第二段,“指南针”谈到,自己无法像钟表一样变换位置,看四时风景,但于它而言,人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便在于对一个方向的坚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便是精彩。可以看出,题目巧妙地抓住两个物象的特点,赋予其象征意义。在解读时,也必然要联系到社会、个人。理清对象后,要辨析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隐含的观点态度。可以看到,两段材料存在一定的转折,即“回形针”与“指南针”的意见相抵触,前者对实现价值感到疑惑,后者则不为外界干扰,坚定不移,而二者的联系则在于都是对人生经历、实现人生价值的讨论。看似存在辩证的讨论,但通读完材料可得知,题目更倾向于“指南针”的观点。可以从中解读到:实现价值的过程艰辛坎坷、枯燥乏味,但只要坚定方向,抵达终点,这一切便是值得的。此外,若着眼于肯定“回形针”的“控诉”,否定为实现价值所做的付出、坚守,或分析讨论为他人设价值标准是否合理,便是与第二部分失去了联系,陷入了离题的误区。立意参考:立足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主旨,抓住材料的主题对象,可以分别总结立意:从“回形针”的角度:接受挫折,迎接挑战。人生路上必定是曲折坎坷的,也正是这些艰辛和痛楚,让人生旅途变得更有意义。可以联系挫折与价值实现,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点明面对挫折和挑战应不辞辛苦,明白挫折有其价值所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式逻辑会是不错的选择。从“指南针”角度:1.坚守初心,不为外界干扰。着眼于“坚守”,剖析没有选择大众眼中的精彩人生,朝着一个方向,笃定前行,其背后隐藏的是目标的明确,人生追求的坚定,肯定这种选择的意义。或以时代发展为轴,或以同一精神为系,由此联系到现实,进一步拔高立意。2.恪尽职守,平凡亦伟大。着眼于平凡生活中笃定、坚守,论述细微处亦可见伟大。可围绕同一的精神品质为中心,剖析对于人物本身的意义,并联系其中所传递的社会力量。最后推及自身,点明新一代在精神感染下的所思所悟,陈述所应做的选择。综合立意:可以综合材料中提到的观点,讨论人生价值的实现。一方面,我们可以论述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如从不同行业或不同时代展开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一些人眼中是不断挑战自我,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坚守初心、奉献社会,而无论何种观点,实际上都是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品质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论述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少有人能平顺地实现个人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总是要披荆斩棘,或与潮流意识相左,所需要的便是不惧挫折,坚守如前。

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