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安乐乡中学2022年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京剧:演“技”还是演“戏”刘佳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B.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C.“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D.“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B.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C.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D.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B.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C.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D.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参考答案:1.C
2.D
3.B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说法不当。文章第一节说“演‘技’还是演‘戏’……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这句话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才能解决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并不是说“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B项“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分析错误。文章第二节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所以原文是说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借助虚拟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D项“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分析错误。原文是“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才是戏剧的灵魂。综上,本题选C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推理的能力。D项“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分析错误。阅读文章最后一节中“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这句话阐述了问题的根源应是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所以选D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三节中相关文字:““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可知:“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是“戏”和“技”不断发展变化,建构起来的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而不是B项中所说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所以B项说法错误。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人为中心的文化,天意即民意,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0.下列对“礼”的理解和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人看来,礼就是理。人是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的,这一点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B.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礼仪、风俗,能够彼此认同。C.礼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只有通过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D.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而且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请结合全文指出两者的区别有哪些?(3分)12.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为什么依然有生命力?(3分)参考答案:10.B(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礼仪,但各民族之间的风俗却有不同。)(3分)11.东方文化重礼,西方文化重法。(1分)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1分)而中国文化是人为中心的文化,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1分)(意思对即可)12.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革,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更迫切。(1分)当下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行为“失范”更加唤起公众对传统道德的重视。(1分)中华传统礼学内涵极其丰富,能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完成现代转型,所以依然有生命力。(1分)(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那个曙光微明的时代蒋
勋在洪荒的大地上,人类摇摇摆摆站立了起来——遥望着远远的辽阔的地平线,遥望着远远的破晓前大地上透出的曙光。将要黎明了,一轮红日将从大地上升起,那个以后被汉字写做“旦”的形象,原来正是太阳从大地上升起的画面。日出之前,有许多眼睛凝视着大地,凝视着一条广阔的地平线,凝视着越来越盛大的黎明的光。从暗紫墨黑中逐渐透露出的金黄、鱼肚白、玫瑰的粉红,那被叫做“曙光”的时刻,是梦想与渴望的时刻。在尼罗河的两岸,有鹭鸶鸟飞过。曙光微明,河岸边有人裁切着坚硬的花岗岩,在整座巨大的岩壁上凿出一个一个小孔,在小孔里塞进木塞。等距离的小孔,都放进了木塞。木塞浸水,逐渐膨胀,沿着石壁的纹理,整块岩石如刀切一样裂开了。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一块石头,沿着河流,在编排的木筏上漂流,运送到河谷两岸去建造金字塔,建造狮身人面,在最坚硬的石块上琢磨出“神”的容貌。狮身人面的巨大石雕,凝望着远处地平线上微微透出的破晓曙光。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间形成了“肥沃月弯”,一片如同新月般的沃土。长脚的鹭鸶鸟在水湄寻找食物,河边的居民用手圈着湿软的泥土,把泥土搓成条状,一圈一圈盘起来堆高,形成一个中空的罐子,把湿软的罐子阴干了,再拿到柴火中烧,烧成素坯。他们在素坯上用笔沾了有颜色的化妆土,在罐子上画出了一只一只的鹭鸶鸟。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脚,远看着仿佛只是一条条直线,近看那些鹭鸶鸟就活了起来,仍然在水边找鱼。鹭鸶鸟沿着河流移动,在印度河谷找到了栖息之所,仍然目不转睛,盯着河水中闪烁的鱼的踪迹。一个妇人在河水中漂洗着长纤维的棉花,银白色的花的纤维像她的头发,在曙光里发亮。她把棉花的纤维铺在河岸边的石头上晾晒,拆下头上发髻上插着的一支骨簪,把头发散开,也在河水中飘荡。鹭鸶鸟飞来,以为是鱼,以为是水草上闪烁的鱼群。妇人唱起了歌,鹭鸶鸟飞走了。天空的蓝如同宝石,上面浮着一朵一朵白云。白云多么像刚采收下来的棉花,蓬蓬松松,放在皮肤上感觉到曙光的温度。妇人把棉花搓成一股一股,用一股一股的棉线纺织出布匹,用布匹围成一条裙子。美在人类历史破晓的时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了。那些裁切开的石头,那些用手盘筑出来的泥土,那些被编织起来的草绳、棉花或竹片,那些被敲打成形的金银的花纹———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在曙光照耀下,一双双的手开始了玉石雕刻,陶土抟揉,开始了编织,开始了“切”、“磋”、“琢”、“磨”。在黄河的两岸,长江的两岸,都有一个一个的聚落,用自己的手,“切”、“磋”、“琢”、“磨”,使岩石从粗糙变得细致,从冰冷变得温润,从沉重变得轻盈,从大荒中一块无知的顽石,变成沁透了人的精魂血汗的宝玉。玉石文化便成为黄河、长江两岸曙光里最早的美学记忆。一个上古的玉璧,在玉石上确定一个“圆”的渴望。这“圆”,是每一天的日出,是每一个月的月圆。现实多么残缺不全,心中都要有“圆”的期待。所以天子要双手捧着圆形的玉璧去礼天,“圆”是期待、是祈愿,“圆”也是祝福、感谢与怀念。曙光的时刻,没有文字的年代,没有金属的年代,河流两岸的居民用双手制作出一片一片的玉璧,完成他们要传承的“圆”的信念。曙光初期,他们抚摸着完成的“玉璧”,对着天空将要出现的“日轮”,知道“圆”是“周而复始”,知道“圆”是“圆满”,“圆”是“团圆”。因此,“圆”就不只是设计出的造型,而是万民的向往。我时时回到曙光初明的时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混沌蒙昧岁月中的意义。(选自《美的曙光》,有删改)11.“曙光”在文中有何含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6分)
1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划线文字。(6分)
14.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说,“圆”不只是设计出的造型,而是万民的向往。这种由原始祈愿形成的团圆心理,是传统审美心理之一。这种团圆心理在我国民俗、文学等方面有诸多体现,请选择某一方面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11.含意:①早晨的阳光;②人类对美的梦想与渴望(或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2分。意思对即可)作用:①它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主旨;③创设意境,生动形象,含蓄蕴藉。(3分)12.这篇散文首先描绘了人类远祖渴盼曙光的动人情景;其次刻画了早期人类在四大流域劳动创造的具体场景;最后由玉石文化引出对人们“团圆心理”的探讨,结束全文。(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考生把上述第二层细化为4个小层次,也是正确的。)13.修辞手法:排比、对比。(2分)表达效果: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劳动创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劳动和创造的崇敬和赞美。(4分)14.示例一:中华民族对中秋节的热爱,最重要的是在于这个传统节日所包含的“团圆和美”的寓意。古人把中秋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游子也每逢此时倍加思亲,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为此创造的诸如“月饼”等食物,也寄寓着对团圆的期盼、享受之意。示例二:中国古代戏剧多以大团圆结局,比如梁祝终于化蝶双飞;《孔雀东南飞》也以刘兰芝、焦仲卿死后合葬煞尾;受冤者总能在皇帝或清官的帮助下平冤昭雪,比如《窦娥冤》也以窦娥冤情昭雪结束;贫寒书生也总能克服重重障碍,考中状元,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心理。(谈民俗,“中秋”外如“元宵节”、“春节”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这种心理。谈文学文化现象,可举实例较多。考生能举例并稍加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亡哭踊恸绝。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原平乃拜而受之。③及母终,毁瘠弥甚。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南史》(有删改)【注】:①尊上,对人父母敬称。(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父笃疾弥年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要使微贱
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②己自引船
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B.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C.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D.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B.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C.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D.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6)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参考答案:(1)①重
②怠慢、亵渎(2)①C
②B(3)D(4)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5)D(6)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是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笃”应翻译为“重、严重”,可以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笃”的解释;②“慢”应解释为“怠慢,亵渎”。据推断这块母亲墓前的地不是他的,有人耕种会“亵渎”母亲。(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前面说到“欲买者稍稍减价”意思是想要买东西的人稍稍地降价,后面“要使微贱”中“微”也应讲成“略微,稍微”,选C项。②“引”应翻译为“拉”,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车避匿”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应选B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语意断句。“无”需要宾语,没有什么?所以是“无食”,在“食”后断句,排除A项、C项;“竟日”是作“虚中”的状语,后置了,不能断开,应是“则虚中竟日”,排除B项。这句话翻译为: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故选D。(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若”,如果;“以”,因为;“义行”,孝义行为;“则”,连词,那么;“一介之善”,一点微小的善行;“滥”,随意;“荷”,承受;“此”,代词,这。句子翻译为: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表述有误,结合“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分析,不是有人拦腰砍价,是郭原平自己只要半价;B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到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如此积时”是说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不是说他卖物花费时间特别长。C项,“物价为邑人认可”表述有误,据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大家总是加上原价付钱,认为他东西价钱卖得太低了。故选D。(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结合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分析推断原因。首先找到“拜受棉”的描述。据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以此奉尊上耳”可知,他是反复送棉花好多次,而且亲自上门送,且表达了棉花是送给郭母的,表示尊敬,所以郭原平奉孝,郑重接受。找到有关“拒受米”的描述。太守赠米的原因是“深加贵异”“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佩服他的为人行事作风,觉得他很孝顺而且怜悯他又穷又老。他的回答是“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表现了他的谦虚,觉得不知自己一人孝义,而且念及很多人都贫困,不只自己一人而且,他不愿意独享这些馈赠,宅心仁厚,自立自强。【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①郭原平,字长泰。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不平衣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父亲去世时伤心痛苦不已。②高阳的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③他母亲死时,悲痛伤身更甚,勉强支撑到丧服期满。母墓前有几十亩田,不属他所有,原平不想让人亵渎了父母坟墓,就变卖家产,出高价买下这块地。每次出门卖东西,只要半价,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加上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等价钱低廉,才肯收钱。④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⑤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孙逖,潞州涉县人,曾祖仲将,寿张丞。祖希庄。韩王府典签。父嘉之,天册年进士擢第,又以书判援萃,投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以宋州同马致仕,卒,年八十三。退动而英俊,文思敏達。始年十五,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退提翰即成,词理典瞻。日用览之弦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开元初,应哲人奇士举,授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逖日游其门,转左补阙。黄门侍郎部李萬出镇太原,辟为从事。萬在镇,与蒲州刺史李尚隐游于伯乐川,退为之记,文士盛称之,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逖选贡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被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退谓人日:“此三人便堪掌纶浩。”二十四年,拜逖中书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铁,地近班荣,臣则过量:途遥日幕。父乃后时。在公府有价荣之责,于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惭乌乌,徒丽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优诏奖之,授嘉之家州司马致仕,寻卒。丁父丧免。二十九年服阙,复为中书舍人。其年充河东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五载,以风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退掌语八年,制教所出,为时流叹服。议者以为自开元已来,苏顾、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退,为王言之最。退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有集三十卷。(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B.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C.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D.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元,皇帝年号,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号。B.左拾遗,谏官,又称言官,隶属谏诤机构。古代右拾遭高于左拾遗。C.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第一名称为会元。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是大部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逖官宦出身,家学渊源。孙逖文采斐然,科举得意,文章受世人称赞,与他父亲的教育有一定关系。B.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雍州长史崔曰用对他的才思大为吃惊,与15岁的孙逖结为忘年之交。C.孙逖主持考试,慧眼识才,他选拔很多优秀人才,其中最用的杜鸿渐、颜真卿等后来都官至高位。D.孙逖忠心报国,不忘父恩。他上表玄宗,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京,皇帝授于其父宋州司马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义语。(1)始年十五,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2)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参考答案:10.A
11.B
12.D
13.(1)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2)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通籍禁闱”作“以”的宾语必要断开;“其父”“官才邑宰”是主谓结构,句子较短,中间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唐宋时期左比右尊。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错误,应为请求把自己降职外调,稍稍提拔自己的父亲。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始:刚刚;小:轻视;令:让;伐:自夸;称:称赞。参考译文:孙逖,潞州步县人。曾租孙仲将,寿张县丞。祖父孙希庄,韩王府典签。父亲孙嘉之,天册年考取进士,又因为考中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予蜀州新津主薄。先后担任曲周、襄邑二县具令,在宋州司马官任上退休,死,八十三岁。孙逖年纪很小时就才智出众,文思敏捷。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孙逖拿起笔一挥而就,文辞典雅富丽。崔日用看了文章后非常惊讶,和他结为忘年交。因此身价名誉更高。开元初年,参加哲人奇士科考试,(高中后)被任为山阴尉,调任为秘书正字。开元十年,考取文藻宏丽科,被授予左拾遗。张说尤其器重他的才华,孙逖经常出入他家,转任左补阙。黄门侍朗李属出京镇守太原,征召他为从事。李属在镇守任上,与蒲州刺史李尚隐到伯乐川游赏,孙逖为此写文,文士大为称赞。开元二十一年,入京担任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孙逖二次主持贡士考试.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第一次选拔的社鸿渐官至宰辅。颜真卿做了尚书。后年选拔的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榜首,孙逖对人说:“这三人才华胜任起草皇帝诏令文告。”开元二十四年。任命孙逖担任中书舍人。孙逖自认为自己在朝中做官.父亲才做县令,于是上表陈情道:“我的父亲虽然年老,幸而能逢圣明时代。多年奔走效劳,才做到县令。我早年蒙受他的教诲,多次担任清贵的官职。做了光荣的朝官,地位超过适当的限度;日幕途穷,我的父亲竟然不能及时升迁。在公我有窃取荣禄的错误,在私没能报效父亲的恩德。乌鸦尚能反哺。我感到惭愧,白白混迹贤人同僚间。恳请把我降职外放,特请一点恩泽,稍稍降临到父亲上。”玄宗下优诏褒奖他。任命孙嘉之为宋州司马,孙嘉之退休。不久,去世。父亲去世守孝免官,开元二十九年守孝期满后,重被起用为中书舍人。同年担任河东胜防使。天宝三年,暂代刑部侍郎。天宝五年,因为风疾请求担任闲职。改任太子左庶子。孙逖掌管八年,发布的皇帝诏令下达,文采被当时的人叹服。人们以为自开元以来,苏顺、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以及孙逖,起草诏书最多。孙逖尤其深思熟虑,文采和道理精关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因病多年不能任实职,转任太子詹事。上元中去世。广德二年,皇帝下诏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有文集三十卷。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尽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取材于欧阳修《原弊》)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轻视B.上下相移用以济
济:帮助C.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
畜:同“蓄”,积聚、储藏D.至不胜,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之为吏者不然
招之去为禁兵B.督之必尽其所任
今固尽有向时之地C.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当其乏时D.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者量民而用有节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B.耕者不复督其力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C.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D.皆以等书于籍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②农隙则教之以战。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B.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C.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D.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14.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参考答案:9.A
10.A
11.B
12.①懂得致力于农业,但不懂得节约用度来体恤农民,这是没有彻底(懂得)致力于农业的方法。②农闲时就把作战的本领教给他们。
13.D
14.征兵诱农之弊:大量征兵导致青壮劳力流失,只剩老弱之人种地,土地不能被很好耕种。兼并土地之弊:土地兼并导致大量人员失去土地,租种土地的收益无法满足生存需要,人民苦不堪言。服役之弊:百姓因服劳役被迫贱卖土地或外出逃亡。【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为“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A项,“则相与笑之曰鄙”中“鄙:轻视”,解释错误,“鄙”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义项为(1)轻视、瞧不起;(2)粗俗,见识短浅;(3)地位卑微;(4)边邑,边界。联系上下文语境,本句大意是“便互相嘲笑说粗俗”,这句话中“鄙”,应该解释为“粗俗”。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为“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而今之为吏者不然”与“招之去为禁兵”中的“为”均为动词,做,成为。B项“督之必尽其所任”中“尽”解释为“用尽”;“今固尽有向时之地”中“尽”解释为“全部”。C项“皆出其间而常有余”中“其”为代词,解释为“这”;“当其乏时”中“其”,代词,解释为“他们”。D项,“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中“者”表时间,翻译成“……的时候”;“上者量民而用有节”中“者”,解释为“……的人”。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结合文本上下句语境分析,不可断章取义。本题B项,“耕者不复督其力: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翻译错误,这里遗漏了“督”字的含义,“督”,解释为“督促”,请根据上文语境,“督”的主语应该是“官府”,“耕者不复督其力”这句话应该解释为“种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尽力”。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务:致力于。而:转折连词,却。节用:节约用度。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判断句。尽:彻底(懂得)。方:方法。②隙:空闲。则:就。教之以战:状语后置句。以:用,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D项,“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可见作者肯定井田制;“不可复用于今”,强调了井田制在今天不可能恢复,提出了“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的观点,并没有“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故选
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筛选概括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在认真阅读文本,在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归纳要点,整合答案。本题要求为“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题目里关键词语“后文”,明确了考生的答题区间,在文章后半部分寻找“害农之弊”的相关内容,根据“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可见征兵诱农之弊:大量征兵导致青壮劳力流失,只剩老弱之人种地,土地不能被很好耕种。根据原文“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可概括出兼并土地之弊:土地兼并导致大量人员失去土地,租种土地的收益无法满足生存需要,人民苦不堪言。根据原文“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概括出服役之弊:百姓因服劳役被迫贱卖土地或外出逃亡。点睛】参考译文:管子说:仓库充实了,人们就会讲究礼节。因此耕田种地,生产粮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没有敢忽视这一点的,但是当今的官吏们却不是这样,听到谈农业的事便互相嘲笑说粗俗,只知道收缴赋税支配使用是不可延误的急事,却不知道从事农业生产是首要的大事的人,那是不懂的治理国家的主持本末,懂得致力于农业,但不懂得节约用度来体恤农民,这是没有彻底懂得致力于农业的方法。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上层统治者和下层百姓共同付出努力来互相补充。出体力的下层百姓很勤勉,使用物资的上层统治者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耗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上下)都不相困扰。每一个劳动力都督促自己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责任,(官府)节制每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而且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富余出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种田的人,不再督促自己尽力;消费的人,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耕种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的食物却支撑不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劳作刚刚结束,农民就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不幸一旦遇到水灾旱灾,就会饿死倒下互相堆积成为尸首。这种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夏、商、周三代治理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数学全真模拟试题第12571期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早茶点心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动平移气调库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10-2012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市场研究及预测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料马甲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单筒紫外线净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冲孔新型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镜架配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
- 6.1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经开区国际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23T 3842-2024 一般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期中模拟押题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环氧树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告
-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教师招聘招聘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课件
- 上海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事例范文通用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