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美苏的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参考答案:A观察地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处于南北分裂状态,这是冷战格局在亚洲扩展的表现,故选A项;B、C、D三项在地图中未能反映出来,故排除。2.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参考答案:D3.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过渡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参考答案:C4.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出口量(占总量%)内销量(占总量%)1840年前6.40.9(14.06%)5.5(85.94%)1894年16.028.23(51.94%)7.7(48.06%)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参考答案:C5.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里的“经”主要是指A.医卜历算

B.诸子百家C.诗书易礼

D.佛教经典参考答案:C6.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参考答案:D

近代思想家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对社会领域认识进行阐述,体现取便发挥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错误,不能认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些阐述与进化论发展没有任何关系;故此题应选D项。

7.下表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项目1920年产值(亿元)1936年产值(亿元)年增长率(%)官僚资本1.842.221.18民族资本2.5116.3212.41合计4.3518.54

该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A.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B.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C.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

D.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参考答案:B8.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参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牵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共并未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独立作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9.《史记》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盟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D.分封制已经崩溃参考答案:D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法国面对英、美两个联合阵线的要接,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结果,法国放弃莱茵独立的要求,换得萨尔开采权;并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左岸由联军占领十五年,右岸五十公里内划为非军事区。并由英美承允一旦德国发动侵略,立即给法国以援助。——摘编自于忠《从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谈判看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妥协》材料二1945年2月5日,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为政治问题讨论分割德国时,英、美、苏三国首脑未经反复争论很快取得协议:一致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最后在《雅尔塔会议议定书》中规定:三国将对德国拥有最高权力。为行使此种权力,他们将采取这些步骤,包括完全解除武装、非军事化。但鉴于国际形势以及盟国间利害错综复杂,三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永久处理德国的政策。——据韩国衡《盟国对德处理中的军事占领和分割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中战胜国对德国处理共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对德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1)改变德国疆域;大国之间存在斗争与妥协;限制军备。(2)巴黎和会:出现民族复仇情绪;保留——定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埋下隐患。雅尔塔会议:造成德国分裂;推进德国民主化进程。【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莱茵河左岸由联军占领十五年”“一致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右岸五十公里内划为非军事区”“包括完全解除武装、非军事化”可从国家领土角度、军事实力角度、兵力分配角度进行概括总结。(2)影响:一方面,从巴黎和会中看“由英美承允一旦德国发动侵略,立即给法国以援助”应从民族情绪角度、对外扩张角度、国家形象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雅尔塔会议中看可从国家整体角度、民主化进程角度、世界格局角度进行分析11.列历史事件,体现民族友好交往的是

)A.葵丘会盟

B.靖康之变

C.绍兴和议

D.长庆会盟参考答案:D12.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十二铜表法》历史地位的是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C.镌刻发表在十二块铜板上

D.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参考答案:C13.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到:“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

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参考答案:D14.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A.写字的笔法艺术 B.古人的治史态度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参考答案:考点:3J: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是治史态度.《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解答:“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五个命题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人生态度.故选C.16.伯里克利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A.使人们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B.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C.实现了社会成员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D.是古代世界最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中“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可得出正确答案B项;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只适用于雅典城邦的男性公民,而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根据史实排除选项C;D项说法太绝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雅典民主政治中缺乏自由。17.《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参考答案:D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1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对自然的认识提高

B.

封建王权强化C.

土地所有制变化

D.

国家政权强化参考答案:C19.1992年初,邓小平说:“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该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说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政府措施得到人民支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改革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参考答案:D“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等字眼意在强调改革其实就是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前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闪耀着希望和抗战胜利得曙光”。此曙光闪耀在A.西安

B.西柏坡

C.延安

D.太原参考答案:C2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D.标志中国照相业的诞生参考答案:B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冶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所以答案选C。22.“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参考答案:C材料中征服关东诸国并保障秦文化的影响,显然是针对地方管理而言的,因而强调了秦朝郡县制对当时文化统一的作用,C项正确。23.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参考答案:C24.“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它们不能袖手安坐,它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的表现是: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参考答案:C25.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参考答案:材料强调的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平民也拥有更多的权力,即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罗马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排除A;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是希腊而非罗马,排除B;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排除。C26.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参考答案:B27.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英国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革命效果,无法判断是否实现粮食自给,故B项错误;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故D项错误。

28.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A.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B.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C.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D.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参考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农战之具异常缺乏,曹操将刑具都由铁改为了木,就是因为铁的缺乏,故嵇康和石苞“以自赡给”、“贩铁于邺市”的做法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故D正确;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不算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排除A;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打击富商大贾的重要手段,后世一直有这种政策存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技术的进步,排除C。29.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材料不能说明蔡元培A.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封建文化

B.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C.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

D.诠释了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参考答案:A新文化运动。从材料“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可以看出蔡元培奉行的是兼收并蓄的主张,并没有否定传统文化的存在的价值,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B项很容易看的出来;C项从材料“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即能看得出来。D项正确,也能看的出来,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是阐述自己的对大学的理解。30.“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B.反对对这类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C.将导致价值丧失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参考答案:A要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就必须加强保护,所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符合题意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对作任何的改动、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的说法均过于绝对,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增加资金投入并非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赋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按户等高低征派赋役。(2)意义:国家所控制的纳税人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赋役负担相对公平;农民赋役较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本题主要考查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第(1)问,根据材料“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可归纳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可归纳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32.“时代与思想的变迁”(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2)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参考答案:(1)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秩序混乱,民生痛苦。孟子希望君主能成为臣民的道德表率,施行仁义之道;西汉前期,君主专制加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神化皇权,适应汉代大一统的需要,也有约束君权的意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弊端暴露。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应由学校掌握舆论,以约束君主。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儒家并不否定君主制度,但希望用道德、天意和学校等因素来制约君主权力,防止暴政,施行儒家的仁政。(2)康有为:将进化论思想与儒家经义结合,探究社会演变的规律;严复:通过比较中外政体,分析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现国民的平等自由;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先进人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西方理论的传入;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儒家关于君主专制的观点和近代人们思想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述,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一正君而国定矣”“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从孟子希望君主能成为臣民的道德表率,施行仁义之道;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神化皇权的同时约束君权;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等方面来回答。(2)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出现这些主张的共同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人士的探索、西方理论的传入等方面来回答。33.(19分)面对严重危机,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是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由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直到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概括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在社会保险方面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失业救济。……在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失业等各个领域,均有保险,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会承担为主,2/3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其它1/3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1)依据材料一,归纳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历史作用。(8分)

材料二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各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主了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2)材料二中的“历史悲剧”及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

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容、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是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