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专题训练----写作对象“孔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的自白顾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原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2.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笔法灵活巧妙,嘲讽了好名而不务实的人。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详尽展示子路和孔子对话前后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衬托孔子的执着有为。B.小说反复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突显他希望后代门生继续推行仁道思想于天下的强烈愿望。C.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心理描写来塑造孔子形象,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D.小说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了《论语》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糅合创造,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B.上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6.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7.《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鲍鹏山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儿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没奈何,子路只好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门徒吗?”“是。”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所谓“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千:“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但对孔子而言,绝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子路问津时,细高个子和大块头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冷嘲热讽,一个好言相劝。B.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当时的时代比作一驾马车,孔子就是驭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子对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C.《论语》中的隐士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相同,隐士倡导无力改变社会时就应回归田园,孔子却始终以济世为己任。D.本文语言典雅厚重,综合运用了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兼具了历史的厚重与散文的灵动。9.河边问渡时的两位隐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样都是在劝孔子,但是详略处理上并不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10.有人评价鲍鹏山的散文“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1.C

“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错。《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评子路的不答,是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鲁莽急躁。2.A

“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错,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为下文孔子主张对此类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进行宣传做了铺垫。3.C“主要通过孔子的‘自白’,即孔子的心理描写来塑造孔子形象”错,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4.C

“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5.C

“互为衬托”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