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宿·店师陀①客人投进店里,已是迟暮。②说是店,其实只是沿路而筑的一间小小的石屋。屋后便是岭,石隙里蓬蓬勃勃生着荆棘和野草,左边植着三五株什么树木,挺拔的身干高高插入夜空。树下有一座羊舍,用红石片砌的,倒也整齐。越过路,正临着门的是那溪涧;至此水势好像大了些,只听见汩汩的响。③店家叼了烟袋,立在路旁,迎候着客人。“路上好运气啊!”这样招呼着,他堆起笑脸,并没有什么手势。④店家是一个六十余岁的老人,五短身材,倒有一副粗大的骨架,走路时两脚分开,鸭子似的,足见当年挑过重担,出过大的力气。那装束,使见了的人也分不出是他像熊,或者是熊像他,总觉得可笑。⑤“好了啊。”牧羊女在灶下招呼了一声。老人蹒跚地走了进去,不久就端出半钵热汤,打发客人洗脚,自己也在旁边坐下,一面吩咐那姑娘烧饭,一面慢慢装上烟袋。小狗卧在老人脚边,呼呼地打着鼾。不知从何处来的雄鸡,在路上拍着翅,咳嗽着昂然踱了进来。⑥天色渐渐黑下来了。光辉的星星在窥着人间。悄寂的夜,沉沉地覆盖着群山,对面那岭在朦胧中露出它的尖顶。矮树同荆棘时时发出呓语的骚嚷。那在暗中发光的路,则寂然伸向远处,是纵然贪路的客人也已落店的时分。只有溪涧里的水潺潺流着,一点也不显出疲倦。灶下熊熊的火光在门外的路上、在对岸的崖上跳跃着。老人忽然从沉默中抬起头来,手插进毡笠下面搔着头,大声嚷道:“要把锅烧红了啊!”“知道了!”那女孩愤愤地这样应着。虽然看见火光已经低微下去,老人仍旧咕噜着说:“知道了,不要把自己也塞进灶里去才好呢!”⑦却说那客人将脚浸在钵里,痒痒的正要入睡,吵声忽然把他惊醒,这就想起那牧羊女。他打着哈欠,问是店家的什么人,说是倘不遇见那位大姐,保不定要在溪谷里过夜了。⑧老人听了这话,也不作声,一面磕着烟袋,径去招呼灶下的姑娘。“喂,喂,丫头,这客官说是你的熟人哩。”“熟人便怎祥?一个鼻子加两只耳朵!”“呵,你看这嘴!”老人笑着说,“你要知道,哥哥不回来,须怪不得爷爷啊。”⑨现在我们不妨假想,这家人原来也许并不这样冷清,只因别的人都先后死去,所以剩下了祖父、哥哥、妹妹三口,却是仍旧清苦地活着。或者是下山去置办东西时曾答应给她买头巾的哥哥还没有回来,或者是她洗手的时候把戒指落到溪里了,或者是昨天夜里黄鼠狼拖去了她养的小鸡,因此发起脾气来了。⑩这时那小狗跳到路旁,汪汪大嗥。老人站起来,咳嗽着沿了溪涧走去,过了一刻,又慢慢地转回。那女孩直迎了出来,急切地问道:“爷爷,回来了吗?”老人眨着眼,打趣说:“爷爷是回来了,哥哥可没有。他说,一生也不回来,连爷爷也不要了,丫头太淘气!”这样打着哈哈,惹得那狗似乎也笑起来,左跳右跳只想和他亲嘴。几乎一直都沉默着的那客人,这时已经洗完脚,在懒散地吸着烟。?在群山上面,密布着和蔼而渊深的夜,游过淡描的云,溪涧则在荒寂中发出含糊的谵语。就在这与世隔离的山谷里,这终年喃喃的溪边,人们上山打柴或牧羊,一年一年地活着,在石头上生根。这是自然的结果,连嘴都显得笨拙起来了。当吃过饭之后,在挂在墙上的灯下,客人坐在炕上,凭着几案,问起店主人的家境。店主人则慨叹一下,慢吞吞向客人诉苦道:山货贱,洋货贵,卖点山货也得上税,祖孙三口快活不下去了。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作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最后我们要讲那牧羊女了。她检查过羊舍。独自立在路上。月亮忽然从远远的溪涧的彼端升起,树木的影,小屋的影,倒映在崖上、路上,闪闪发光的水上。她遥望着隐入月色中的小径,那通着无数山岭的小径,默默地站了许久,然后失望地叹了一声气,懒懒地走进小屋。?“你讲什么呀,爷爷?”“山魈!”这样说了之后,三个人便都睡了。老人还咕噜着:“明天哥哥会回来的,我派老苍龙把他抓回来。”?不久就只剩下浓浓的鼾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选自《师陀散文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宿店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B.文章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爷爷“眨着眼,打趣说”等就表现了爷孙之间的深情。C.“熟人便怎样?一个鼻子加两只耳朵!”这一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牧羊女在爷爷面前的娇嗔和盼哥哥回来的焦急心情。D.牧羊女最后失望地叹气,懒懒地走进屋去,是因为她担心哥哥的下落,更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E.文章中所描写的小店是旧中国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当时社会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人民对政府有着强烈的不满。(2)请简要分析店主人的形象。(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说明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说“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作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假如你是那位“调查家”,你能调查到些什么呢?试联系小说内容加以探究。(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3分,C.2分,D.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不恰当。D项,“更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于文无据。E项,“民不聊生,人民对政府有着强烈的不满”在文中无体现。(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店主人的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把店主人这一形象放在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其形象;②抓住店主人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分析其性格;③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时要考虑他那个年代特殊的生活背景。答案:店主人是旧中国贫穷山区的一个遭遇不幸(或生活贫困)、性格幽默开朗、疼爱亲人的老人。①他的亲人相继离世,只有孙子孙女相伴,孙子又外出未归。②虽然世事艰难,生活穷困,但他诙谐有趣,乐观开朗。③尽力安慰“发了脾气”的孙女,牵挂外出未归的孙子。(只要答出两个方面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即可)(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烘托人物形象;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心理。答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①环境幽静、朦胧,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氛围;②烘托牧羊女未盼到哥哥回来的失望之情。(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此题虽为探究题,但答案必须依据原文内容。小说的主人公宿店,接触到了店里的人,感受到当地的民风。从主人公接触的人看,他们虽生活艰难,却乐观开朗;祖孙之间、他们和住宿的旅客之间关系和谐,互相关爱;小店所处环境安宁,富有生活情趣。抓住这些即不难作答。答案:人们生活贫困,度日艰难,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乡村安宁,富有生活情趣;人们相互关照关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他那时刚刚勒上了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条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领着他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和他一起去投考的有20多个同学,他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何况是一双早已磨薄了的旧布鞋的鞋底。在他没有发现鞋破脚破之前还能撑持住往前走,而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不知有多少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最初以为红腰带是避灾祈福的吉祥物,能带来好运,但经过“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他认识到真正的好运是用双脚走出来的。B.作者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C.作者“愤怒了”是因为看到火车上的情景,想到自己和火车车厢里的人的差距,所以激起一种决心直面疼痛,从而改变命运的勇气。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5.文中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参考答案:4.B

5.①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的嘶鸣,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躅,感到愤怒;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6.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布鞋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定的阅读提示;③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与启示。【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这一情节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来说,要先梳理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归纳概括要点的突破点然后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需要重视的线索。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梳理情节,依次找打表现心情的内容概括即可。“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表现出他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说他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因担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说他布巾磨烂课本撕光后,感到绝望和崩溃;“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说他听到火车的嘶鸣,惊惧茫然;“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躅,感到愤怒;“咬着牙重新举步┄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说他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认真作答即可。本提要求简析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的好处。首先,文章是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故事,先写了红腰带,主体部分写了布鞋,最后写了汽笛,标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整个情节贯穿起来,结构严谨;从读者角度来说,这个标题在高度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留有一定的悬念,又给读者一定的阅读提示;从主题角度讲,这三个事物具有象征意义,并且暗喻主旨,“红腰带”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文章结尾说“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一方面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也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布鞋”在文中磨破磨烂,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让他惊惧茫然、愤怒、更让他直面疼痛,变得坚定勇敢,象征遇到挫折时的警醒与启示。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亦雅亦俗汪曾祺黄波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真正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2).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3).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则不是;后者相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汪曾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4).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解析: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课外文言文阅读:(24分)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谖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1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乃西说秦王

说:劝说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阴:阴暗、不高兴C.先生为客谢乎

谢:道歉D.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B.①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C.①冯谖乃西说秦王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D.①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谖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谖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D.冯谖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2)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参考答案:13.B

14.C

15.D

16.(1)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2)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中“阴”如解释为“阴暗、不高兴”,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冯谖劝秦王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阴”应解释为“暗中”“暗地里”。故选B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要保证选项中两个句子分别表现孟尝君“得士”和“怨士”。C项,①“冯谖乃西说秦王”是说冯谖不离不弃帮孟尝君复其位,这是孟尝君“得士”的表现;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这是孟尝君的话,恨其他人弃他而去,这是“怨士”的表现。A项,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是孟尝君的话,不能表明“得士”;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是说齐王的做法,与孟尝君“怨士”无关。B项,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表明“失士”,不是“怨士”。D项,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表明孟尝君知错能改,与“怨士”无关。故选C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错误,不合文意,文中“愿君遇客如故”意思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这是希望孟尝君能够像过去一样对待门客。故选D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何”,为什么;“先”,在……之前;“使”,使者;“复”,恢复;“折”,挫败;“绝”,断绝;“略”,计划;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中,“富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富贵的人;“士”,宾客;“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固然”,本来如此,本来这样;“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谖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因为听信毁谤而废黜了他,他心中怨恨,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人事的真实情形,会全部送给秦国。齐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得到,岂止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谖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谖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16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B.数以策干项羽干:求取功名C.坐法当斩

坐:犯罪D.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居:居住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信能死,刺我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此乃信所以去也所以遣将守关者D.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2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⑵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参考答案:19、D(居,过了)20、C(所以,……的原因。若:你;如果。信:果真;信物。乃:竟然;于是,就。

21、见译文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贫穷又没有品行,没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能做买卖谋生。经常到别人那里寄居蹭吃喝,人们都讨厌他。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当众侮辱他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不敢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匍匐着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怯懦。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郎中。(他)多次向项羽献策求取功名,项羽都没有用他。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能知名。犯法当处斩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斩,按次序轮到韩信,韩信于是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大喊说:“汉王不是想成就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又认为他相貌非凡,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斩他。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认为他是奇才。在去南郑的途中,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可是汉王仍没用他,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久于汉中称王,可以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东进,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为你任命他作将领。”萧何说:“即使作将领,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汉王说:“任他为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大将,也像是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走的原因。大王如果想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提前斋戒,搭起一座高坛,礼仪完备,才行啊!”汉王答应了。众将听说都很高兴,人人都认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竟然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初,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

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曰:“郎君鲜醴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继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薄命!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龃龉。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有删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

B.岛不识,因作色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项公即日因留沛公与饮C.所交悉尘外之人

D.乃授遂州长江主簿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樊於期乃前曰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岛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一组是(

①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

②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③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④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⑤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

⑥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土,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

B.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刘栖楚将贾岛关押一夜,而韩愈爱才惜才,非但不加责怪,还与他交好,共论作诗之法。

C.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受到了贾岛的轻蔑。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因对方衣着光鲜是富贵之人,就报以轻蔑态度。

D.贾岛以苦吟著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苦吟的表现。每到除夕之夜,他都要取出一年所作,焚香再拜,酹酒祝之,痛饮长歌,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痴心。参考答案:12、D(A介词,把/连词,来;B于是、就;C结构助词“的”;D于是、就)13C(①是其诗歌风格,③是贾岛外出在路上的情景,⑥表现贾岛对富贵之人的蔑视)14.C(贾岛报以轻蔑态度,并非因对方衣着光鲜,而是因为宣宗随意取阅诗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四项,写出具体所指。(4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参考答案:六出祁山

东和孙吴

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孟获

北拒曹魏

摆设八阵图8.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③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